论隐性知识视角下精彩课堂的构建

2019-01-29 12:46孙发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情境

孙发有,胡 伟

(1.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2.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四小学,广东佛山528000)

根据波兰尼的观点,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用文字、图表或公式等加以表达的,称为显性知识;还有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如有关我们行动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任何个体的知识都包含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部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以传递显性知识为己任,导致了对隐性知识的放逐。课堂成为教师“独奏”的舞台,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忙于传递知识,学生则忙于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学生在乎的是记忆知识的量,以便考试时能复制到试卷上,却疏于思考和参与。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课堂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兴趣提不高。

隐性知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包含着大量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犹如大树之根,根植于个人内心深处并深刻影响人的认知行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身隐性知识能否参与到学习中来,将对学习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上,显性知识被当成知识的全部,教什么,怎么教,完全遵循事先预设的固定路线,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其个性遭到遮蔽,思维和想象难以自由驰骋。然而,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而学生所具有的隐性知识正是这些意外和惊喜产生的源泉。如果教师能善于发现并捕捉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并运用教学机智使之恰当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一定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收获,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精彩和活力。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构建精彩课堂的前提

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有教师的隐性知识,也有学生的隐性知识;不仅有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也有关于教学环境的隐性知识。但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个人性、相对性、情境性等特征,使得它的存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隐蔽性,因此成为在教学活动中易受忽视的一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恰当的利用。作为教师,必须认识隐性知识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一方面,由于我们深受应试主义教育的影响,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的主要指标,教学被简化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学校成了“教育工厂”,学生成了工厂里生产加工的“标准零部件”。这是一种去生命的知识教育,阻断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以及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体验,造成学生片面发展,遮蔽了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在这种评价体制下,教师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只得把知识作为一种直接的结论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为了能迅速、准确地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便能取得好成绩或在升学考试中脱颖而出,往往对学来的知识不加思考、判断、加工,而是全盘照搬吸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导致了课堂气氛的压抑沉闷。不仅如此,很多学生甚至感叹“一考完试就还给老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原因在于这些知识没有进入学生的个体生命之中,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没有启迪学生的思维,因而无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刘铁芳教授说:“知识需要有机地组织在个体生命之中,避免杂乱地储存在个体记忆的仓库里难以发挥作用,反而成为生命的包袱。”[1]因此,要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开启个人生命的钥匙,而避免成为生命的包袱,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隐性知识的激活和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否则,所有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口号都将沦为一句空话,学生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发展亦将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通常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传统课堂中,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集体的失声和思维的懈怠,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受到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排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身的隐性知识既不会自动显现,更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而沦为一种浪费了的教学资源。因此,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和表达的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正如罗杰斯所指出,在以真实、尊重和理解为特征的气氛中,个人或集体会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的生活走向变化的生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防走向自我接受[2]。只有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舒适感,他们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课堂才能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和实践这样一种理念,即不再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统治者”,而应努力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非指导性学习的引路人”[3],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必须思考”[4]。

二、个人参与是构建精彩课堂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取叙述加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5]。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显性知识传递的量和传递的效率,而对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缺乏关注。因此,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了可有可无的倾听者和旁观者。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个人的参与,学生已有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出来,不能与所学的新知识相结合,因而这些新知识很少能够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得多忘得快,甚至“一考完试就还给老师了”,成了“百无一用”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6]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必须把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和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必须认识到学生不只是只带着眼睛、耳朵、双手和记忆力来到课堂的,他们也带来了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大量的隐性知识[7]。但是,注重学生参与也要谨防走向另一个极端。李山林教授对此曾有过论述:“有一堂公开课,一位老师精心设计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问题,平均不到一分钟提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主动探索、独立探索吗?有时间去探索吗?学生被老师的问题、老师的习题牵着鼻子走,只会变成机械受训、盲目回答、最后失去自我的机器。”[8]这种浮于表面、盲目的参与实乃传统教学方式的“换汤不换药”,仍是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指导下的“参与”,至多只是“穿了件新衣服,贴了个新标签”。因此,在这种“参与”中,学生的思维依旧无法真正参与进去,更不能激活其自身的隐性知识,即使他们学到了一些东西,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正如赞可夫所言:“凡不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被忘掉的”[9]。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学生参与,必须以认清学生的隐性知识为前提,认识到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情感、不同经历、不同爱好的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只有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隐性知识才可能被激活,其无限的潜能才可能被激发。

三、情境教学是构建精彩课堂的有效手段

情境与教学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学生经历知识的被发现和发展的全过程[1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来到课堂,而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不应当只视冰山一角的显性知识为教学的全部,而对隐藏在冰山底部的隐性知识视而不见。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能够模拟这种过程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情绪支持。

知识与情境就好比盐与水的关系,盐在水中,才容易被消化吸收。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即学生在课堂之外所学的知识往往效果更好、印象更深刻持久,学习时也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而在课堂上则往往相反,问题出在哪里?这是因为课堂之外的学习往往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容易调动学生隐性知识的参与,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习得了这些知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课堂之上由于没有知识所赖以依存的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隐性知识参与进来,学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出来的实际事物或背景,或联系学生生活,或借助媒体直观呈现,或角色扮演,或设置悬念等,以调动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相关的隐性知识,为学生学习提供铺垫。而学生则“通过教师提供的提示性线索,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究和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切磋,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归纳结论”[11]。如,有一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直言写作的内容,而是充分利用当时的情景,对学生说:“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的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以此来引出学生内心的期盼,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当孩子们回答春游时,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动笔写,而是非常婉转地表示不同意春游,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顿时班里群情激奋、“怨声载道”,甚至班长还站起来“为民请命”。这时老师看火候已到,非常巧妙地把话题引入正题,说:“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去?”学生激昂的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似乎进入了思考。“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就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老师说着并在黑板上写下了“我们为什么要春游”的作文题[12]。

这堂议论文写作课,老师首先联系学生生活,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十分现实、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然后通过问题诱导把学生引到正题上来。由于老师所提的问题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学生无不联系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从而激活了与问题相关的隐性知识。可以看出,学生的情绪已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形成了一种竭力想要表达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写作,相信学生定会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再也不会有“无米下锅”的忧愁了。

四、结语

从教师方面来讲,把隐性知识引入课堂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显性知识传递的层面上,从而可有效避免显性知识至上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为构建精彩课堂提供了思路和可能。从学生方面来讲,只有学生在自身隐性知识的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人的主动性和应有的乐趣,才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情境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