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全丽,张仁波,王双双
(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1]。师范生科研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呼声也越发高涨,师范生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2]。“生物教学科研方法”是培养生物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按照遵义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要求,本课程为专业必选课,考核形式为考查,学生对考查课普遍重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本课程内容与之相比则愈显“枯燥乏味”,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此外,教学科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若进行全程实景实践教学,实践周期长,且需要有实际教学环境,在大学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
课内实践是指与理论教学并行实施的实践教学,即嵌入到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内的实验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因此,笔者结合学生学情分析,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课内实践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同学期开设的还有《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等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学生大三上学期已学习《生物教材教法》,学生具备相应的中学生物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面的基础知识。
自2016年起,原来使用教材《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刘恩山主编)无法征订[5],《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张文华主编)[6]也不能征订,尽管《教育科研方法》有多个版本可征订,但这些教材均没有生物专业指向性[2],故一直未征订到合适的教材。因此,教师借助参考书、数字图书馆资源备课,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2015年-2018年,在2012级、2013级、2014级和2015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尝试进行课内实践教学改革。预先进行分组,6-7人为一组,要求学生结合同学性别、性格(外向型和内向型)、交往技能、专业课学习水平和组织能力,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自由组合,增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2017年教学设计基本成型。
《生物教学科研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成果的表达7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学生课下作业较多,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因此教学中以课内实践训练为主,既可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又可监督学生参与状况。结合学生学情,针对不同内容进行不同教学安排:
1.学生在学习《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生物教材教法》等课程中均涉及到“生物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关知识点,此部分内容简要介绍。
2.在2012级和2013级学生的教学中,“研究计划的制定”教学设计还是偏重于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讲解制定研究计划的步骤及各部分主要内容、注意事项,教师每讲解完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然后以本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表格”为材料,以当堂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巩固;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主要内容,然后以本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表格”为材料,进行课内模拟训练,要求学生小组自拟主题,完成研究计划提纲,主要训练“问题的提出、题目的拟定、研究内容的确定”。教师随时为学生答疑,完成后进行互评,教师点评。模拟训练使得学生对研究计划各部分内容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加深了对研究计划各部分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
3“.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2012级和2013级采用“案例―理论―案例”的教学方式,先选择与学生学习或生活相关的、结构比较完善的调查研究报告,教师事先将报告分解,让学生通过分析每部分报告内容归纳总结主要步骤,然后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研究步骤,再给出不够完善的案例,让小组讨论问题所在并予以纠正;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随着学校培养方案的改革,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学情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进行该课程学习前已学习和应用了调查研究法,因此,调查研究法不再进行系统教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验课较多,学生普遍了解生物实验研究的过程,因此针对实验研究法的学习,教师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拟主题,设想情境,讨论进行该项实验研究的步骤;“行动研究法”教学则是先利用案例,让学生了解行动研究法的基本内容和步骤,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名教师,结合中学学习经历,小组选择一个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利用行动研究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互动答疑,课内讨论完不成的内容课下完成,再次上课时分享各组讨论结果,师生共评,归纳总结研究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完成研究方法的学习后,要求小组根据“研究计划的制定”训练中设计的研究问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列出较详细的研究步骤。
4“.抽样方法”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此部分内容不再讲解,在布置“研究方法”训练作业中要求各小组在研究计划中确定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5.“测量”主要涉及相关概念及测量工具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估算,这部分学生未接触过,且需要数据分析,单纯讲授内容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先通过类比、案例教学法讲解相关概念;“测量工具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估算”可利用Excel、SPSS等统计学软件进行估算,教师提前将统计学软件和数据包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上自带笔记本电脑,教师创设情境,打开相应数据,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及在讲台电脑上的操作,逐一学习利用Excel和SPSS进行各项数据分析,教师巡回指导;但2012级和2013级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学生少,参与练习的学生比例较低,学生课下学习自觉性差,极少学生能够掌握;随着学生拥有电脑比例增加,教师明确要求携带电脑数量,2014级和2015级基本能满足2-3名学生共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练习巩固。
6“.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研究过程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相关表格、统计图的制作、几种常用统计量学生都已学习过,次数统计、假设检验等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可以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因此,本部分内容也是先采用“测量工具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估算”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利用指定数据学习不同数据的分析方法,待学生基本掌握操作方法后,教师给出一批综合数据,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需要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教师随时答疑。
7.考虑到学生要写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以学术论文为主讲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论文是生物科学专业研究论文,教师先从权威生物类核心期刊和生物教育类核心期刊各选择2-3篇格式和内容均较规范的相关论文,让学生详细阅读,小组讨论分析学术论文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如何撰写各部分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学术论文的撰写思路和方法。
8.期末考核:因研究成果的表达部分需要具体数据和内容,难以进行书面考核,且学生即将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撰写,因此书面考核试题以研究主题的模拟设计和实施为主线(满分50分),要求学生自拟教育研究主题,拟定课题名称,提出假设,确定相应变量及测量方法(或测量工具),选择实验对象,说明抽样方法,根据主题选择合适可行的实验设计,并写出相应的实验设计模式,简述检测所使用测量工具信度的方法,概述实验方案,根据实验设计方案,阐述分析所得数据的思路和方法,来验证假设。
基于实际的教学情况,2012级和2013级学生作为对照组,2014级和2015级学生作为实验组,利用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进行数据分析,检验课内实践训练的教学效果。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2012级和2013级学生,说明加强课内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参与度可显著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2014级和2015级学生期末对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教师根据本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教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同学们,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同学们在这种考查课中也能真正学到东西。
经过4年的教学改革,本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少部分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提高、案例的选择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合理地安排各教学环节、学生课下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等。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每一届学生的学情也在发生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继续探索更适合的教学设计,以适应对生物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