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学

2019-01-29 08:40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肱骨入路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的比较研究

程文俊,勘武生,王俊文,等

摘要: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防治越来越受重视,国外研究表明新一代血栓预防药物利伐沙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荐预防用药时间为5 周;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形成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在国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预防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足疗程血栓防治的必要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36例单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每组各68例。利伐沙班组男28例,女40例;平均(61.6±10.7)岁,体质量平均(63.9±11.2)kg。低分子肝素组男31例,女37例;平均(60.3±12.4)岁,体质量平均(65.5±9.8)kg。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应用时间为1 周,利伐沙班组术后应用时间分别为2 周38例,5 周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情况,以及症状DVT 发生率、轻微出血事件(切口渗血、皮下淤斑、血肿、血红素下降但未达到严重出血标准)和严重出血事件(出血需要再次输血≥2 单位,需要手术或者血肿抽吸等干预措施来防止出血,危及颅内、眼内、椎管内重要器官,危及生命或死亡)发生率。结果:低分子肝素组轻微出血事件11例(血肿3例、皮下淤斑5例,切口渗血3例),利伐沙班组10例(血肿2例、皮下淤斑4例,切口渗血4例),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4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患者。两组术前及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血小板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4天PT 及APT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DVT 5例,发生率为7.4%;术后第1 周1例,第2 周2例、第4 周2例,男1例,女4例;临床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或发热;其中手术侧股静脉近端1例,腘静脉血栓3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1例介入下行安置下腔静脉过滤器,其余4例经低分子肝素0.4 mL 皮下注射,1 次/d,治疗10~14 d 临床症状消失。利伐沙班组患肢肿胀6例,其中单纯大腿肿胀4例,均未发现下肢DVT,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肿胀均消退。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2)。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防治中,与低分子肝素比较,利伐沙班安全、有效,足疗程抗凝(≥11~35 d)是十分必要的。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6):480-483

入选年份:2017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 再骨折的关系

田伟,韩骁,刘波,等

摘要:目的: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明确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并使疼痛在术后获得显著缓解,但仍有0%至63%的患者出现手术椎体再骨折。通过对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一组PKP 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骨水泥分布对PKP 术后的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的影响,为预防术后发生椎体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我院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为排除多节段手术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只纳入单节段手术的患者;排除了爆裂骨折,存在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受损的症状或体征,患者有难治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以及感染疾患的病例。93例患者中的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2.5%,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3~16个月)。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87 岁,平均68.1 岁;3例患者手术椎体位于胸段,72例患者位于胸腰段,11例患者位于腰段;受伤至手术时间1~550 d,平均40.6 d;69例患者单侧穿刺,17例患者双侧穿刺。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采用常规PKP,所有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3个月,每月监测血钙及肾功能。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损伤节段、骨水泥总量、单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术后初次下地时间、再次外伤、佩戴支具时间、术前后凸程度、术前高度丢失比例、术后恢复角度、术后恢复高度比例、随访丢失角度、随访丢失高度比例,并评估以上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骨折的影响。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带入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术前VAS 评分为(7.4±2.0)分,术后24 h VAS 评分为(2.4±2.1)分,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1.4±1.8)分,3个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中31例(36.1%)在末次随访时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均未采取再次手术治疗。将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发现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几率更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手术椎体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临床数据的比较,发现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患者术后佩戴支具的时间较长,手术椎体随访丢失的角度及高度更多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05 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是再骨折的重要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为避免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板。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3):211-215

入选年份:2017

前外侧加后内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东靖明,孙翔,马宝通

摘要:目的:胫骨平台骨折以外侧平台骨折最为多见,内侧平台骨折较少见,但由于近年来交通、工程事故频发,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使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着重探讨前外侧加后内侧入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后侧支撑钢板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8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26例:年龄22~64 岁,平均42.3 岁;左侧24例,右侧44例。骨折AO 分型:C1 型21例,C2 型35例,C3 型12例;Schatzker 分型:Ⅴ型31例,Ⅵ型37例。新鲜闭合性骨折61例,按Tscherne软组织损伤评估标准分级:Fr.C0 级42例,Fr.CⅠ级14例,Fr.CⅡ级5例;开放性骨折7例(行清创缝合牵引后延期手术),按Gustilo 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合并伤:韧带损伤21例,半月板损伤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致伤原因:交通伤32例,重物砸伤21例,高处坠落伤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5 d,平均7.4 d。所有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均采用前外侧加后内侧入路,外侧采用T 型或L 型钢板、内侧采用重建钢板或桡骨远端T 型钢板固定治疗。术中常规探查半月板和前、后交叉韧带,交叉韧带的止点撕脱骨折行钢丝固定;半月板损伤者尽量缝合修补,无法修补者予以半月板切除。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5.5 h,平均3.13 h;术中出血量为300~1000 mL,平均526.7 mL;住院时间为14~35 d,平均20.4 d。68例患者术后获 12~38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7个月。68例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平均为(87.3±1.5)°,术后1年平均为(86.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3,P=0.560);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后倾角平均为(12.0±2.5)°,术后1年平均为(13.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74,P=0.132);术后即刻股胫角平均为(170.0±2.5)°,术后1年平均为(171.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65,P=0.163)。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优≥85 分,良70~84 分,中60~69 分,差≤59 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4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88.2%。末次随访时68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为110°~150°,平均129.5°。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折断等并发症发生。讨论:前外侧加后内侧入路可以提供良好的显露及操作空间,特别是可以直视下对胫骨平台内侧髁及粉碎的关节面进行整复,使用后内侧抗滑钢板及外侧支撑钢板固定能够达到坚强内固定,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本组68例患者的优良率为88.2%,说明该方法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2):128-131

入选年份:2017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进展

毛玉江

摘要: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类常见骨折,可分为低能量损伤和高能量损伤,后者常伴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且预后较差。常用分类方法为Schatzker 分型,其指导的各型治疗方法也被普遍接受。但迄今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处理原则:随着关节镜应用的推广,通过关节镜检查发现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率要明显高于既往报道,约为50%~70%。之后,MRI 逐渐应用于临床,鉴于其对软组织损伤的高度敏感性,MRI 被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前检查,结果发现高达90%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率。综上,胫骨平台骨折大多伴发半月板与韧带损伤,MRI 检查可较准确地了解损伤情况,总发生率约为90%。外侧半月板边缘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而且,多篇报道结果均一致显示有无半月板与韧带损伤与骨折分型和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关于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处理原则尚存有争议,本文观点如下:①骨性结构的重建质量是决定胫骨平台骨折预后的最重要因素;②伴发半月板与韧带损伤对胫骨平台骨折的重要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目前还缺乏足够证据;③半月板应尽量保留;④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尽可能一期处理;⑤应避免韧带修复所带来的额外手术创伤。基于CT 的骨折形态分析及三柱分型:迄今为止,Schatzker 分型仍是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治和学术交流中最常用的分型方法。胫骨平台骨折的其他分型方法还包括Hohl-Moore 分型和AO 分型。罗从风等则进一步提出了胫骨平台的“三柱”概念,把胫骨平台分为内侧柱、外侧柱和后侧柱3个部分。本文作者受“三柱”概念的启发,结合临床经验,建议把后髁骨折进一步分为后内髁骨折和后外髁骨折,即所谓的“四柱或四象限”概念。胫骨平台后侧手术入路:胫骨平台骨折的传统手术入路包括前正中入路和前内、前外侧入路。总结文献报道的后侧入路,可归纳为3 类,即腓肠肌内侧头内侧入路(后内侧入路)、腓肠肌内侧头与外侧头间隙入路(直接后侧入路)和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的解剖较简单,有作者建议可部分或全部切断腓肠肌内侧头在股骨髁后方的止点,以充分显露。后外侧入路则又可细分为腓骨后方入路和经腓骨入路(腓骨颈截骨)。后外侧入路涉及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包括腓总神经、膝下外侧血管、腘肌腱及腘动脉分叉等,腘动脉分叉是此入路安全范围的下限。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固定方法,目前较多文献认为单侧角度稳定钢板不能替代传统双侧钢板固定技术,前者的理想适应证包括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骨干及干骺端粉碎骨折;相对禁忌证则为伴有后内侧劈裂骨块或关节面粉碎、移位明显的骨折类型。外固定支架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供选择的另一良好方法,特别适合于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4):345-348

入选年份:2017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比较

庄澄宇,曹鹏,梁裕,等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比较PKP 和PVP 疼痛缓解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两种术式对于脊柱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纠正情况,并采用Genant 等法比较不同压缩程度下两种术式是否存在短期临床疗效差异性,为不同压缩程度下最佳手术方式的抉择提供依据。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疗效及不同压缩程度下对脊柱后凸角的纠正,为不同压缩程度下最佳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1月就诊并治疗的123例OVCFs 患者,分别采用PVP 治疗(60例)和PKP 治疗(63例),两组患者基线学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KP组:在C 型臂X 线机引导下穿刺,当穿刺针前部到达椎体前中2/3 时,置入球囊(美国kyphon 公司)并撑开椎体,透视下见椎体撑开良好后,观察无造影剂泄露后,退出球囊。调制与撑开体积等量的混有造影剂的骨水泥(PMMA 骨水泥),呈拉丝状时经穿刺管道灌注进入椎体。理想状态下,骨水泥填充于椎体的前3/4 部位。PVP组:在C 型臂X 线机引导下穿刺,当穿刺针达到椎体前中2/3 时,将混有造影剂调制好的骨水泥(PMMA 骨水泥)经通道缓慢注入,C 型臂X 线机下见弥散良好无泄漏后停止注射。PVP 和PKP 组患者术中常规均行活组织检验,术后卧床1~2 d 后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根据Genant 等的方法,根据椎体前中后缘的高度丢失将压缩椎体分为轻度(A 组)、中度(B 组)和重度(C 组)压缩,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楔形角、后凸角术前术后和两种术式的效果。比较不同压缩等级下两种术式间VAS 评分、楔形角、后凸角的改善。结果:所有患者术后VAS 评分均明显改善,楔形角、后凸角均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对VAS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 对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效果优于 PKP 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压缩程度下两种术式间的比较:A、B、C 3 组间的VAS 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组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 组中PKP 组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均优于P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 组和PVP 组共126例均穿刺成功。PKP 组骨水泥泄露6例,PVP 组骨水泥泄露8例;无肺栓塞、静脉栓塞、椎管内泄露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KP 和PVP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恢复压缩椎体的楔形角和后凸角畸形,且PKP 在两角的纠正方面均优于PVP,尤其是在重度压缩的时候。临床工作中,在充分缓解患者疼痛的基础上,我们更加倾向于使用PKP,尤其是对于重度压缩的患者,这样可以更好地恢复椎体的楔 形变和后凸畸形,避免由于脊柱后凸引起的各种相关并发症。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9):773-777

入选年份:2017

万古霉素硫酸钙或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

徐永清,朱跃良,范新宇,等

摘要: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或万古霉素骨水泥局部应用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418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患者资料,男257例,女161例;年龄19~55 岁,平均35.6 岁。胫骨开放性骨折Gustilo 分型:Ⅰ型163例,Ⅱ型132例,ⅢA型56例,ⅢB 型67例。大部分患者首诊在外院处理:一期清创后行钢板固定334例,髓内钉固定2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63例。来我院时152例患者发展成骨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3 cm~30 cm×12 cm。按Cierny-Mader 骨髓炎分类:Ⅰ型髓内骨髓炎21例,Ⅱ型浅表骨髓炎26例,Ⅲ型局部骨髓炎366例,Ⅳ型弥漫性骨髓炎5例。伤口分泌物培养球菌类209例(50%),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中间葡萄球菌;单胞菌类71例(1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50例(12%,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杆菌类(包括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100例(24%);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类38例(9%)。全部患者取出钢板或髓内钉,全部患者改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266例无胫骨外露和胫骨缺损的患者,放置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201例,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65例。放置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的患者处理方法:放置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植入量为5~15 mL,平均6 mL;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的制备:准备 5~15 mL 载体系列硫酸钙人工骨(商品名为Osteoset),按5 mL 加1 g 万古霉素的比例混合调匀后用专用模具制成合适大小的颗粒(Osteoset 提供的一次性模具可以制作直径分别为3.0、4.8 mm 的颗粒),充填于骨病灶内,放置负压引流管于创面深部。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患者处理方法:于病灶处切开皮肤,将病灶窦道及炎性组织清除干净,显露病灶,骨刀开槽,电钻钻孔,凿去硬化无血供的骨质,凿去骨质时不超过骨周径的1/3,以防发生骨折。将万古霉素骨水泥条作为填充物植入骨缺损处,同时将附近的肌肉作为肌瓣覆盖创面。万古霉素骨水泥条的制备按骨水泥10 g+万古霉素0.5 g 的比例混合,按量注入固定液调和均匀,制作成直径为0.5~0.8 cm 的长条形骨水泥条,长度依据不同情况而定。将长条形骨水泥条放置于骨缺损处及髓腔内,尽量不留腔隙。对于152例胫前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皮瓣移植修复骨外露创面,同时放置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植入量为5~15 mL,平均6 mL。其中小腿穿支皮瓣转位修复45例,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76例,吻合血管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3例,吻合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吻合血管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结果:418例患者术后获12~108个月(平均37.5个月)随访。单纯应用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的201例患者中,骨髓炎愈合174例,愈合率为86.6%;骨折愈合201例,愈合率为100.0%。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的65例患者中,骨髓炎愈合57例,愈合率为87.7%;骨折愈合65例,愈合率为100.0%。应用皮瓣加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的152例患者中,骨髓炎愈合131例,愈合率为86.2%;骨折愈合147例,愈合率为96.7%。413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5~20.0个月,平均14.0个月。362例患者骨髓炎窦道愈合时间为2~14个月,平均3.0个月。本组23例患者并发针道感染,2例骨髓炎因经济原因行小腿截肢。结论:对于创伤性胫骨骨髓炎,骨的固定首选外固定支架。无骨外露时,伤口内放置万古霉素硫酸钙或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治愈率均较高;存在骨外露时,采用万古霉素硫酸钙结合皮瓣效果满意。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1):925-929

入选年份:2017

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

曾浪清,陈云丰,唐三元,等

摘要:目的:目前针对内侧柱支撑螺钉数量与其固定稳定性及临床功能结果的关系尚无报道。本研究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柱的不同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骨折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本研究共纳入130例,男46例,女84例;年龄18~88 岁,平均56.1 岁。致伤原因:跌倒伤86例,交通伤17例,坠落伤11例,运动伤8例,其他伤8例。骨折根据Neer 分型:外科颈或解剖颈二部分骨折56例,3 部分骨折52例,4 部分骨折22例。其中合并脱位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3 d(2~15 d)。根据患者术后X 线片所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4组:骨皮质解剖复位组(通过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60例;多枚螺钉置入组(采用至少2 枚内侧支撑螺钉准确地置入于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12例,多用于治疗肱骨近端内侧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复位欠佳;单枚螺钉置入组(采用1 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17例,多用于治疗肱骨近端内侧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复位欠佳;无支撑重建组(即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未获重建,即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未解剖复位,亦无内侧支撑螺钉固定)41例。四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末次随访时比较四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肱骨头内翻角角度、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等。结果:130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多枚螺钉置入组、单枚螺钉置入组及无支撑重建组Constant 评分分别为(81.2±12.7)(75.5±9.7)(69.4±12.1)(67.5±11.6)分,VAS 评分分别为(1.4±1.9)(1.7±1.6)(2.5±2.2)及(3.2±2.4)分,肱骨头内翻角角度分别为(0.78±1.0)°(1.4±2.3)°(3.4±6.8)°及(4.4±4.0)°,以上项目比较,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多枚螺钉置入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单枚螺钉置入组、无支撑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枚螺钉置入组与无支撑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二次手术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增强肱骨头固定的稳定性,有效避免术后肱骨头内翻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及临床结果,因此术中应尽量争取获得内侧骨皮质支撑;当肱骨近端内侧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内侧骨皮质难于复位时,为了稳定固定,至少需置入2枚内侧支撑螺钉来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才能获得较佳的临床结果、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6-11

入选年份:2017

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再手术率和并发症的系统评价

孙振辉,刘月驹,李衡

摘要:目的: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恢复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预防长期卧床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internal fixation,IF)和髋关节置换术(hip arthroplasty,HA),且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所以临床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最有利于患者康复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HA 与IF 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est,RCT),采用Meta 分析对术后2年内、2年以上再手术率、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术后1年、2年病死率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英文检索词为 femoral neck fractures、(replacement OR arthroplasty)和intemal fixation,中文检索词:关键词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置换”,摘要为“随机”,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5月,根据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为临床RCT;②研究对象为65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③股骨颈骨折分型为Garden Ⅲ或Ⅳ型;④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HA(包括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IF 治疗。排除标准:①非RCT或低质量的RCT;②重复发表的文献(对于同一RCT研究不同时间发表的文献,纳入最近发表文献);③髋关节内固定失败或初次置换后翻修手术、术前即存在心力衰竭或精神障碍疾患、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④发表文献数据可疑;⑤结局指标与纳入标准不符。获取髋关节置换(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2年以上再手术率(包括含内固定物取出手术和不含内固定物取出手术)、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术后1年、2年死亡率等。应用Rev Man 5.2 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5 篇RCT,包括1288例患者。5 篇RCTs文献质量等级为:A 级1 篇,B 级4 篇。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组患者术后2年内和2年以上再手术率均高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含内固定物取出手术比较和不含内固定物取出手术的比较。与关节置换组比较,内固定组患者显著增加了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OR=8.82,95%CI(6.45,12.07),P<0.001]。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2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2年内和2年以上再手术率、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但术后1年、2年的死亡率二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推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来源出版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2):115-121

入选年份:2017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肱骨入路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论万古霉素的规范使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