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9 05:31:37
中学教研(数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

(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浙江 金华 3210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把抽象问题建立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输与积累,忽视了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激活,各种感官也无法被调动起来,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减退.

笔者认为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许多色彩,也能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可以使得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体验增强各方面感知,提高应用与创新能力[1].

1 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的原则

情境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不恰当的创设会带来课堂冷场、教学效果不佳或学生难以进入情境等问题,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当遵循一些原则.

1.1 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中心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一般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教师创设的情境可能会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第1.1节“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教学中,负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而如果从生活出发,比如生活中的温度,有-3 ℃,-5 ℃这些比0 ℃低的温度,就可以让学生初步直观地认识负数这个概念,原来它是一个比0 ℃小的概念,再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负增长率、负的海拔高度、财政赤字等.这样的创设对于学生的理解会有很不错的帮助[2].

1.2 旧知引新知去创设情境

以旧知来创设情境,引出教学内容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设方法,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新知的难度在降低,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可以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入手,熟练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后,把题中的单项式扩充为多项式,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整体思想的妙用与化归思想的强大.

1.3 尽量以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课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为我所用的,如果学而无用,那么这门课的价值荡然无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这一现状(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很无聊很空洞并且脱离实际),应该尽量以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最后又能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这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

情境教学既然如此重要,对于高效课堂来说必不可少,但每节课都要去创设情境,是不是会太难了呢?这是笔者接下来想阐述的问题.

2 情境教学的素材来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收集、整理好的情境素材:

2.1 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其实也不仅仅是数学,笔者认为学科是互通的,有价值的学科都应遵循这句名言,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

2.2 多媒体

如今是多媒体、互联网发达畅通的时代,教师应当多利用这些渠道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学科技、PPT、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工具,呈现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原本以为会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丰富、有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甚至还可以利用影音软件、刻录光盘等手段来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这些都能让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2.3 学科互通

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数学和科学,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可以借用科学中的小孔成像问题,比如数轴的概念可以应用到历史年代尺中,还可以挖掘一些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来创设情境[3].

3 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3.1 以生活素材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抛出现实问题,创设情境,既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又增强了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

案例1七年级——认识不等式.

例1金华安地野生动物园门票是80元/人,一次性购票30张或以上可享受团体票价70元/人,班里有27名学生报名去野生动物园活动,当领队小华准备好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突然小敏喊住了他,他提议买30张票,可是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请学生们思考:1)小敏学生的提议对吗?说说你的看法.2)你觉得至少有多少人去动物园,多买票反而合算呢?

此情境的创设,立即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合作、具体演算等,为后续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基础.

案例2八年级——函数.

一次函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函数,因此对于这个内容有些惧怕也很正常.对于这样的内容设置必要的情境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师(播放一张加油机的图片):学生们去过加油站,看过爸妈给家里的车子加油吗?你们知道加油机上显示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吗?

生1:单价是每升多少钱,油量是要给车子加多少油,金额是机器根据加油的量算出总共要付的钱.

师:非常棒!生活经验很丰富,从刚才这位学生的回答当中,大家能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说出谁是常量、谁是变量吗?

生2:单价是常量,油量和金额是变量.

师:那这两个变量之间有没有关系?谁会因为谁的变化而变化?

生3:有关系:金额=油量×单价,金额是随着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师:大家感受到了吗?当我们加不同的油量时,是不是就会有一个不同的金额与之对应,这样的关系,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4:哦,原来这就是函数关系……

此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常规的语言与符号表示出来,这会让学生感觉比较亲近,很容易接受,使后续的学习能够更加自然、顺利.

案例3八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21)大家都看过电影吧?你是如何在电影院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票面上写着5排2号,那么可用有序实数对(5,2)来表示,请问(2,5)表示的是什么位置呢?2)放眼全班,你能准确地告诉大家你自己的位置吗?请写出你的方法(学生自主完成、探讨、点评).3)选定某一学生为原点,把由西往东的方向设定为x轴,由南往北的方向设定为y轴,能否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所表示的点的坐标.

这一情境的创设,正印证了那句话: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利用这样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的课堂必定会热烈,参与度高,也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数学建模的乐趣.

3.2 以数学实验创设情境

数学与动手操作总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用剪、折、拼、量等方式去探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

案例4八年级——梯形.

例3只剪一刀,如何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经过操作尝试后,展开讨论,归纳方法.原理是根据中心对称,可以进行拼接.

拓展只剪一刀,如何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根据上题的尝试与经验,这个问题明显有了一些头绪,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方法.

这节课的设计是以实际操作为背景的,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发现、体验梯形中位线的知识应用,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初中几何的学习过程当中,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案例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例4先剪一个△ABC,再剪下∠A,∠B和∠C,并拼在一起,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你可以猜测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先认识到∠A+∠B+∠C=180°,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各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嘴的实践中,培养能力与兴趣.

再如,圆周角定理:

例51)作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量出它的度数;

2)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并量出它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任意做一对圆周角与圆心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自己的实验,学生已基本能总结出圆周角定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用多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结论.课堂过程自然顺畅,也让学生感觉课堂是有思想、有灵魂的.

3.3 设趣布疑创设情境

“趣”是学习的表象,而“疑”是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味、有疑惑的情境,必然能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求知、分析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案例6七年级——代数式.

课堂伊始,先跟学生们玩个游戏,请学生们听到指令:1)闭上眼睛,心中想好一个数;2)把你想的数先乘以5再加2;3)把上一步得到的数乘以2,再减去4.

笔者请几位学生来说说所得到的数,然后立即猜出他们心中所想的那个数字.笔者连着猜了数次,一猜一个准,屡试不爽.有学生感到好奇了,其中必定有诈,急于想揭开这个秘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刚才所讲的几个指令转化成数学语言,把心中所想的那个数设为x,用含x的式子去把这整个过程表达出来,即

x→5x+2→2(5x+2)-4.

学生看了自己所列的式子之后才发现,原来教师只要将他们报出来的数除以10就可以得到心中所想的那个数了.这样的游戏将本节课要学的代数式的概念自然地融入进去了,在学生们探索、揭秘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提高了他们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特定的优势,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求新知的兴趣.

4 结束语

情境教学应该说是初中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教师也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也能让学生掌握应用,但是这样的课堂总感觉少了点色彩,让我们的知识缺少了生根发芽的机会.不过,情境创设是一个长期、复杂、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研究探索,让数学成为一门更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发展特点、适应教学需求的课程.坚持这样的课程追求,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现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对学习充满期待的教学目的[4].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