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 扈瑞平 邓秀玲 孙计桃 叶书梅 李存保
(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目前,医学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多种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不断渗透融入到医学教育中,迅速提高了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医学教育资源建设得以改善[1]。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顺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关注点[2]。“对分”课堂作为一种较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3]。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大,重点难点零散,且开课对象主要是低年级医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因此,目前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推进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4]。
微课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简单明了的宗旨提炼主要概念,采用移动学习平台或在线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的微短课程[5]。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我们最简便有效的方式,且短时间内可获取庞大的信息量,而微课就是依赖于互联网而不断成熟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的主要优点就是“微”,即微课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其组成的方式较多,主要是由微课内容、微课教学手段、微课思路、随堂测试、课外习题、课后作业以及教学视频等多部分构成。微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辅助现代的网络教学视频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多的播放教学视频而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6]。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更加重视微反思、微教案、微课件等所需内容的准备工作,切实保证微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其教学模式是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中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对课堂时间重新分配,一部分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7]。同辈互助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马祖尔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传递”与“吸收内化”相结合的过程,内化是心理认知过程,往往比“知识传递”更能决定学习效果[8]。传统教学模式偏重对学生“知识传递”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分组讨论式教学往往在授课后“当堂交流讨论”,缺乏“内化”这一过程,严重违背了学习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对分课堂将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在时间上错开,保证不同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内化吸收重点难点。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模块,即讲授、内化吸收与讨论。教师可根据具体课程特点,形成合理灵活的对分设计。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的对分课堂,因其需要的资金不多,经济适用性很强,因此课堂的开展很容易实施。对分课堂不但保留了传统课堂讲授的精髓,还融入了参与、讨论、研究以及合作等其他学习模式的优点[9],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被动吸收转变成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近年来,医学院校进行的课程改革严重减少了基础课程的学时。特别是对于医学生物化学这门既抽象又错综复杂、知识点零散、难点居多、又与临床检验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内只能讲授重点和难点,根本没有时间延伸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科研实践、临床应用甚至是知识动态和前沿,也没有时间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10]。因此,单单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不能理解生物化学在以后临床中的作用。而且多数学生对学到的生化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考试前只能通过突击性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而每年的考题也很少涉及课堂以外的知识,这样极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很难被激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大大削弱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自我提高职业水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生物医学是当今科学界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学科。生物化学作为其医学课程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在疾病预防、诊断甚至是临床治疗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生物化学却成为了医学生最不想上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门课程是从分子层面来讲解体内生物有机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及不同大分子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整门课程呈现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理解、内容枯燥繁多、知识点分散、名词概念长且拗口、各个代谢途径交叉反复,并且代谢过程又涉及有机化学知识,学生如果课前不进行预习,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丧失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此采用微课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11-12]。微课即是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将教师课堂传授内容转变为富有视听效果的微视频课程,学生使用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课程。而微课作为一种“接受性学习”教学模式,其只能用来辅助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更不能取代教师讲授。因此,使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同时结合“对分”课堂,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 1周时间讨论学习交流等,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例如糖代谢章节,讲到经典的三酸羧循环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研究和科学前沿,给学生展示下三酸羧循环的一些代谢产物具有的重要生理活性,如调节生命活动、肿瘤细胞为什么要进行有氧糖酵解;总之微课所体现的内容最好能跟科研以及临床相关,因为在医学院校学生对与临床相关的课程更加关注,也更加感兴趣。这种看得见、摸得着且有可能马上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对分”课堂和微课紧密结合起来以改善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13]。
随着逐渐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辅助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缺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种微课和“对分”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关系到“对分”课堂和微课的比例及“对分”课堂各环节的比例,和如何建立更客观合理的考试体系等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在随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此外,微课和“对分”课堂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吃透知识点,合理安排课堂,更加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适时调整教学安排,加强学习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