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毅君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到“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武德”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有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时代担当,塑造良好品质,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源泉。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加入“武德”的教育,能更好规范大学生行为意识,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道、明礼诚信、正直勇敢、自强不息方面又恰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武德在高校人文教育当中亟需引起重视。
人文教育是通过先进文化成果的传授,让学生在人与我、物与我的认知和处理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获取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探索创造新领域、新知识的缔造者,更应该肩负起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而武德在新时代高校人文教育中更是担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作用。目前,武德在开设武术课程的高校的传播情况看,大多数停留在武术技术的教授,而“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德育观念教育微乎其微,往往只通过一两次理论课的概念介绍,或者通过讲座的形式,再通过典型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讲授。在体育教材的制定上,各章节也没有对中华武术做出确切儿简明的介绍,在教学大纲上,也没有武德的明确设计,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没有贯穿武德精神价值的体现。武德的教育意义没有在人文教育当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只停留在“武侠”的认知范畴,虽然理解了武德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高尚品质情操,但在作为“完人”的个人修养实践方面,体现不出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备,甚至上升不到爱国的情怀方面。而武德以一种涵养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意志的自由,在爱国敬业、尊师重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历史上担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武术在高校的教学中,要注入武德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学习楷模的意识,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好的担负起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激情和动力。在武术课程教育中,注入武德的人文教育,以历史爱国人物为素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早在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陈公哲等有识之士便把体育上升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高度去认识,他们有着同样深厚的爱国情怀,他们有着为中国革命事业不顾一切、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和执著个性;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振兴祖国,服务人民。据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精武体育会(也就是精武门)是由陈公哲与香山人卢炜昌、江苏吴县人姚蟾伯于1910 年创立,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强健民族体魄、抵御外侮、扶危济世。以历史爱国人物为素材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人文修养、爱国主义情怀。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新业态,新领域不断刺激着传统行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环境,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科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完成专业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个人意志品质,培养坚韧、自信、开拓精神,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而武德的精神价值正好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培养百折不挠、勇于奋斗、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人文教育中汲取武德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不但在科学知识技能上,更重要的是在个人修养品质上提高自身竞争力,形成综合素质的高级社会人才。
首先,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对学生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做出相应的认知和判断,影响着学生行为意识和思想方向。教师的武德修养对学生影响巨大,教师的行为表率直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武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直观性比较大,教师的言谈、举止、品质、气质都会让学生进行效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最朴实的仪表,严于利己的行为凸显“立德”的本质,扬正气,行正风,德才兼备,起到表率的作用,树立榜样的力量。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要最终要做到知行合一。学生武术教学中,把武德教育融入武术技术训练当中,有利于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思想行为有机结合。在学生心理和生理迅速成长的关键阶段,学生有着冲动、敏感、好动、义气、好胜、好斗等特性,加上经济发展的迅速,不良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影响较大,学生的自制力和控制力相对薄弱,缺乏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求道精神,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因此,加强武德教育,让武德教育贯穿武术课程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人生成长的同时,能用武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在面对不良诱惑,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候能够清醒认识,正确判断。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用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武德品质不断激励和鼓舞自己,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用更大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武德是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结合时代需求捕捉武德的人文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国有四维”中的“礼、义、廉、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更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文化中要求育新人、兴文化,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争夺氛围中,特别是西方的强势文化有着很强影响力和渗透力,国外反动势力也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殖民和文化入侵。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深入挖掘武术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之魂,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武德在当下和未来都可以担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服务于中国社会大局,在人文教育当中成为一股中坚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武德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人文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新要求,更是新时代的战略文化要求。以武德所赋予的民族精神契合时代需要,塑造当代大学生个人修养,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担起历史使命,形成武德德育的人文教育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立足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好的促进“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使我国的大学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