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网络时代发展下,微技术发展也极为迅速,将两者有效结合通过微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由于网络上存在很多色情暴力等相关不良信息,对学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微平台应用中,在发挥先进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杜绝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增强高校学生对信息健康与否的辨别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学开展的重点,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下,也应重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微文化传播的方式,充分体现出其人文性、融合性、时代性、感染性、生活性等特点,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主要功能
教育主题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主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需求[1]。教育内容多元化,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凸显出其多元化功能。教育互动性,微平台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交互性平等,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交流。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运用途径分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庞杂,且学生数量多、学生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较大,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积极的利用微载体,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的质量,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教育下,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
2.1 基于微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虽然在面临着重重的挑战,其中也存在更多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应不断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设计,将其效能充分凸显出来[2]。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建立一个完整且有效的教育疏导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虚拟平台,而且在虚拟环境下,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更能凸显出其平等性,促使师生和谐发展,更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育思维,并构建纵向、横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平台,不断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在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凸显出微平台的交互性,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和发布各类教育信息,为师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微平台建设并实施后,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当然,在微平台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密切關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一方面要保证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另一方面应通过有效的交流方式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其开展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尤其是学校中进行微文化传播,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丰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其次,在基于微载体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充分突出微平台的功能性,并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科学运用微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与实施,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出微文化传播媒介的功能性,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破传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不断将传统的教育转变为服务,通过一种有效的服务方式来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另外,建立较为完善的微载体监管体系,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再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应保证其健康性。从当前互联网平台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由于当前网络上存在多种不良信息,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不仅不能将微载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将微载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并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网络管理以及相关规定进行,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尤其是在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应通过构建和融合预警、监测、检测为一体,充分保证互联网系统平台运用的安全性,当然,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而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建立网络安全响应机制、应急体系等,以便于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做好主动或应变的处理措施。此外,微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凸显出竞争性、时代性、针对性、整体性、实践性、层次性等,不仅要体现出微载体政治教育的个体特征、个体差异,还应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语言、思想、行为、心理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弹性、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2.2 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例如,运用微载体的灵活、多元、丰富等特点,将微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微载体下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知识的创新性,要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另外,在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变迁的不断进行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应将微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以通过i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的运用,加强微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中,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的影响下,应充分发挥出微载体的作用,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给予一定的帮助。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需求,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进行全面的研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岗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建霞,孙小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184-185.
[2]张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22.
[3]王旎.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J].现代交际,2018(03):144-145.
[4]韩颖.“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长江丛刊,2018(01):272.
[5]刘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山西青年,2017(23):92.
作者简介
陈雯(1988-),女,汉族,广西藤县人,201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