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军 崔伟 李俊芳 熊晓晨
摘要:通过走访调研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大学六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作机制、教育体系、实施举措等方面进行梳理、对比,探索三峡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85-02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1]。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高,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2]。为此,我们对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大学这六所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结合三峡大学办学特点探索三峡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研究方法
利用走访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选取四所南方高校和两所北方高校为调研对象,他们分别是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大学,详细了解六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利用对比研究方法,通过对六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作机构、教育体系、实施举措等梳理、对比,探索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所调研的六所高校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导向,但各高校又根据学校类型和定位不同,有所差异。如浙江大学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培养“未来领导者”;宁波大学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温州大学需要“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深圳大学则是培养“事业骨干和创新创业人才”。总体来说,学校层次越高,定位也越高,同时对人才培养的竞争力要求也越高。
2.工作机制。所调研的六所高校都有强有力的工作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其中,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两所高校未成立创业学院,但都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直接由校长担任了领导小组组长,将校内涉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纳入工作组,统一协调各项工作。宁波大学、温州大学都有创业学院之类机构,尤其是温州大学,其创业学院为处级建制、实体运作,有自己的师资资源,并直接招收学生。
3.教育体系。所调研的六所高校工作思路上层次分明,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是各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不仅有全校性、通识性的基础创新创业课程,还有各具特色的、可跨专业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其次是分阶段系统推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孵化落地等方面分阶段推进,全链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再次是注重资源整合,不仅从学校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校内相关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还从社会方面开展合作,争取资金、场地等资源。最后是着眼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展各类讲座、沙龙,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契合当地区域特质打造特色活动。
4.实施举措。所调研的六所高校在趋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背后,在具体实施方面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各具特色。有的高校注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有的高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采取的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实施全链条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宁波大学以教育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分层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温州大学注重创业项目孵化,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深圳大学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培育,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训练机会,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展现出的特色,也与该校所处的层次,所在地区的特质有明显关系。
三、三峡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结合六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我校区域特色、水利电力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特质及湖北省及宜昌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情况,探索三峡大学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1.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创新创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统一领导各项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落实。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门工作机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培养计划、学分认定、学生评价等多方面优化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鼓励教师更多投入创新创业指导,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在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中增加创新创业工作考核,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不断完善改革举措,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加大资源投入。
2.建设课程体系,厚植创新创业土壤。基础课程模块。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的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借助工程训练中心开设3D打印、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方面的创新基础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方法,面向全校学生开课,让学生对创新创业这一概念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全面了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提高模块。广泛联系知名企业家、创业校友,工商、税务、人社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以讲座、沙龙等模式开设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课程,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增长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实践课程模块。开展创新创业短期训练营,以孵化器考察、企业参观实习,创业沙盘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创新创业内涵。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交流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多途径扩大创业指导教师来源,聘请企业家、业内资深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建立一只以商科类专业教师为基础,知名企业家和业内资深专家为补充,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行业经验,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4.建设支撑平台,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校内平台。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場地及师资资源,建设创新工厂(D-Lab梦想实验室),初期以电子电工类、机械工程类为主,向学生免费开放,提供示波器、小型3D打印机、桌面型机床等基础工具,供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研发实验、试制产品;依托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创意工厂,免费向文化创意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开放,提供文化产品创意、生产、后期加工的场地及设备资源,建设文化创意类产品及团队宣传、推广、展示的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向全校大学生创客开放,提供基础的团队工作室、商务洽谈室及办公设备等资源,配套项目路演、注册、资本对接等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做实创新创业载体,做大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利用宜昌清华科技园、库X咖啡、宜昌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孵化器、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学生创业项目数据库和创业团队交流平台,凝聚创业团队,对接创业资源;联系工商、税务、劳动就业等政府部门,打通政府公共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政府+市场”的大孵化格局,多维支撑平台。
5.完善生态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重视创新创业活动的培育和引领,通过创新创业讲堂、沙龙、论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增强校园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典型模范,激励进取。依托各类学生创新创业组织、社团,凝聚在校大学生创客,利用宜昌市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校友会,凝聚创业校友。支持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肖晗,朱民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2]耿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4,(0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