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9-01-28 03:11李先启陈小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职业倦怠辅导员

李先启 陈小花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见证人、引路人。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信念薄弱、职业从业角色冲突、职业能力水平不足、职业发展空间狭隘等因素诱发其职业从业倦怠情绪生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从坚守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认同,明晰岗位职责、定位职业角色,加强理論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完善保障机制、确保队伍稳定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因素分析;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1.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1-0044-04

高校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总体来看,近些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实成效显著,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校园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应看到,高校辅导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从业倦怠现象,转岗问题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2017年8月31日修订通过并已公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提供政策支持。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从业倦怠的易发多发人群,其职业倦怠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空虚、焦虑、易怒、自我成就感低下等,甚至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头疼、恶心、失眠等生理性应激反应,其成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职业理想信念薄弱

首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外界通常认为,辅导员工作是技术含量低,只是应对和处理一些学生杂务的教辅性工作,普遍得不到较高层次的社会认可度。其次,高校辅导员职业成就感不强。面对职业矛盾多发和安全风险易发情况,年复一年地辅导助人工作,一次次地情感投入与预期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落差,职业成就获得感低下,从而逐步萌生职业从业倦怠等消极情绪。正像弗鲁顿伯格描述的那样,“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也称职业枯竭、工作倦怠”。其三,受社会功利化思潮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功利性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工作中,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事物繁杂,显性和隐性的付出与实际回报往往得不到正比体现,使得一些辅导员产生厌岗、转岗等心理,以期在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上实现职业抱负。而上述现象归终还是辅导员自身职业理想意志薄弱,在其职业从业过程中萌生职业倦怠的情绪化波动。

(二)职业从业角色冲突

职业从业角色冲突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发因素。当前,由于各方面实际困难,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大体维持在1:300~1:500的范围内,距离《规定》中要求的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还存在实际差距。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除了应对和处理大量学生事务性工作,还要接受校、院两级行政领导,配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这种工作的无边界性致使辅导员工作经常是处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瞎忙”状态中。工作职责不明确,角色定位不清晰,职业角色冲突已然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新常态。为此,高校辅导员也常常被冠以“高级保姆”“救火队员”,等等。多角色的职业冲突长期困扰辅导员在职业从业过程中职业定位,较难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提升,职业成就获得感明显不高。另外,名目繁多的事务性工作长时间挤压辅导员学习、科研甚至是私人业余生活空间,加之潜在的学生安全风险压力,使其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焦虑、紧张、烦躁、易怒、失落等亚健康状态,滋生职业从业倦怠消极情绪体验甚至转岗意念。

(三)职业能力水平不足

从职业目标的实现全过程看,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该项职业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职业能力是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主要途径。然而,职业能力水准普遍不高是长期困扰我国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转变的重要议题。现实中,辅导员职业从业能力水准不高自然会呈现在工作实操过程中,如在开展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指导党团建设、解决师生矛盾冲突、疏解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开展就业指导等诸多问题时束手束脚,不能很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致使师生关系紧张,问题大量积聚,矛盾不断升级等。又譬如,在思想认知能力上,有些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的理解本身就不深不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本身就存在质疑,如此情况,就很难对学生进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灌输和引导,又岂能胜任政治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在行动上,有些辅导员只是出于谋生之需或是作为临时性跳板而暂且屈从辅导员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往往处于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等消极应付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以往,辅导员职业矛盾风险的加剧存在是其必然结果,诱发辅导员职业倦怠消极情绪生成也就不足为怪。

(四)职业发展空间狭隘

职业发展空间狭隘是长期制约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就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渠道的机制体制来说,辅导员以双重身份自居,可以双向路线发展,既可以走行政晋升路线,又可以走专业技术职称晋级路线,即所谓的“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行政级别路线上升,如沿着科员级、科级、处级等往上发展,但是,越往上走岗位设置越少,但辅导员基数不变。因此,在机制体制的框架内,极少数优秀的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从事若干年辅导员工作,仍旧维持原有的职位和待遇,职业成就感受挫。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途径提升专业技术职称,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设置的技术职称评定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然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事务繁杂,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职务晋级与职称晋升触碰职业天花板,职业发展自信心无形中受挫。如此,一些长期从业且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就会寻找机会离开辅导员工作岗位。这既造成辅导员队伍中的人才资源流失,又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可见,职业发展空间狭隘诱发辅导员对个人从业前景的信心不足,所以导致职业从业倦怠情绪生成。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高校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及时、妥善疏解好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体验,关注辅导员的实际利益诉求,匡正长期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积极营造正效价的职场空间,有助于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坚守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关乎“为谁培养人”的工作,是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首先,要强化思想认知,增强职业认同。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一名辅导员,更是一名政治辅导员,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任务,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情。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其次,坚守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认同,同党和国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觉结合起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凝心聚力,坚持做好党的意识形态的维护者、传播者,努力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政治任务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从业准绳,把加强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放在工作首位,不断增强职业信心和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从个人层面,就是要具有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实现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维护好实现好党、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发展,加强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提高,正当合理地追求自我利益,强化社会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最大化地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实现职业理想抱负。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职业水平

要想真正做好辅导员工作,就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就要加强党的理论学习,确保思想不褪色不偏向。面对多元价值及社会思潮冲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就是要学深悟透马列经典原著、原理,学好领会好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学好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践行好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夯实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更好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水平。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指导实践。面对多元价值并存、高智商、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调动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再次,要保持学习中创新,创新中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实践也是一种学习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就要求辅导员要在实践中创新,创新中实践,通过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不断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式方法,用创新的手段做好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应对多元价值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冲击。因此,辅导员要自己先接受教育,通过主动学习,不断学习,做懂理论的实践者,会实践的理论者,由此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

(三)明晰岗位职责,定位职业角色

《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这就为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首先,将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居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的首要位置,这是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是切实履行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辅导员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首要的是引领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为祖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通过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以党建带团建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班集体和学习氛围;通过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及时应答学生诉求,为学生排解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疏解学生心理困惑;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优、缺点,合理使用网络及正确辨析网络信息、网络文化,合理进行网络表达诉求,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通过及时排解校园突发事件,为学生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应用;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开展一对一帮扶或是讲座、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方向的指引,将职业理想与社会、祖国的繁荣富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因此,《规定》中的职责匡正,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避免了工作盲目性,减少职业从业角色的冲突,为辅导员更好地投身到育人工作中提供重要政策支撑。

(四)完善队伍建设机制,确保队伍稳定

《规定》中明确指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配备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完备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机制。

一是完善选拔任用机制。依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做风正”的职业化要求,切实严格把握入口关,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辅导员选拔、聘用、任用机制,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忠诚度和可靠性,把政治过硬、业务精干的辅导员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排头兵作用。二是完备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合理、完备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的辅导员的斗志和创新精神,让其能够安心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开展管理育人和研究工作上,切实关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实际利益诉求。而完善的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机制是解除辅导员后顾之忧的关键,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三是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机制。高校职能部门要将考核评价体系机制作为辅导员晋升的主要标准,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庸者下能者上,切实体现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四是建立职业发展培训机制体制。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趋势是面向专业化、职业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建立辅导员发展培训机制体制上要多下功夫,做好文章,将辅导员职业发展培训机制体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绩效考量,摆脱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经验化和自然化的应然状态,通过多阶段、多层次的专业化培训,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政治觉悟、职业能力、心理素质等,从而建立起高校辅导员职业从业的自豪感、归属感。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职业倦怠辅导员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