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需要人才的矛盾及策略

2019-01-28 11:24曾颖
学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摘 要:从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出,学生、教师、教学设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如果缺失一方面,就会造成正常的教学无法开展。但影响高师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不仅仅止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从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需要人才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如何提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社会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9-001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010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倾向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目标和目的,但在专业特色和针对性上显得不够明确,这个原因与学生来源有关。由于招收的方式呈现出不明确化,以至于在高师音乐教育目的上也有所偏差。为了解决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一致的现象,各大院校本着尊重学生个人愿望,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以及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制定出了一套完整、全新,较为适合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培养计划,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管是培养方式、教学目的还是对于培养者个人来讲都是较为全面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即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实际要求和工作实际要求。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人才,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一般分为歌唱、欣赏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内容,少不了任课教师需要具备为学生弹伴奏的任务,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设置了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课程。

如《钢琴》《即兴伴奏》以及《和声学》《复调》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有专业的教师担任,学生可以在每一课中学到真谛。但其中也表现出其弊端。自开设课程以后,特别是前三门的课程从来都没有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受过音乐教育都明白,对于一首歌曲进行即兴伴奏的话是需要前三门课程知识的总和。实际上,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与其他课程的互相结合,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都无法填好即兴伴奏中的和声,无法编写好合唱的伴奏,甚至在知识的运用上还出现了矛盾。

二、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之间的矛盾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做好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了让高师音乐教育进行全面发展,除了学习有关音乐的课程以外,还设置有文化课,如英语、政治、思想修养等,这样的设置使学生全面发展,即使不从事音乐专业的教学或工作,也适应于其他工作。学校课程的整体设置都是从学生就业方面出发,显示出广而泛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模式之下,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填入练琴或做作业的自由时间。所以说,公共文化课应给专业课让步,或者把有些文化课分为选修课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愿望自主选课。

同时,在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上也需要注意合理分配。在目前所设置的课程中,学科课程课时没有和艺术实践或者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就如《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本是一门学科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并继承我国优秀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了解中国丰富繁荣的音乐文化知识。课程上有许多民歌、歌舞选段、戏曲选段以及器樂曲,由于此课程设置时间较短,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展示,上课时紧紧张张全在讲解理论。而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应与实践相联系,让民歌与声乐课相连,让歌舞与舞蹈课相结合,让戏曲与爱好相联系,让器乐与器乐表演相协调,学生不但对民族音乐感兴趣,也能为技能课程做好基础。现在社会向多元化方面发展,所以高师音乐教育更需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策略

在调整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之前,首先要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在学生毕业之后专业上面有所混淆,界限不明。建议在大三这个年级时,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将学生个人愿望和价值作为培养的参照值,做到前两年为通才教育而后两年为专才教育,使两者完美结合。从发展的大方向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方面还需要有所改进。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需要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设置实践课,以便适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了各个专业的发展,却忽视了每门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如歌曲伴奏和自弹自唱,这两门课程实践较多,但大部分都以教学练习为主要目的。教师应该让该课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促使学生进步。

人类所进行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音乐美和接受音乐美的活动,在音乐的各个学科中,美体现出来不同的侧面,如作品分析课程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而音乐的美一方面就存在与音乐作品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艳.建构科学合理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音乐创作,2011(3).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 曾颖(1989.2— ),女,河南新县人,研究方向:键盘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