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意识

2019-01-28 11:20杨思佳杨同用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杨思佳 杨同用

摘要:汉语教学重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果教学目标意识差,课堂教学活动就是盲目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就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05-02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课尤其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技能训练课,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重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上第二语言教学法出现过多种流派,每一种流派的出现都有其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并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标是系统掌握语法,重在读写译的能力,对听说不做要求;直接法产生于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往来频繁,需要大量掌握外语口语人才的19世纪中叶,这种教学法重口语,重模仿,着重培养口头交际能力,在当时的外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全盛于60年代的听说法则重视听说训练,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在外语教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视听法注重音像结合,在语言学习中注重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注重交际能力培养;自觉对比法盛行于对外语口语人才需求量减少的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认知法产生于国际间交流日益广泛,对外语人才听说读写能力全面要求的20世纪60年代,强调对外语进行有意义的操练;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功能意念为纲,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教学更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可以说,每一种新的教学法流派的出现都是因为原有的教学法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教学是技能教学,课堂学习的语言以及教师使用的语言(尤其是在目的语国家)主要是教师的母语,而对学生来说则是目标语。所以即使教师缺乏教学目标意识,也可能会把一堂课上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然而学生未必就会有更多的获得。实际上如果教师不做课前准备,也不至于像用学生母语上知识课一样,有时会无话可讲。目前有的汉语课堂教学目标意识就差,有的教师在精读课上讲解一个语言点往往不厌其烦,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明显看出教师课前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还有的教师处理练习也非常随意,他们不光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或补充练习,甚至连教材上的练习在什么时候做,怎样指导学生做都不做思考。上述所有教学活动,都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差有关。

国内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多是分课型教学,即开设综合课和听、说、读、写等专项技能课。这样的课程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汉语技能,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不论是哪种课型,教师备课都应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明确这种课型,这个学期,这个单元,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备课要思考通过哪些教学活动来使学生获得某些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当然,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课堂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即使教师理论知识再深厚,经验再丰富,语言再具有感染力,提问、答疑、纠错再有技巧,即使看起来课堂很吸引人,但因为教学过程缺乏清晰的目标主线,学生在课堂上所得也只不过是知识的碎片。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学生感觉或许不会疲乏,评价也许短期内不错,但因为教学活动的无序,效率自然就不会高。

课堂教学应当有教学目标意识,并不是反对教师的教学个性。相反,教师课堂上要贯彻教学目标,恰恰应当追求教学个性,以使自己的课堂更具魅力。课堂教学目标是确定的,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却可以是多种多样。优秀的汉语教师风格不应该是千篇一律,而应当丰富多彩。教师性格有的活泼,有的沉稳,有的热情,有的平静,有的擅长发挥,有的中规中矩,教师个性、风格不同,教学特点也不会完全一致,但只要具有教学目标意识,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收获。而体现教师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不论是哪种风格都是有效教学活动。

课堂应当有教学目标,教师也应追求教学个性,但即使同一个老师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学途径,而善于创新的老师恰恰就乐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汉语教学有基本规律,“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语言教学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基本原则,是汉语教学的共性,但突破口却可以完全不同,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长寻找突破口。对于一个语言点,如何引入,从哪里展开,怎样让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这個语言点,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做法,同一个教师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做法。这些活动都应当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语言技能。

教学反思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完成,课前的教学准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操练和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和掌握情况,甚至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细节的出现及教师的反应和处理,都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内容。课堂授课环节结束教师需要思考:课前的教学准备是不是充分,是不是想到了所有的细节,对某个词语或语言点的讲解是不是准确、简明、实用,学生听了讲解是不是能很快理解并能运用,教师讲解语言点后的操练学生是不是跃跃欲试,这堂课哪个环节是最成功的教学环节,哪个环节是最不成功的教学环节,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是怎样达成的,最不成功的教学环节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课堂上教师对所有学生是不是都关注到了,是不是留有死角,通过这堂课是不是所有学生都有高效率的收获?而对汉语课堂上所有这些反思的内容实际上都围绕着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指导操练、提问、答疑、纠错、板书、示范、演示、课堂管理等教学活动是不是都围绕着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有没有偏离本堂课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决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目标意识差,课堂教学活动就是盲目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就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在一个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课堂上,即使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透彻,学生多么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多么热烈,看起来多么炫人眼目,也不能说是成功的课堂。语言课堂教学不同于知识课的教学,语言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所以教师良好的口才、渊博的知识、有魅力的性格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如果没有教和学的互动作用,教师就不会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不会把自己的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老师来说,尤其是对于中国老师来说,即使不用备课,其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个人阅历都足以应付汉语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交际的外国学习者,一些老师只需依靠自身的活跃的性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就可以支撑几节课,即使是性格木讷,缺乏魅力的教师,只要依靠教材,加上对自己是常识而对外国学生却不甚了了的知识,应付几节课也不会有一点问题。然而这种课堂与经过充分准备,教学目标明确的课堂是无法相比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之所以被有些人看作“小儿科”,与缺乏教学目标意识,不做教学准备的汉语教师是有一定联系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