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琼
“音乐教育——教学不仅需要讲究具体的方法,更需要规律性的原则,并合理、有效地安排进程。”①随着“核心素养”及“新常态”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的系统化推进。于是我们不再只是将目光孤立地锁定在一节课中,而是拉宽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学生小学六年的时间跨度,从而以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当下的一节课、一个教学行为所能够产生的对于学生发展的效应和效益。
“长”是指“两端之间的距离大,兼有空间和时间”②。“长效”即“有长效”,同样是追求“效” 的词,由于多了代表时间的前缀描述,则能够为“效果、效益或效应”增添持续的影响力。因此,“长效”涵盖“有效”,又超越了“有效”。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最高宗旨,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授课的教师、评课的评委就会统统将价值取向落到某一教学内容是否通过适合的教学手段达成理想的结果这一点上,于是就不小心把“学生”这一主体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我们关注学生在某堂课、某个环节中的学习状态和成效,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以致学生成了一个评价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的媒介而已。“长效性”音乐课堂的价值取向由于将视野放宽、放长,进而就从关注某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转至关注某种教学行为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否具有意义上,继而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
当我们追求“有效性”时虽并未完全忽视学生,但关注的重点却是学生在某节课、某个环节中的学习成效。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角只在当下,不关注学生的过去,也不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如果我们从“长效性”出发,那么眼光和视角则会变得更加长远,不仅关注某教学环节当下是否有效,更关注它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所能够产生的联系和生发的效应。这就与当下追求的学生核心音乐素养的发展不谋而合,而且“长效性”追求的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及模式,这会促使我们将自己的教学关注点落到学生在小学六年全面发展的音乐素养上,具体则分解为一个学年、一个学期的均衡有序的过程性安排和设计,最后则通过一节节具体而真实的音乐课实现素养的不断形成。
“提高所有音乐学生音乐素养的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按照真实音乐实践的切合实际的模式来构建音乐教学情境。”③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确保当下教与学的“有效性”时,又兼顾、统筹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长效性”延展,那么便能够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是将一节40分钟的音乐课做纵向的安排,而一学期的音乐课之间处于并列的关系。我们的授课模式是一节课完成一项或两项教学内容,因此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独立的。我们在评判教师的教学时,也更多地着眼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很少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更很少会从当下的这节课延伸至之前的课或者后续的课。
基于“长效性”的音乐教学更关注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紧密联系,从40分钟的纵向板块划分,到一学期34——36个课时之间的“横向”延伸与递进,两者紧密交织、不可分离。
1.将一节课做纵向环节划分
音乐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从一个课时来看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一节40分钟的课被分割成3个环节,课头、课尾各占5——8分钟,课肚占20——25分钟。
(1)课头
课头环节从学生在音乐教室门外准备入场开始,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的、具有互动性的歌曲作为素材,通过连续约3个课时的课头环节的互动性学习做逐步递进提升。经过约3个课时的课前师生互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首作品,之后就可以选择另一首作品作为课头环节的互动素材。当然,选择的作品应具有可被不断深入挖掘的学习价值,甚至可以是在后一节课中被引入课肚环节做深度体验、表达、创作或运用的作品。
(2)课肚
课肚环节是一节课的重要学习时段,它占据了约20——25分钟的时间。课肚可以安排一首需要重点学习的音乐作品,或者1——2首相关的作品。课肚环节安排的音乐作品不仅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若干递进性的体验活动来开展学习,而且需要经历多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横向的延伸和递进。比如,巴赫的《小步舞曲》笔者就安排了3个课时的课肚环节来完成递进性的学习,从身体(如脚步或指尖)做三拍子律动,在听辨、感受乐句结构的基础上学会演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到二声部合唱版本的演绎,在欣赏钢琴版《小步舞曲》时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对古钢琴与乐队版的《小步舞曲》的欣赏,再到律动与二声部歌唱相融合的综合性演绎、深入欣赏古钢琴版的段落发展、分析作品的配器特点并尝试圆圈舞的编创。通过连续3——4个课时的课肚环节的递进性学习,以及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经历不断深入的感知、体验、表达与创作的音乐学习过程。
(3)课尾
课尾环节的安排往往能起到转换、调节情绪的效果,我们一般会选择学生在上一个单元学习、积累的音乐作品或音乐活动,进行意犹未尽的温习或充分的表达。
2.将一学期做横向延伸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掌握、吸收的过程,因此将一学期做横向延伸,即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是符合音乐的认知与记忆特点的。
(1)单元组织
将若干音乐素材以知识技能、素材主题的相关性安排在一个单元中做3——4课时的学习是较为理想的。在一节课40分钟中做纵向环节划分,将一个单元的若干节课做素材学习的横向发展,这样一个单元的教学便在有序、严密的交织与包裹中得以逐渐推进。
(2)单元递进
将一个学期的课安排或设计成9——10个有组织的单元,每个单元的前后安排中需要考虑递进式的连续性,而不是随意地割裂单元之间的联系。一个学期是一个整体,而每个单元又内含一段相对独立的完整音乐体验和学习经历,单元与单元之间彼此关联与延续,不断产生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长期效果。
基于“长效性”的音乐课堂追求的是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均衡、连贯发展,而素材是帮助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和工具。因此,挖掘现有教学素材的音乐价值以及合理、有序地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梯度发展提供恰当的养分。
1.教学素材重组再构
(1)前册已有素材深度运用
学生通过之前的音乐活动积累起来的歌曲材料(不仅会演唱,还能够背唱旋律),具有特定的、多样的音乐价值。通过这些歌曲素材来学习和掌握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学习新本领的困难、障碍,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度理解已掌握的素材,让有价值的音乐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
(2)后册相宜素材提前学习
提前学习后册相关的、适合的素材并不意味着将来不再学习它,而是为目前阶段的音乐学习支撑起丰富的音乐活动,并为日后深入学习该作品提前解决了素材的掌握问题。
(3)课外优质素材补充运用
当教材内的素材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要时,便可以运用课外适合的优质素材来补充音乐教学,并能够尽可能地让课外的优质素材发挥其最大化的音乐价值,与学生已积累的素材发生音乐上的深层关联。
2.优质素材反复运用
学生学习的音乐素材不能只是追求量,更要追求质。既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音乐营养价值的素材,就应该反复运用以加深记忆,并对其进行深度掌握。
(1)不同音乐经验积累
学生音乐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音乐素材,包括歌曲和器乐欣赏曲。而通过某一首歌曲或器乐欣赏曲,除了歌唱与聆听本身,学生还能够获得读谱、律动、声势活动的经验,甚至器乐合奏等综合性的音乐表现经验。
(2)不同教学梯度设计
同样一个音乐素材在反复使用中,应有梯度性的音乐体验活动,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断循序地深入作品,使其音乐能力有序地得到发展。
(3)不同教学价值提取
同样一个音乐素材可以提取不同的音乐教学价值,比如音高的、节奏的或者句式的。也就是说,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可以有侧重地从素材中提取,而不需面面俱到。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音乐素材,视角是点状的。但是当我们开始关注学生长期的音乐素养发展时,应该转变视角,从音乐素材的纵深的可发展性以及素材之间的多元关联性去深度解读每一个素材,从而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它们。
1.歌曲素材的纵向安排
“纵向”指的是纵深的发展,它可以体现在一节课中的纵深发展,也可以体现在以一个学期为跨度的纵深发展。歌曲素材的纵向安排主要以知识、技能的纵向递升体验、表现和运用为依据,以音乐要素为点串起纵向螺旋式的发展。
某一孤立的音乐要素在不同的歌曲素材中会拥有不同的张力, 某一“音乐要素群”中的若干孤立要素也具有难易之分,因此不同类型的音乐要素相融合会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同一歌曲素材的纵向递升
同一歌曲素材的纵向递升不仅需要在一节课的进行中有梯度性递深,更需要在多个课时的某个环节中反复探究。同一歌曲素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相应的教学价值,以及新的音乐经验,激活和巩固已有经验为新音乐经验的获得搭建快速通道,让音乐学习的过程拥有前后的连贯性和更多的可发展性。
如笔者在“人音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歌曲《牧童谣》的特点,分别通过三节课的课前3分钟进行连贯的递升学习。第一个阶段,发展学生的音调模仿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并以歌曲素材进行师生互动;第二个阶段,歌唱互动的同时加入科尔文手势,感知歌词“那斯那斯嗨”部分的音调发展;第三个阶段,进行“那斯嗨”部分在音列上的旋律点背唱。这是《牧童谣》教学经历的三个阶段,共用了15—20分钟,分跨在3个不同的课时中。而在二年级的课堂中将会再次涉及《牧童谣》,运用素材进行 “m—s—l”的四拍的旋律即兴编创演唱,即将歌曲中四拍旋律替换掉。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同一个素材可以做不同程度的挖掘和运用。
(2)不同歌曲素材的纵向衔接
通过挖掘和分析不同歌曲素材的音乐要素的价值,从而根据难度的递升,以及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做纵向的递进衔接。同时让素材和素材之间形成强有力的连贯性联系,促成学生的能力在丰富的音乐语境中连续发展和螺旋式上升。
案例1 《春天举行音乐会》
笔者从“人音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已学歌曲《大树妈妈》开始,通过丝巾律动表现“春芽钻土壤”讲解“后八分休止符”,并结合节奏念名做进一步巩固与递升。之后在新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中运用这一技能,即将“后八分休止符”的节奏念名运用到“前八分休止符”音型的表现中,从而全面掌握“八分休止符”的表现与概念认知。
谱例1 “春芽钻土壤”律动节奏(后八分休止符节奏)
谱例2 《春天举行音乐会》中的前八分休止符节奏
在这个案例中,既体现了知识技能在同一歌曲素材中的递升,也体现了知识技能在不同素材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学生从积累感性经验到概念认知的音乐理解中,逐渐获得关于某一知识技能的全面的经验构建。
2.歌曲素材的横向设计
将单元内相关歌曲的素材做横向安排,可以使它们相互助力并能够碰撞出新的教学效益和艺术审美,从而相互促成和加深艺术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根据歌曲素材的教学价值以及对学生已有音乐经验的判断,教师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将不同的歌曲素材重组并纳入到创造性的单元中。
案例2 “中国民歌版图——五朵花”
素材:
课外——《凤阳花鼓》(安徽民歌),《对花》(河北民歌),《小白菜》(河北民歌)。
教材——《小放牛》(河北民歌),《采花》(四川民歌),《编花篮》(河南民歌), 《茉莉花》(江苏民歌、河北民歌、东北民歌)。
课时 主题发展 素材安排第一课时 建构中国民歌版图五朵花1《编花篮》、《茉莉花》(江苏民歌)第二课时 建构中国民歌版图五朵花2《凤阳花鼓》、合唱曲《茉莉花》(江苏民歌改编)两首作品的MV第三课时 建构中国民歌版图五朵花3《对花》(河北民歌)、《采花》(四川民歌)第四课时 茉莉花分支河北民歌分支《茉莉花》(河北民歌、东北民歌),《小白菜》《小放牛》(河北民歌)第五课时 民歌荟萃 上述民歌的乐谱及音频、视频材料
笔者通过歌名中共同的“花”,构建起学生对于祖国不同地域民歌特色的初步感知,在对比地域风格的差异中构建起民歌框架,并为今后知识储备的进一步发展搭好基底。在素材的横向安排中,以本册内容为主,非本册的内容为辅;以教材内容为主,教材外的内容为辅,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切入不同的作品当中,让学生对每一首作品都产生独特而深刻的记忆。
歌曲素材之间深层次的多元联系,为教师挖掘、创造具有超越性的单元主题、内容和方法等提供了可能。
3.歌曲素材之间的纵横交织
落实在一个学期的音乐学习中,我们会看到歌曲素材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纵横交织,每一个节点上的歌曲素材的安排都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歌曲价值的充分发挥,真正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提供无尽的营养。
案例3 “音列”(三年级上册)
主题:音列。
歌曲素材:《草原就是我的家》(二年级下册),《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主题发展 音列提取音列建构音列认读表现音列音列加花音列编创素材安排 《我是草原小牧民》《草原上》 《草原上》 《草原就是我的家》《赛马》
谱例3 《草原上》
谱例4
该案例纵向有围绕音列的知识技能的递升发展,横向有不同曲风的蒙古族歌曲的串联。从纵向递升来看,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积累了对这两组“音列”的演唱经验,到了三年级,则围绕两组音列做更进一步的集中学习。从刚学会的歌曲《 我是草原小牧民》中提取出音列(12356),并在蒙古族民歌《草原上》中进行两组音列的认读与表现,之后从二年级时学过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中探寻出潜藏其中的音列,即在背唱旋律中识别出音列。最后,在前一课时欣赏过的《赛马》曲中发现两组音列的加花发展。从横向组织来看,学生在一系列具有蒙古族音乐特点的作品中逐渐有了概念性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对蒙古族音乐的调式特点、音乐表现与创作手法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理解。
“长效性”音乐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除了课堂结构的改变、教学素材的创新组织和运用外都是表面上看到的变化,但最终推动了音乐课程的有序建设和良性发展。
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发展目标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的目标,都应该做到明确和细化,并且有顺序上的先后。教学目标和任务不能模棱两可,教学顺序不能混乱颠倒。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对于现有教材的运用就会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教材是实现目标的媒介,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应该要有灵活性与个性化。首先,需要对素材做价值评估和区分,哪些素材值得重点和深度学习,哪些素材只需要做浏览式的浅层学习。其次,素材与素材之间有不同的关联性,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意图对它们做出先后的安排、课时的分配,以及不同体验方式的运用等。
前两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备课中发生的,最后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达成教学的意图和目标。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成了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关键性保障。
评价既是调控教学的航标,又可以帮助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成效,从而逐步在后续的教学中做出调整和改变。
简而言之,基于“长效性”的小学音乐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会推动教师、学生共同的长效发展。教师在“长效性”视角的驱动下规划教学、运用教材,组织课堂及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会有崭新的突破,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在合理的、连贯的音乐学习进程中得到无限可能的发展!
注释
①廖乃雄《音乐教育学概论》(上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149页。
②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普及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6页。
③〔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