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瑞华
2018年暑期,“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法融合全体系培训”活动在浙江省温州市圆满落幕。四位中国台湾授课专家的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给来自全国的三百多位参训教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历时一周的培训虽暂告一段落,但大家在培训中受到的启发、得到的启示却一直在内心涌动,久久不能消退。笔者于2015年与这个培训项目相遇,就成了它的铁杆“粉丝”,曾连续几个寒暑假追随它到过多个城市。为什么重复的内容、类似的课程,却能够长时间地吸引我们呢?仔细想来,是因为每次学习的感受、体验与收获都不尽相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开发的课程是“发展性”的课程,是“充满变式”的课程,是“颠覆传统音乐教学、重构音乐教育新范式”的课程。笔者相信具有如此强大冲击力和学科魅力的培训课程,定能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掀起一股浪潮,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注入全新的养分,激发全新的思考!
鉴于这份感恩与感动,笔者将回顾历次培训,从该项目的课程设计特征、培训团队的卓越风采以及整个培训所传递的教育精神与情怀出发,做一次梳理和概述,以飨未到现场的读者。
好的培训项目,必须有优质的课程来支撑。本项目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之所缺、所需,在打开“国际化”视野与躬行于 “本土化”实践中找到平衡点,充分体现了务实、创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同时,在培训全程着力营造自主探究、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术氛围,表现出卓越的课程设计思想。
首先,课程重点关注了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与“人音版”教材的融合,让原本“高端”“远距离”的理念,在常用的“人音版”教材中得以运用、平稳落地,这证明了其可行性与可取性。其次,课程特别强调了三种教学法内在的融合,五天的培训课程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迁移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再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然过渡到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每一个板块都突出一个学习侧重点,便于教师的局部体验与全面认知。当然,这样的序进安排还揭示了一条重要的音乐学习规律,那就是音乐启蒙教育应当从孩子本能的体感反应入手,根据其发展逐步提升到理性的操作感、音感与结构感等高级感觉的建立。再则,课程还极力推崇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在每一项音乐活动中,都为参训教师们展现了清晰的教学步骤,针对个体探究、小组探讨、群体合议和集体展现各个层面,做了细致的示范与引领。
大卫·科尔布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学习不单纯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本课程的设计完全遵循了这一原则,以学员为主体(学员在培训全程中分批参与体验)、以课堂为舞台、以丰富的教具为媒质,创设出值得“学生”回忆的音乐场景和情境,让“学生”产生个性化、内在的独特体验。这正应验了《荀子·儒效篇》所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诚然,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每个个体在肢体、情绪、知识上的参与所得,才称得上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思维对话型学习的本质即围绕好问题、真问题展开教学。师生、生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智慧的碰撞,最终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自然获得情感的深度共鸣。笔者发现,授课过程中专家们的问题意识特别强,并在“原问”基础上时常伴有追问、探问、反问、发散的问、分解的问、递进的问和分层的问等,让学习者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课堂生成妙不可言。另外,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之后,专家们总会停下脚步留出充裕的时间让教师们自由提问,并针对培训者的困惑、不解,甚至质疑做一次正面的、清晰明了的解答,让每一位教师卸下困扰、轻装上阵,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因为培训的内容太过丰富,教法、学法的设计太有亮点,很多教师在参与活动体验与及时做好随堂笔录间疲于奔命、难以取舍,既怕漏掉一个活动细节的记录,又担心失去一次经验的积累。在这一方面主办方真是体察入微,从2016年开始完善文案跟进计划,为所有参训教师提供人手一册的课例学案集,供他们简要地做记号、添标注、加关键词等,切实保证了现场体验与后续梳理两不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案还集中提供了大量的钢琴弹奏乐谱、奥尔夫乐器合奏编配谱、声势律动节奏谱、多声部歌唱和声配置谱等,足见授课专家们对音乐启蒙教育事业的热忱、对音乐教育同人毫无保留的爱!培训年年办,文案期期改,只要她们能够做到,一定会不遗余力、尽善尽美。
如果说打造精品课程是成就一个好项目的重要前提,那么培训的实效性则完全有赖于培训者的执行力了。四位专家在历次培训活动中均表现出精力充沛、热情饱满、专注投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她们风格迥异、专长鲜明,却又精诚合作、彼此融汇,为所有参训教师传递了一种高品质的“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展现了团队互补互助、谦逊低调的人格魅力。这样的“师者”,值得我们去一一认识和牢记!
张馨芳老师是每次培训活动的开篇者,也是策划破冰、暖场、消除陌生感、唤醒肢体记忆、建立基本空间概念等音乐活动的高手。她擅长律动教学,主张听觉与动觉的高度联结,鼓励学习者及时将听到的音响转换成显性的肢体表达,把人对音乐最本能、最直接的反应通过身体表现出来,使音乐思维与音乐表现力得以同步发展。她最喜爱的教具莫过于钢琴,只要她的手指一触碰到琴键,各式各样的画面、情绪、色彩便源源不断地从指尖流出。在启发学员进行即兴弹奏教学时,她做了这样的表述:“无论怎样的即兴弹奏,首先要学会内心歌唱,把唱的内容变成单手弹奏的旋律,再逐步训练加上另一只手弹奏单音、复合音或和声织体的伴奏,是训练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即兴的关键是不能中断,一定要养成不断持续往下弹奏的好习惯;无论选择哪种素材入手训练,都要通过哼唱把音乐‘化’在内心,因为在真正即兴弹奏时,嘴巴要留于学生做必要的暗示与引导。”
潘俞安老师是一位精干、利索的课程专家,她开设的系列课例《狮王进行曲》《龙咚锵》《小星星》《大树妈妈》已成为教师们过目不忘的经典。最值得回味的,当属她富有人文气息和情感浓度的情境教学。无论是《狮王进行曲》中“会发抖的小树”,还是《龙咚锵》中扛起竹篮(呼啦圈)“置办年货的大忙人”,抑或是春风中“柔柔的、美美的一片落叶”,都能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产生角色认同感,从而自觉扮演、表现出音乐中那位不一样的“自己”。当放松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愉悦感和美感不断重复、叠加时,学习必然进入一个“忘我” “新我”的境界。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的统一,让学习在一种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中产生,这正是潘老师情境教学的绝妙之处。
吴玟蓉老师是一位温婉、内秀的老师,她话语不多,常以微笑代言,更显得柔和与斯文。吴老师所有的创作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可见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是她创作不竭的源泉。结合戏剧教学,大量原创性教具在她的课例《野蜂飞舞》《鸭子拌嘴》《小青蛙》中得以运用,如幕布、荧光布和手电筒等,在配乐中彰显出来的戏剧效果震撼全场。一件件平庸的生活用品在她的巧思下发出不可思议的乐音,如酒瓶、夹子、勺子、木筷、砂纸、锅盖等。怎样找准最美的发声点,怎样的声音才适于与他人合作,带着这样的问题吴老师耐心示范、详尽解释,令人大开眼界!此外,吴老师在奥尔夫乐器声部编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所编创的伴奏动听、便于敲奏,还保留了原作纯正的风格。她的教学看似慢条斯理,实则层层推进,正如她强调的:对于孩子,一次只教一样事物,只要给予充分的等待和信任,惊喜便会在某个拐角处不经意地来临。
姚玉娟老师在最后闪亮出场,她俏皮童趣、幽默机敏,歌声一响,全场肃静。众所周知,柯达伊教学法对于童声的训练是比较严苛的,教不得法容易造成学生的畏惧或厌烦心理。姚老师紧紧抓住儿童歌唱学习的身心特征,从游戏入手,寓教于嬉,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学生已有能力循序渐进地帮助其提升。从节奏到语韵(音调),从语韵到音高(旋律),从音高到不断重复、变化、强化(乐句和曲式),逐步建立孩子的声音位置概念;从童谣念读到模仿学唱,从模仿学唱到卡农跟随,从卡农跟随到声部伴唱,每一小步都为后面的进阶任务储备能力、积累经验;看图、看手势、看手指谱,为教师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识谱教学方法;现场演绎身体乐器多声部、声势合作多声部、视觉空间多声部等,为教师们展现了富有创意的内心听觉训练方式。姚老师极力倡导活用教材,力荐“一课多曲” “一曲一游戏”的授课形式,为了一直保持孩子们的专注力,而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她强调,歌词是儿童歌曲的灵魂,只有让孩子们弄懂词意、读准词仄、领悟词韵、记住歌词,才可能唱出动听、动情、动人的歌声。
好的培训确实可以带给人很多新方法、新启发,但若仅限于此,再多的方法也是依样画葫芦,不能转化成学习者自创与自生的能力。因此,参训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理解一切教学手段背后的理论依据与操作原理。如此,才可以举一反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褪尽铅华方显本色,透过培训活跃、动态的表层,其所坚守的教育信念与传扬的教育情怀依然清晰可见。
不同的课程相同的理念。四位专家不仅把尊重儿童放在教学的首位,甚至主动将自己还原为稚气未脱的孩童,与孩子们平起平坐,倾心交流。既是师者又是朋友,甚至是一位需要孩子们帮助的音乐“弱势者”。一切基于儿童,一心关注儿童,一直相信儿童,抱有这样的育人观,最终必能发展儿童!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远大的目标莫过于帮助生命个体获得更清晰的自我认知与更幸福的生活。因此,教育一旦离开生命、离开生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选择什么样的话题,提供什么样的材料,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恐怕是本培训最不同寻常的一种创意。大自然、动植物、一年四季、节日节气、民俗风情、家人伙伴、生产用具乃至生活用品,这些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信息统统被纳入课堂,成为她们在音乐教学中最朴素的课程资源。
从兴趣导入,从音乐元素开始,从体验出发,先让孩子们跃跃欲试、觉得好玩。在玩的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建立玩伴关系,变化玩游形式,创造玩游方法,探究玩游规律,帮助学生的认知、经验、情感、能力等素养不断得到积累和提升。之后,提供半开放的命题,鼓励孩子们进行个性化的音乐创作,促使其已有的音乐经验和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彰显出来,让课堂成为分享的乐园!
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的教育可能含有“教”,但一定缺失“育”。四位专家就是用发亮的眼神、惊喜的表情、夸张的语言和亲密的举动,把“爱意”毫不吝啬地浇灌在孩子们的心灵。善意的赏识与赞美,不断的鼓励与激发,耐心的引导与帮助,与学生构建其乐融融的课堂,传递彼此的情意,这样的教育已远远超出音乐所能涵盖的价值。孩子们从音乐课堂收获的自信、热情、合作、创新等优秀的学习品质与人文修养,将会陪伴他们的一生,让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