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介导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2019-01-28 17:47杨琪洁廖鑫鑫肖婷婷沈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外泌体淀粉神经元

杨琪洁 廖鑫鑫 肖婷婷 沈璐

1 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为常见的变性病 性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至80%。它的临床特征是起病隐匿,进行性恶化,以认知功能受损为核心,伴随精神行为症状且逐渐出现日常生活能力的受损。AD 病理学 特征是神经元外老年斑(amyloid plaques)沉积、神经元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及神经元变性坏死。

关于AD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根据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异常聚集提出的Aβ 假说和根据NFTs 病理特点提出的Tau 假说。随着AD 的疾病进展,人们可以观察到老年斑和NFTs 在皮质中按照相对固定的模式扩散,由此有人提出AD “朊蛋白样机制”,即病理性的蛋白质可以在细胞-细胞之间传播,从而导致疾病的扩散。据报道,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帕金森病和朊病毒疾病)的病理性蛋白传播中发挥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外泌体在APP 和tau 蛋白的代谢和分泌中的作用以及对AD 发病机制的影响。

2 外泌体的形成与组成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50~100 nm的膜性囊泡,机体的大多数细胞都可分泌。外泌体的形成过程大致为:首先,从早期内体到晚期内体成熟的过程中,内体膜向内凹陷发芽并断裂形成多个包绕细胞内成分的腔内囊泡(Intraluminal vesicles,ILVs),在这个过程中诸如蛋白质、脂质和RNA 等分子被包裹到泡腔之中,这导致晚期内体呈现多泡状外观,因此根据它的形态特征,晚期内体又称为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MVBs)。MVBs 有两种不同的命运,一部分MVBs 通过与溶酶体融合,将其内容物进行降解;而另一部分 MVBs 则与细胞膜融合,将其内在的ILVs 分泌出细胞,ILVs 最终形成外泌体。

外泌体主要由两种类型分子组成:结构分子和货物分子。无论外泌体来源于何种细胞类型,其结构分子是特有的,并且对维持外泌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外泌体通过内体通路释放,所以外泌体中都包含Tetraspanins 蛋白(CD9,CD63,CD81 和CD82),Rab GTPases,flotillin,Alix,TSG101和热休克蛋白(Hsc70,Hsp90)等蛋白质。货物分子,即通过外泌体运输的脂质、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等。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携带不同的蛋白质。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 类(MHCII)主要源自抗原呈递细胞的外泌体中。细胞还可以在不同的病理和生理条件下通过外泌体释放朊病毒,β-淀粉样蛋白肽,tau 蛋白,错误折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α-突触核蛋白。外泌体中脂质成分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小RNA 和蛋白质的外泌体分选。除蛋白质和脂肪外,外泌体还负责遗传物质的运输,如DNA,mRNA,miRNA,核糖体RNA(rRNA),环状RNA 和长非编码RNA(lnRNA)等。其中,miRNA(<30 个核苷酸)占所有外泌体RNA 的50%以上。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核糖体 RNA(rRNA),特别是28S 和18S rRNA亚基是外泌体中主要RNA。这可能是由于外泌体提取纯度和细胞来源的不同导致的。

3 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外泌体具有调节神经元发育、再生和突触功能的作用,更使人感兴趣的是,外泌体可以介导神经变性疾病相关的错误折叠蛋白在细胞-细胞之间的传递。细胞释放外泌体,一方面可以将细胞内多余的物质排出,另一方作为信使介导细胞间的交流。外泌体既可在邻近细胞间传播,也可以随体液分布作用于远隔组织。外泌体介导信号传递有以下途径:(1)通过与靶细胞质膜融合,直接注入其内物质于靶细胞之中。(2)利用靶细胞的内吞或吞噬作用,直接将外泌体摄入细胞内。(3)外泌体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进行信息传递。在CNS 中,大多数细胞均能释放外泌体,例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通讯具有高效性、细胞特异性和细胞选择性。外泌体介导AD 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将在后文重点论述。

4 外泌体与Aβ

Aβ 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β precursor protein,APP)水解产生,长度从36 到43 个氨基酸不等。APP有两种切割方式,即淀粉样和非淀粉样水解。前者APP 首先经β-分泌酶(BACE-1)水解,生成大的可溶性胞外片段(sAPP-β)和膜结合C末端片段(β-CTF),后者再被γ-分泌酶水解生成APP 胞内结构域(APP intracellular fragment,AICD)和Aβ;Aβ 主要被释放到胞外,聚集成寡聚体(Oligomer)和纤丝体(Fibrils)。寡聚体被认为是最具毒性的Aβ 形式,纤丝体则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在非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中,α-分泌酶则在Aβ 结构域的第16 和17 位氨基酸之间将APP 蛋白水解为sAPPα 和α-CTF 两部分,α-CTF 进一步被γ-分泌酶水解,生成AICD 和可溶性的p3,从而减少Aβ 的产生。BACE-1 是Aβ 生成的关键酶,它主要在高尔基网络和内体这些酸性细胞器中发挥水解酶功能。APP 的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也主要发生在早期内体。既然如此,那sAPP-β,APP,BACE-1 和Aβ 是否也存在于内体来源的外泌体中呢?近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不仅证实Aβ 可以通过外泌体运输,而且在外泌体中也发现了APP 切割的关键成分(BACE、PS1、PS2 和ADAM10),提示外泌体可能是APP 水解的另一场所。

然而,外泌体在AD 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外泌体可能推动AD 进展。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Aβ 的毒性寡聚体(Aβ oligomers,oAβ)可能以类似朊病毒的方式引起病理学传播,尽管其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Maitrayee Sinha 等的研究显示AD 患者大脑外泌体oAβ 水平增高;体外实验中,oAβ 寡聚体可通过外泌体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传播;通过阻断外泌体的形成、分泌或摄取会降低Aβ 寡聚体的扩散和相关的毒性。Yuyama等发现在散发性AD 患者的脑中观察到神经元中的内吞途径损伤,包括早期内体的增大和Rab5 的上调。这种损伤使含有GM1 神经节苷脂的外泌体的释放,并诱导了淀粉样蛋白原纤维的形成。Wang 等发现,Aβ可诱导富含PAR-4 和C18 神经酰胺的外泌体的分泌,后者进一步引起细胞凋亡。相反,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外泌体具有神经保护功能,N2a分泌的外泌体能阻止Aβ 单体聚集成寡聚体、减少Aβ 诱导的原代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小胶质细胞清除的Aβ 能力以及在溶酶体降解过程。细胞朊蛋白[PrP(C)],作为一种在外泌体上高度表达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表面糖蛋白,通过其N-末端与低聚Aβ 紧密结合,加速淀粉样蛋白β 的纤维化,从而减少低聚Aβ 神经毒性作用。简言之,外泌体可能在Aβ 代谢通路中起到双刃剑的作用。

5 外泌体与Tau

NFTs 由神经元内过度磷酸化的tau 蛋白聚集形成。在AD 中,tau蛋白病理过程遵从Braak 分级学说,最先出现在内嗅皮质及其周边区域(Braak 阶段I-II),随后出现在海马和杏仁核,累及皮质联合区(Braak阶段III-IV),最终侵犯新皮质区域(Braak 阶段V 和IV)。人类大脑中病理性tau 蛋白扩散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理性tau 蛋白类似“种子”,以“类朊病毒样机制”扩散和复制,受体细胞摄取这些“种子”导致自体内单体tau 的错误折叠继而聚集。大脑中病理性tau 蛋白扩散的前提是这些类似“种子”的tau 蛋白能在神经元细胞之间传播。Tau 蛋白自身并没有分泌信号肽,外泌体介导的分泌途径可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ang 等发现含有tau 蛋白的外泌体可通过轴突运输至突触前膜,并释放至突触间隙,然后通过突触连接被下一级神经元突触后膜内化吸收。如此传递,导致tau 蛋白在神经元中传播。Sudad Saman 等在M1C 神经母细胞瘤tau 蛋白病模型中发现,tau 蛋白能以外泌体形式分泌出,其中包含有早期AD 标志物(AT270)。在人脑脊液样本中发现tau 蛋白相关的外泌体。AD 患者血浆神经来源外泌体中磷酸化Tau 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有关证据表明,只有tau 蛋白病理性聚集的细胞才能分泌具有种子活性 tau蛋白的外泌体,其中磷酸化tau 及寡聚体tau 被认为是具有种子活性。Polanco 及其同事利用rTg4510 小鼠 证明,只有作为“种子”的tau 蛋白在细胞内到达一定浓度时才能使细胞内tau 蛋白聚集,即阈值依赖的形式。由于外泌体中仅含有少量的“种子”tau 蛋白,当其缓慢积累到活性阈值时,才能引起细胞内tau 蛋白聚集,这可能可以解释AD 进展缓慢。

6 外泌体与 AD 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分离神经元来源的外泌体(Neuron-derived exosomes,NDEs),研究者发现其内多种蛋白质可作为AD 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大致可分为3 类。① Aβ 病理相关蛋白,如Aβ、BACE-1、突触蛋白等,这些提示突触变性。② 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如Akt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mTOR 信号通路。③ Tau 病理相关蛋白,如总tau、p181-Tau、P396-Tau、轻链蛋白(NF-1)、溶酶体蛋白等。此外,外泌体内发现多种miRNA 也是AD 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多个研究表明在AD 患者脑组织及脑脊液来源的外泌体中,NF-κB诱导型miRNA 家族表达上调,如miRNA-9, miRNA-34a,miRNA- 125b,miRNA-146a 和miRNA-155等,这些miRNAs 进一步调控下游先天免疫和炎症信号,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等。

通过对这些标志物及其通路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发现AD 治疗的新靶点,如可通过改变各种激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调控兴奋性突触蛋白的水平及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治疗AD。另一方面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的发生多与大脑内微环境改变有关,可以通过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信息交流调节大脑微环境进而调整AD 疾病的进展。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有希望成为是AD 治疗的新工具,其包含的生物活性分子有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及清除Aβ及oAβ 的功能,从而重塑突触功能、阻止神经细胞死亡及减慢AD 患者记忆力下降。外泌体可以在CNS 和外围循环之间交换,通过血脑屏障,经修饰的外泌体可以形成向特定神经元输送的独特药物系统。

7 结语

综上所述,外泌体一方面能促进Aβ、tau 蛋白的聚集、扩散,从而造成神经元死亡,促进AD 的进展,另一方面,外泌体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外泌体独有的生物学特点使其成为AD 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因此,进一步探索外泌体与AD 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外泌体淀粉神经元
从人工合成淀粉说开去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负载化疗药物的外泌体对肝癌的靶向治疗研究
循环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
跃动的神经元——波兰Brain Embassy联合办公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
毫米波导引头预定回路改进单神经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