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新闻文化对新时代的意义

2019-01-28 12:35乔云霞
中国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

□文│乔云霞

红色新闻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发展,且不断成熟与完善。目前 “三微一端”,代表了信息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人们的信仰不应该变。

一、红色新闻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孕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即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肇始于过去,触透于现在,直达未来,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整体意识,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精神,被红色新闻文化继承,也是红色新闻文化的基石。红色新闻文化是一种崇高的信念文化。笔者经过文献阅读与考证,认为红色新闻文化产生于共产党筹备中。李大钊的名言:“人生的最高之理想,在求达真理。”[2]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中国革命的寻路人。1919年6月,由李大钊编辑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指导的。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地介绍。这是红色新闻文化的正式开始。《新青年》“1920年初,七卷一号发表的《本志宣言》,宣布放弃了自由主义的办刊方针,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5月,出版‘劳动纪念’专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实践相结合的开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确定《新青年》为小组的机关刊物,从此,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它的中心任务。”[3]所以,红色新闻文化产生于共产党筹备中。

二、红色新闻文化在革命与战争中得以发展

红色新闻文化经历了建党初期的上海,抗战时期的延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逐渐得到完善。

1.建党初期红色新闻文化在上海白色恐怖中进行传播

在上海白色恐怖中,瞿秋白主编《新青年》季刊是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中共“二大”出版《向导》《前锋》《热血日报》遵照党的纲领、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对帝国主义、卖国军阀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遭到极大的摧残,《布尔塞维克》集中揭露了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真面目及其反革命本质。在白色恐怖下为了通过新闻检查曾用不同化名为封皮。[4]这时期还有《红旗日报》等的创刊。

中共早期的新闻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提出报刊的阶级性质,无产阶级报刊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共早期报刊工作者认为革命报刊的基本使命是宣传、组织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能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报刊应为革命服务,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第三,党报工作者的基本品格是要忠诚党的事业,立志献身大众利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研究洞悉国内外政治时事;深入群众,勇于实践,不畏艰苦牺牲。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等是为中国民众利益而奋斗的政治家与政论家,也是为此牺牲的一代报人。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上海和江西瑞金办报进行宣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遭到极大的摧残。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1927年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创刊于上海,由瞿秋白主编,1932年7月停刊,集中揭露了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真面目及其反革命本质。在白色恐怖下为了通过新闻检查曾用《少女怀春》《虹》九个化名为封皮。1930年8月15日,《红旗日报》在上海创刊,仍在白色恐怖下进行宣传。

193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办于瑞金。12月 1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大力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在陕北瓦窑堡出版;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文字广播。报纸和通讯社大力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红星》报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邓小平、陆定一曾先后主持过该报的编辑工作。长征中出版油印小报,该报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 ,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发挥了不小作用。

3.红色新闻文化在延安得到成熟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创于瑞金。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在陕北瓦窑堡出版;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文字广播。报纸和通讯社大力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经协商,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了时事政治和理论的综合性刊物《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忠实宣传贯彻中央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为推动和巩固抗战做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在延安有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党政军的报刊。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到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毛泽东亲自指导《解放日报》的工作,为它撰写重要社论和文章。《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最前面,为了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党中央派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并参加党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使中央精神直接传到报社,报社工作直接向中央汇报。制定了党报工作条例,规定发稿要经过各级党委同意;规定《解放日报》同时又是中共西北局的机关报,报社派副总编余光生参加中共西北局的会议。这种组织体制的改革是根本改革,从组织上落实了全党办报。

1942年3月31日,《解放日报》改版前夕,毛泽东同志亲自召开了改版座谈会,4月1日该报第一版头条刊发《边参会减征公粮公草决议审慎分配各县数字较重之县应予减轻》,体现了党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发表《致读者》的改版社论。从此改变了过去报道的基本顺序“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市(延安)”,以大量篇幅刊登国内外通讯社消息的做法,而变成了“一边区,二解放区,三全国,四国际”,注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军在前线战况,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宣传。在版面安排上,也有明显改革:其一是劳动人民登上了一版头条;其二是对重要政策及重大问题,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宣传规模;其三在统一战线的宣传以我为主;其四是重大国际新闻,不但位置突出,而且也要占较大篇幅;其五是注意美化版面。

改革的最后阶段是理论上进行总结。《解放日报》发表了《党与党报》《本报创刊一千期》《提高一步》等理论文章。其中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影响最大。它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只有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做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新闻工作者”。[5]

许多报纸都以《解放日报》为榜样进行了改革。从实际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党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真正发挥了鼓动和组织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抗战报刊在各抗日敌后根据地有几百种,多是各地党组织和军队政治部创办的通俗油印小报,只有少数是铅印或石印的。主要有《大众日报》《江淮日报》《盐阜报》《新华南》《前进报》,及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机关报《人民日报》等。在各抗日敌后根据地报刊中,办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是《晋察冀日报》。在邓拓的领导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八头骡子办报”,打着游击办报,创造了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6]其次是《晋绥日报》,得到毛泽东的亲自指导。它成为晋绥根据地的“战斗号角”“抗日旗帜”和“反映人民的一面镜子”。1947年《晋绥日报》率先在解放区开展了反“客里空”运动,主动检讨和纠正在土改宣传中的错误,在当时解放区新闻界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历史上的重要篇章。[7]

广播是现代化的传播工具。经过千辛万苦,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属于新华社的口语广播部门。广播宣传突破了国统区封锁,将广播传入国统区,对瓦解敌军起了积极作用。[8]该台1947年3月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3月30日转移到河北涉县沙河村广播。

中共在延安时期的红色新闻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提出全党办报。毛泽东亲自指导报刊工作,从组织上落实了全党办报。广泛组织通讯员队伍,使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新闻媒体上得到及时反映。第二,坚持宣传报道中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封建迷信、包办婚姻,宣传了医学、农业和军事知识,反映了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批评了弄虚作假作风等。第三,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减轻陕北人民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陕北受到国民党的封锁,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发射机是周恩来从苏联拆卸装机空运到新疆,又克服重重困难运回延安;利用汽车引擎来带动发电机转动;将几根大木杆子连接起来确保无线电波传送,广播宣传成为海陆空之外的第四条战线。第四,新闻媒体采取民族化、地域化、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使新闻报道通俗化、大众化。

4.红色新闻文化在西柏坡时期日臻完备

首先,从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整合。1948年5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1948年6月15日出版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的晋冀鲁豫总分社与晋察冀总分社合并,成立新华社华北总分社;1948年10月,中央加强了对新华社的领导,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总编辑。新华社的口播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5月23日从河北涉县沙河村迁至平山播音,发射功率是延安台的10倍,广播承担起对外宣传的重任。新华社编印《参考消息》、刊发新闻、广播集三重任于一身,以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成为党中央最信赖的“新闻发言人”。工人日报、解放军画报、中国青年、人民邮电报等行业报和专业报刊这一时期开始繁荣。1947年11月12日,中共第一张城市党报《新石门日报》创刊。194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就城市党报的读者对象、消息报道及报纸副刊等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其次,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方面逐步提高。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从全党和全局的高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党报性质任务和功能作用、办报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报纸风格及新闻工作者作风,以及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1948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有关部门在平山县陈家峪举办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解放后都成为新闻宣传战线的中坚力量,众所周知的邓拓、范长江、李庄、安岗、杜导正、张磐石、陈克寒等就在其中。刘少奇在学习集训班上的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也成为经典文献。他有许多新鲜见解:其一,以政治家的视野认为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桥梁的作用就是双向行走的,即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其二,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修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其三,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深刻、精彩”,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毛泽东与刘少奇的讲话,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对新闻媒体迅速适应新形势要求,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柏坡时期的新闻业务有了普遍提高。毛泽东在三大战役期间,作品就多达17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成为经典。他写给当时主持新华社工作的胡乔木的信件有20多封,多次为稿件修订标题。淮海战役打响后,毛泽东在半个月的时间先后撰写修改了5篇广播稿,仅11月27日一天就写了两篇。[9]

那时记者的重要稿件都由中央领导审阅修改,之后在记者中传阅,从中培养和历练了一大批新闻才俊。

在西柏坡时期的红色新闻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成为经典文献,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力指导了新闻事业。第二,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这一时期条件虽然较延安时期大有进步,但仍然非常艰苦。印刷机器时常出故障,很多时候只能用人力畜力代替马达,报纸发行仅靠人背马驮。第三,“两个务必”培育了公信力、增强了创新力。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告诫全党在新形势下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也构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根基与灵魂。

西柏坡新闻精神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源泉。西柏坡新闻实践中积淀的新闻精神依然熠熠闪光。

三、红色新闻文化能推进新时代媒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1]当前,虽然新闻工作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但是,延安、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这对推动新闻传播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智能手机与4G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微博、微信、微视频与APP移动客户端,即“三微一端”组成了社交媒体矩阵,代表了信息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人们的信仰不应该变,要扎实推进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3]我们要用延安和西柏坡时期的红色新闻文化所积累的经验,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有效传播,既要有“道”,也要重视“术”。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创新是新闻的品质,求新是新闻的规律。“新闻+创意”已成为新华社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计制作的国内首部沙画新媒体融合产品《“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萌图:跟“习大大”学儒学经典》首次实现了移动融合产品的“动图”特效,画刊推出不到一天时间点击数超过960万,用户对习近平引经据典的讲话内容和“动图+萌图”双重特效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好评如潮。[14]

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媒体形态都有可能被替代而“死亡”,但是,新闻不死。要使新闻具有生命力就要保持新闻的品质和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的真诚、创新、担当的品质尤为重要。新闻舆论工作是党之重器、国之重器,在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护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让新闻报道入耳入脑入心。

注释:

[1]张文立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李大钊文集[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解放日报[J].1943-09-01.

[6]乔云霞.论《晋察冀日报》的历史地位[J].新闻与写作,2005增刊.

[7]郑保卫.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背景、价值及意义[J].青年记者,2018(2)

[8]乔云霞.中国广播电视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9]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J].人民日报. 2014-03-28

[13]习近平主持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J].央广网(北京),2016.2-20.

[14]慎海雄.“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J].中国记者,2014(11)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