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敛之报刊编辑思想与出版实践研究*

2019-01-28 10:30张勇丽
中国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公报白话文出版发行

□文│张勇丽

晚清时期,国势衰微,民生凋敝。为挽救国家于危亡,爱国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传播先进思想,开启民智。而“开启民智作为思想文化启蒙的社会基础工作,就是由出版这一中介实现的”。[1]1902年《大公报》创办,时任总经理兼撰述的英敛之秉承“开风气,牖民智”的办报宗旨,凭借富有特色的编辑思想和成功的出版实践,为中国近代民智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议程设置:善于制造话题,形成舆论热点

有效的编辑思想得益于鲜明的问题意识。英敛之是一个特别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并擅长制造社会热点的报人。作为热心时事、主张变法自强的爱国知识分子,英敛之有着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然而,如何将这种政治见解传播给社会各界并使其乐于接受,便必须经过一定的精心布局和编排。为此,英敛之于《大公报》设立报刊征文活动并通过“纵向连续编排法”“横向专版排列法”等别具一格的版面编排方法设置热点议题,吸引各方投稿和关注。

英敛之将时人或自己最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列出来,设置有奖征文。征文截止后,由《大公报》馆评选出获奖作品和获奖名次。随后,英敛之将获奖征文以每天一篇的形式刊载于《大公报》头版的《论说》栏;或者专门开设《大公报附张》,将获奖文章全文、集中刊载其上。这种征文方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良好传播效果。首先,借助于报刊的议程设置功能,凭借《大公报》强大的媒介影响力,使开列的议题迅速吸引受众眼球,成为时人议论的热点问题;其次,集中刊载获奖征文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效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再次,这种报刊征文活动成为报馆和受众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获奖受众的荣誉感,从而增强受众对报纸的忠诚度;最后,从报馆方面来讲,通过选评获奖征文及其获奖等级,可以间接传达报馆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进而达到不露声色地宣传自我政见的目的。在主持《大公报》期间,英敛之组织多次征文活动。如前文所述,首次征文广告于《大公报》头版连登数日,营造热议氛围,征文结束后,《大公报》公布获奖名单并在《大公报》的言论栏每天刊载一篇获奖征文,一直延续到将获奖征文全部刊载完毕。这种纵向延伸的刊载方式,拉长了人们对这一议题的关注时间,产生了持续的关注效应,进而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除“纵向连续编排法”外,英敛之还创立“横向专版排列法”。这种编排方法通常是将获奖征文以《大公报附张》的形式集中刊载,少则一两张,多则三四张。这种集中刊载的方式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因为其显著的集中效应也能够深入受众脑海。这种方法曾经在《大公报》“出版千号庆典”活动时运用。针对“出版千号庆典”中获奖征文数量偏多、庆典当天的《大公报附张》无法全部刊载的情况,英敛之会同时采取纵向、横向两种编排法。例如,1905年3月30日《大公报》发起千号庆典征文,罗列论题“日俄战后中国所受之影响若何”“振兴中国何者为当务之急”等,广泛征文。1905年4月13日《大公报》出版千号庆典当天,英敛之增出《大公报千号增刊》,采用“横向专版排列法”选取最优秀的获奖征文集中刊载,剩余的获奖征文再以每日一篇的方式持续刊载于《大公报》《论说》栏,形成强大的持续效应,社会反响热烈。发起征文活动是英敛之的报刊活动特色,而纵向连续编排、横向专版排列以及纵横向相结合的编辑方法更使时人津津乐道。富有特色和效果的编辑思想使《大公报》创刊后不久便声名鹊起。

二、扼准时代脉搏:主观策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公报》创刊后不久便产生很大影响,除了其有特色、有新论的报刊内容,还得益于英敛之独特的报刊编辑思想。他既具有明确的报刊策划意识,同时又能够将这种策划意识与时代热点事件相结合。既满足了受众需求又传播了自我观点。

1.借助社会运动引领社会风潮,形成舆论效应

英敛之虽然善于通过策划征文活动等方式设置社会议题形成舆论热点,但其强烈的策划意识并非无源之水。这些热点议题往往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或热点问题。英敛之十分注重借助报道、支持有影响的社会运动来提高报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主持《大公报》期间,英敛之对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四川保路运动等社会热点事件广泛关注并大力提倡、积极支持。除在《大公报》上持续报道运动进展情况外,还发表大量论说来表明报刊对这些社会运动的态度和看法。

以抵制美货运动为例,英敛之不仅及时报道了该运动的原因、抵制情况、抵制手段等运动情形,更重要的是以《大公报》为平台,推动了抵制美货运动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开展和高涨。1905年5月抵制美货运动在上海爆发后,《大公报》率先于北方报界践行抵制美货倡议。6月11日,《大公报》报首发布公告《本报不登美商告白》,昭明所有关涉美国的广告一律不登。6月12日,《大公报》报首除继续刊发《本报不登美商告白》之外又刊登《本馆声明》撤去报上刊登的美商广告,同时重申不登涉美广告声明并一连刊登数日。从单纯的报道者到身体力行的参与者,英敛之在用实际行动引领抵制美货风潮。为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抵制美货报道的需要,6月15日,《大公报》紧随《论说》栏之后开设《抵制美货要闻》一栏并声明专设此栏的原因。此栏一直持续到8月,为北方报业中绝无仅有者,广泛报道了国内外华人抵制美货新闻并密切关注清政府与美方对抵制运动的态度及举措。

除亲自践行抵制美货运动外,英敛之直接带动天津商会、天津学界等社会阶层广泛参与到该运动中来。抵制美货运动自上海发起后,天津商会虽复函上海商会表示“愿遵照沪商条款切实抵制之策”,[2]但并未发起实际的抵制举动。对此,1905年6月,《大公报》专栏刊发《本报记者敬告天津商务总会文》质问津商“价值素重而名誉素高者也”,抵制美货运动“乃独让区区学界中人奔走狂呼以相抵制得毋为商界之丑乎?”《大公报》的这手激将法很奏效,天津商务总会立即致函《大公报》馆:“迭经由本商会传集三十二行董事商议办法,议定遵照沪定两月限,如仍坚执,定行实力举行(抵制)。”[3]随后,天津商界、学界开会集议抵制美货办法。《大公报》在报首刊登《敬请江浙同乡诸君十六日商务总会集议启》《敬告天津各学堂同志诸君小启》两则告白,为天津商界、学界抵制美货集会活动作宣传。紧接着,《抵制美货要闻》栏又报道了商界、学界商讨抵制美货办法的集会情形。从某种程度上讲,天津商界抵制美货运动是在《大公报》的激将劝导下开展起来的,这一点《大公报》功不可没。

英敛之对抵制美货运动的全程关注和提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读者纷纷来函发表对抵制美货运动的看法,《大公报》刊载了众多来函和来稿论说。天津当局因为《大公报》抵制美货的社会影响力太大,一度下令“禁邮、禁约”《大公报》。引领、倡导大型群众性爱国运动,使得《大公报》很快在舆论界崭露头角。取得这种传播效果,英敛之借助社会运动引领社会风潮的策划意识助益匪浅。

2.多栏同主题联动,形成集合效应

英敛之在倡导社会热点事件或有影响的社会运动时,十分注意报纸栏目间的相互配合。他的另一个编辑创新实践即“多栏同主题联动”。热点事件发生后,英敛之不单单会在《要闻》栏或《中外近事》栏中加以报道,还会在《论说》栏里发表议论或于《附件》栏刊发白话文以表明《大公报》对此问题的看法。除此之外,《专件》栏或《要件》栏有时也会刊登政府部门对此事件的政策、回应或社会知名人士对于此事件的意见书或来稿。集报纸多栏之力关注同一事件,无疑会形成强大的舆论集合效应。

这种手法在《大公报》倡导抵制美货运动中得以充分运用。自1905年6月起,《大公报》上的《论说》《代论》《专件》《要件》《抵制美货要闻》《附件》等栏均围绕抵制美货进行。如1905年7月1日,《论说》栏发表《北京学界同志敬告全国学生文〈论抵制美禁华工续约办法〉》,《要件》栏刊载《南斐洲来函述中国总临时到任及华工华商情形》,紧随其后是《抵制美货要闻》栏。多栏互动,共同关注抵制美货运动,形成密集效应,传播效果十分显著。当然,这种方法也因为其强烈的主观性,只在需要鲜明地表明态度立场的场合适用。

三、两条腿走路:图书出版与报刊发行相辅相成

英敛之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报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者。他明确地意识到,报刊发行和书籍出版相互借力、互补发展的优势。另外,英敛之对图书出版有着清晰的宗旨定位,并且注重将图书出版与受众需求相结合,供需相投,进而达到理想的发行效果。

1.图书出版与报刊发行相结合,相互借势

英敛之在主持《大公报》期间,为开启下层民众的智识专门开辟《附件》栏目刊载浅显易懂的白话文章。“日报附白话是大公报的特色,从前是没有的。”[4]英敛之的这一创新,寓道理于朴实真挚的白话中,富有启迪性和趣味性,很快便成为《大公报》上一个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白话文随报刊行虽然能够借助《大公报》的受众群和影响力获得较好的关注度,但因为报纸栏目众多、内容繁杂,白话文仍不免会被报纸上的其他内容所干扰。随着《大公报》声名渐起,英敛之决定将自己发表在《大公报》上的白话文章集中起来,拟设“开智”“辟邪”“合群”“戒缠足”“寓言”五类主题,每类集成一册白话文集,分别出版发行。

1904年,英敛之先将《大公报》上旨在“开智”的白话文集合成册,命名为《敝帚千金》出版发行。为扩大《敝帚千金》的出版发行计,英敛之十分注重借助《大公报》进行宣传。在《敝帚千金》出版前,英敛之便于《大公报》《附件》栏发表自己撰写的《敝帚千金序》一文,强调《敝帚千金》是《大公报》上的白话文章集合,读者更易翻阅且主题统一,浅显易懂,能“普益人群”。1904年4月27日,《大公报》报首刊登的《〈敝帚千金〉第一本出书告白》讲道:“此书共分五类,一开智、二辟邪、三合群、四戒缠足、五寓言”,旨在“破除国民愚昧谬妄之见识,唤起国民合群爱国之精神”。借助于《大公报》的声望,《敝帚千金》第一集《开智篇》“不上十数天,几千部全部卖完了”。[5]《敝帚千金》的销行大热反过来又带动了《大公报》的知名度,为《大公报》的发行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报刊与书籍优势互补、相互助益的出版发行思想成为英敛之出版发行思想的显著特色之一。

在书籍出版中,英敛之十分灵活,善于从照顾受众接受习惯的角度安排书刊的编排。《敝帚千金》一炮打响后,英敛之趁热打铁,于1904年再次出版《敝帚千金》第二集,但此次考虑到“看书的人单看一类易于厌烦”,[6]英敛之改变了出版《敝帚千金》第一集时初步确定的将《大公报》上的白话分门别类、每册一个主题的发行想法,而是将挑选好的各类白话文集中编辑于一册中出版发行。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差异化书刊编辑手法,有效规避了受众的审美疲劳。英敛之书报结合、互补接力的出版发行实践在清末时期独具风格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种出版发行思想即使在当下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出版宗旨明确、受众定位清晰

英敛之的白话文集之所以能够产生轰动效应,除巧妙借力《大公报》影响力进行宣传外,还在于其出版宗旨明确、受众定位清晰。庚子事变之前,“尽管戊戌变法失败的阴影笼罩着中国,一般知识者的目光仍然集中于朝廷的动向……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还只停留在少数几个人议论的阶段”。[7]晚清启蒙知识分子目睹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民众的愚昧迷信,“一肚子的封神演义”差点招致亡国之祸。他们意识到中国想要自强“非齐心协力地开民智,别无他法”。[8]于是,“‘开民智’的主张一下子变成知识分子的新论域,‘开民智’三个字也一下子变成清末十年间最流行的口头禅”。[9]要开启“眼光向下”的启蒙运动、化导愚民,首先要考虑开智方法和开智手段。晚清时期中国识字之人十有一二且多数只是粗通文墨,以往使用的文言文根本不能被普通民众所领悟。而白话文因其“用意正大美善,句法浅近明白,妇女小孩只认得几个字的也可以看看,是开民智最相宜的”。[10]认识到这一点后,英敛之便把《大公报》上的白话文集成册出版发行,用以开启下层社会的民智。英敛之出版白话文集清晰的受众定位,符合当时中国国民文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境,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开智需求,有效助推了《敝帚千金》的发行。

循着这一思路,英敛之随后将其发表于《大公报》上的政论文章集成文言政论文集《也是集》出版发行,旨在向热衷时事的知识分子传播其思想。这种文言政论文集极大地满足了热心时事且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的阅读需求,发行量喜人。英敛之借势又出版了《也是集续编》。出版宗旨明确、受众定位清晰使得《也是集续编》再次风靡一时。《也是集》及其续篇的发行,英敛之同样采取了“书报结合,相互助益”的出版发行方法。当时的《大公报》已经成为北方言论界的旗帜,英敛之也已名声在外。借助《大公报》和英敛之的声望,《也是集》出版后很快因受到热衷时事的知识分子青睐而销售一空。

四、结语

英敛之不但是清末著名的爱国报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图书出版者。报刊编辑方面,他擅长设置议程,形成舆论热点,并且能够扼准时代脉搏,借助社会运动引领社会风潮,扩大舆论效应;同时开创了“多栏同主题联动”“纵向连续编排法”和“横向专版排列法”等特色编辑法,使《大公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另外,英敛之较早意识到图书出版与报刊发行可以相辅相成,借助《大公报》的影响力出版了《敝帚千金》《也是集》及其续篇,风靡一时。英敛之出版的书籍均有明确的出版宗旨,更重要的是英敛之能够将出版宗旨与当时的受众需求精准对接,从而达到良好的发行效果。英敛之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和编辑出版实践丰富了中国编辑出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当下编辑出版人士借鉴与深思。

注释:

[1]王建辉.思想文化史上的近代出版[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1877

[3]天津商务总会致本馆函[N].大公报,1905-06-13

[4][5][6][10]英敛之集(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4,133,133,1

[7]杨早.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

[8]启蒙画报(第5册附张)[N].1903-07-20

[9]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5~16

猜你喜欢
大公报白话文出版发行
《Cryogenic Heat Management: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Science & Industry》出版发行
《真空工程设计(上、下册)》出版发行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现代白话文底子中的文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