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靓 赵韵雯
依据乐清电气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细化和组织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块状经济”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具有市场化、民营化与原生态等特质的“浙江模式”。其中,乐清低压电气产业具备显著的高质量发展特征,近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乐清发展模式,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电气产业是乐清市首个超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其产业集中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产品已覆盖低、中、高压等各领域,其中主导产品——低压电气占全国市场份额达60%以上,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
电气产业规模稳步提高。乐清市电气产业集群建设基础扎实,经济总量占据全市规上工业的半壁江山。早在2014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就已经达到1030亿元,是温台地区首个突破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也是全省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通过科学引导和规划,乐清逐渐形成了以“一城两镇三基地”的电气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被成功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极大推动乐清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
企业梯队实力整体提升。乐清市成长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拥有正泰、德力西、天正、人民、华仪等一大批电气行业龙头企业集团。2018年,新增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累计达2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4家,累计达21家。新增省创新型示范中小企业2家,累计达7家。新增省“小升规”企业“创业之星”6个,累计达16个。
产业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乐清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推动规上工业电气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2018年,新亚电子有限公司高导精密复合线材产品列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总量达到18家;新增省内首台套产品3个,国(省)内首台套产品累计达8个;新增省级新产品367个,超过2016年(172个)和2017年(160个)总和。
电气产品结构体系完整。产品结构已由单一的低压电器元件生产扩展到覆盖输电、变电、配电、工业控制电器和各种特殊用途电器装备等200多个系列、6000多个种类、25000多种型号的规格产品,形成了庞大而较完整的产业链和近20个专业小行业。
总体看,乐清电气产业已具备一定的集群竞争力,形成了一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模式,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转型、市场化改革、数字化提升、平台化培育、差异化发展五个维度。
质量为本,开放合作,推进集群国际化转型。一是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打造集群品牌。以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乐清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为龙头,为企业高标准、高品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浙江省标准信息和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乐清子平台为龙头,推进“浙江制造”标准创新工作。二是抢抓湾区建设新机遇,扩大开放合作新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电器产业集群。积极融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优化柳白新区、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成中心城区、乐清湾港区和雁荡山旅游区“一湾五区”空间布局,打造电工电气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完善产业链服务,强化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围绕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电气之都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智能电气小镇、智慧小镇、电子信息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建立并完善中国电工电器城和会展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等产业配套“六大中心”建设。
改革先行,优化服务,推进集群市场化转型。一是以“亩均效益”评价为基础,推出“亩均论英雄”改革升级版。根据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全面执行技改项目补助、电价、水价、供地等领域的差别化政策,且将评价行业调整为电工电气、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设备制造、电气电子配套及其他等五个行业,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优化“最多跑一次”项目清单及办事指南,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优化市场环境。深入推进降本减负工作,2018年累计为企业减免各类成本55.63亿元。
对标标杆,精准施策,推进集群数字化转型。一是面向集群龙头企业,对标国际先进,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贯标。顺利通过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验收工作。二是面向集群内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建设电气行业云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三是面向客户的系统解决方案需求,发展工业软件,促进服务型制造数字化转型。推进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特色基地建设。
内外联动,软硬结合,推进集群平台化转型。一是针对“引得来,留不下”,建设“产业集群飞地”,打造集群研发新平台。全力推进杭州紫金小镇浙大—乐清智能电气研究基地建设,建立技术需求和供给双向沟通渠道,在域外设立离岸技术机构,实现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有效集聚。二是针对“产业链强、价值链不高”,持续推进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集群设计新平台。初步建成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实现设计创新资源的线上线下集聚,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式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基地成功获得“省级特色双创示范平台”称号。三是针对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用地零散、政务繁杂”等情况,统筹推进“低散乱”整治、小微园建设与智慧化服务,打造集群服务新平台。
分类培育,聚焦发力,推进企业差异化转型。一是培育领军企业,聚焦提升集群引领力。持续抓好“一企一档”企业培育库的建立,开展“一月一分析”动态监测。二是培育优势企业,聚焦壮大集群主业。引导优势中小企业做精做专,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小企业。三是深化企业兼并重组,聚焦强化集群集聚力。以推动上市企业、风险企业、“低小散”企业重组为工作重点,建立并完善联合重组企业数据库。
全面推进产品品质提升。推进块状行业产品品质提升,组织开展国际对标行动。促进从制造到智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虚拟经营、虚拟生产,提升品牌、设计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培育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加速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培育一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精品”。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开展相关企业的资源占用产出绩效评价,实行差别化政策,合理配置用电、用水、用地、信贷等公共资源,推行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改革,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重点推进工业用地产权分割、工业用地市场改革。充分利用块状行业产业优势,加大块状行业内产业链的配套建设,加大对“块状经济”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实践,营造有利于产业项目落地的良好氛围。
推进全产业链数字赋能。推进“块状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块状经济+龙头企业”产业优势,发展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一区域一平台、一行业一朵云”架构,鼓励产业联盟或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大企业将平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中小企业将自身创新与制造能力对平台开发,促进产业链企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迭代创新。
构筑产学研用创新生态。构建多方协作的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对“块状经济”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块状经济”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重点支持行业协会或大型龙头企业建设行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各方资源整合、共赢发展。
完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优化“块状经济”产业链结构体系,创新企业价值链拓展模式。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优势,按照“强链、补链”的要求,集聚一批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成长型优秀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标准、专利和市场等优势开展兼并重组;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集团提供协作配套;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多方联动,按照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重构、价值链提升等方式,重构“块状经济”的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