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英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长胜中心小学 江西 赣州 342800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小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教材内容。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同时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比较困难,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小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到平时的生活,不仅便于小学生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数学与我们平时的生活联系密切,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小学生虽然生活经验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就能让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平时要注意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了解小学生的生活,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更容易让小学生融入其中[1]。比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时,如果枯燥讲解计算法则,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把握其中的关键点。如让小学生计算37-13+2-7+4=? 时,显得比较枯燥,而如果教师加以转换,就可以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这样举例“今天早上老师来上班,上公交车的时候车上有37个乘客,过了一站下去13个乘客,又过了一站上来2个乘客,又过了一站下去7个乘客,又过了一站上来4个乘客,那么这时候公交车上还有多少个乘客?”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让小学生立即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得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游戏,性格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而数学学习有相对比较枯燥,小学生对此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一方面是数学相对较难,一方面就是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发呆或者玩其他东西,很难被教学内容所吸引,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加入一些游戏的元素,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游戏化的情境,从而满足小学生游戏的愿望,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认识元、角、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首先准备若干1元、5角、1角、5分的钱币,然后班里的小学生聚在一起,当教师报出相应的金额时,小学生要根据自己手中的钱币自由组合,结果要与教师报出的金额相等。比如教师报出“2元5角5分”时,小学生可以自由进行组合,学生可以由2个1元、1个五角、1个5分组合,也可以1个1元、3个5角、1个5分组合,最终抱团成功的学生获胜,抱团失败的则为失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此类游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当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受自身的认知所限,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动手的意愿也比较强烈[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小学生这一特点,适当的加以利用,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实践情境,从而满足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让小学生通过动作实践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将课堂交还给小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实践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契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的要求,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剪纸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除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剪出来的图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小学生清楚的分辨这些图形的区别,同时通过这种边动手边学习的方式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活动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而是游戏娱乐,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真正掌握教材内容。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游戏相联系,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