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静波 浙江理工大学
当我们在游乐场看到一群人时,我们可以通过精确数数或快速估算来获得人群的数量,这两种方法对应了两种数量表征方法,这两种方法也分别对应了人类的精确数量系统和近似数量系统,这两个数量系统则共同解释了人类的基本数感。
精确数量系统(Exact Number System, ENS),人类独有的进行符号数字表征的系统。具有精确性特点,需要通过学习与教育获得。近似数量系统(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ANS),个体对数量进行近似表征的系统,是数字核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似数量系统与生俱来,主要表征非符号数字,具有不精确性和近似性,但是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近似数量系统的精确度会随之提高,尽管估算不够精确,但也可能会是正确的。
近似数量系统可以通过连续激活的“心理数字线”相互重叠的正态分布模拟对数量的近似编码。当需要辨别的两个数量分布的重叠部分越大越多,辨别的难度也会随之越高[1]。
成人看见数量很多的物体集合时,不用口头记数无法在短时间内说出其准确数量,此时成人表征物体的近似数量通过两个行为特征来表现。第一,标量可变性。呈现项目数量增长,标量线性随之增加。第二,比率依赖。两个数比值增长,准确度提高和反应时间减少[2]。
该特征服从韦伯定律(Weber’s Law),表现为当比较两个大数量时,反应时和正确率与数量间的比率相关:两数比率越大,反应时越小,正确率越高[1]。两个数字间的比率用韦伯系数w来表示,常用两个需要比较的物体数量的差与较小的数量之间的商表示,例如当7和8进行比较时,那么韦伯系数w=(8-7)/7=0.14。数量区分的难度取决于数量间的比率,而不是绝对数量。
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的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会不断提高。Halberda和Feigenson(2008)的研究发现3岁儿童可区分的两组数量间最小比率为3:4,4-6岁儿童可以区分的比率为5:6,成人能区分的比率为10:11。Piazza等(2010)研究发现幼儿园儿童的韦伯系数w平均为0.34,10岁儿童为0.25,成人为0.15,韦伯系数显著下降。
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数感基因遗传、后天的教学与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等因素会影响个体近似数量系统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还发现在早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智力正常的学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Pizza等(2010)研究发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近似数量系统的发展状况低于同龄儿童。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出现数学学习困难,与近似数量系统发展迟缓或者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较低有较大关系。
近似数量系统自动有效地展示了外部世界中最复杂的特性之一,目前认知、发展、计算等方向的心理学家对近似数量系统都有较大的兴趣。尽管目前仍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动物也存在近似数量系统。另外近似数量系统独立于非数值维度发展、发挥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被一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