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国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553004)
当前我国高校最主要的目的,便是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出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快速适应到工作中,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的工作无法相互通用。所以当前高校需要加大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现阶段,我国很多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重视理论知识,一味地要求学生加深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于实践动手能力、相关专业的观念培养以及工程实践能力都不够重视。并且在教学安排上,对于实践环节也缺乏对于学生的动手意识的培养。故而当前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实践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践报告以及理论成果的报告[1]。
如果高校希望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那么就必须要重视实验环节在学校中的应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便将实验原理、实验方式、注意的问题、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全部告知学生,甚至部分教师还会提前进行演示。所以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说的直接做就好,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主动地参与进去,通过讨论以及探索,提高自身的动手以及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不断地在进行深化改革,而学校要根据现在企业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职业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进行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并且提升实践教学占比,如某高校便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增加了逐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可以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于企业专业技能的了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践课程大多数依旧只是单纯为理论课程服务,进行实验知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都并不重视[2]。所以现阶段我国高校需要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在内容方面,除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之外,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来说,可以增加对于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相结合的部分,注重对于学生有关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设计性方面,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汽车单片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教学时,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将课时由四个学时调整为十八个学时,而实验的项目也从原先的四个增加到了九个,增加了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这样在学生上课时,大大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之后进入企业时,可以更快地适应企业,达到企业的需求[3]。
当前对于如何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我国高校进行了探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在高校时只学习到了理论性知识,欠缺实践动手能力,故而提升目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为例,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创先观念,推动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