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章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西安710000)
对建筑基础的稳定性来说,加强地下防水措施的应用,能够减少因水的流动性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发生渗水和漏水的风险,使建筑在使用中能够具有较长的寿命[1]。
地下空间的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处于地表之下,地下空间的潮湿性较强、见光性差、阴暗性尤为显著,如果处理不当,空间内部会出现不同规模的渗水和漏水现象,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质量和性能极强的防水性材料,同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抗腐蚀性和抗潮湿性能,例如聚酯胎SBS 卷材(4+3mm 型)。
房屋建筑地下工程出现渗水和漏水,从外观上来看,地下工程渗水时间较长,就会影响外墙立面的效果,最终对建筑物的美观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是一旦防水效果不好,地下空间就会变得湿潮,会对建筑的使用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建筑功能造成损害[2]。我国很多的房屋建筑地下工程都是采用混凝土进行施工,地下空间的承重、防水、养护功能实现了最终的一体化,而且已经在建筑施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进行房屋建筑地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前期必须要注意对地基和地质条件的调研和勘察,也就是要合理化房屋建筑地下工程的埋深工作处理。而且对于不同区域的建筑施工而言,外部环境因素和地形因素的不同,使得其地下水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在进行房屋建筑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前期阶段,并没有精确测量地下水位,或者测量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严重的误差,就会影响对房屋建筑地下工程地基的建设,从而增加了地下空间出现渗水和漏水现象的可能性。
现阶段,房屋建筑地下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从而造成了很多的“豆腐渣”工程,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房屋建筑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时候,有很多不合理的措施和工作步骤,而且对于“因地制宜”原则的掌握和落实存在问题,进而严重影响房屋建筑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
房建施工中地下防水施工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水方案。因此在防水设计前,要根据工程现场条件,及时掌握水文地质资料来考虑防水方案,下面通过举例说明。某城市地下水位很低,历史记载的地下水位资料不够详细,距工程底板标高相差较远。防水设计时,应该采用围护结构自防水,主要考虑解决地表水向工程内的渗透,增设、加强防水层;在结构反梁形成的“凹坑”部位,考虑到地表植皮的生长,又设计排水层和排水孔,使渗到覆土层中的多余水分能够排走。由于一些房屋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在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后,地面建筑施工却还需一段时日,不能及时回填。如果此时正处于强降雨期,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导致地下工程主体结构上浮,而水位下降稳定后,工程会因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断裂,最终造成工程渗漏。因此,地下工程进行防水施工时,要预计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后上部重量未加上之前,会遭受暴雨袭击,并采用加锚桩或其他措施,充分考虑到地下水浮力带来的危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工程建成后都要避免地下水浮力给工程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进行混凝土配比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各种物料的配比比例、配比方式、搅拌时间和静置时间,这与后期房屋建筑工程地下空间的防水性能否得到标准具有较强的联系,而且还和建筑本身的机构稳定性之间有着关系。尤其是在利用了新型的混凝土材料以后,这是一种由复合人造石通过大量的胶结材料将骨料胶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最终所形成的新型混凝土。因此,重视对于混凝土的配比必须要加以科学化的处理,防止由于配比比例把握不准确而导致混凝土本身的优势不能够发挥出来,最终使得房屋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出现不同规模的渗水和漏水问题。在进行防水性混凝土的配比过程中,主要以水泥、砂石、膨胀剂、粉煤灰为原材料。其中,水泥选择常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价格便宜、性能稳定,很值得大范围利用;砂石则要控制其内部的总体含泥量要在3%以内;石子的直径不能够超过4cm;而膨胀剂的使用者要根据JC476—92《混凝土膨胀剂》UEA 为标准进行选择;粉煤灰的含量一般是控制在20%以内即可[3]。
表1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
对地下空间的伸缩缝位置进行防水处理,一般需要经历四个步骤:第一,及时清理地下基础层,将较大的杂质和微小的粉尘等进行清理;第二,注重固定注浆通道及浆管,在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管道之间的设置距离都在50cm 左右,如果出现偏差要进行及时的矫正;第三,从底部位置对高分子注浆材料进行渗漏问题的防治,控制压力在0.3~0.5MPa 之间,提高注浆环节的稳定性;第四,割注浆管,主要是借助喷灯进行处理。
地下空间的防水工程还必须要注重养护措施的应用,避免在使用后发现渗漏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对经常发生渗漏的部位采取注浆处理。注浆技术就是在高压的条件下,将具有流动性的粘结物质注入需要加固的建筑部位,将发生渗漏的部分粘结紧密,密封其缝隙,这样可以有效地处理渗水问题,并且对建筑的影响不大。当外部环境的温度在5 摄氏度以下的时候,必须要在地下工程表面进行浇水,将其浇透才能够达到最终的养护目的。与此同时,针对于防水混凝土的养护一般需要在7 天以上,可以有效提升防水混凝土的使用性能,使养护工作向着全面化的趋势发展。
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重点就在于细部构造的防水。为了提高防水层的防水性能与效果,就必须针对细部构造的防水设计予以不断的强化:第一,进行穿墙孔洞的预留与后凿以及埋设件的预埋与后埋。后凿的穿墙孔洞与后埋的埋设件对防水性能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由于孔洞后凿与埋设件后埋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冲击力与震动力非常大,以致于存在混凝土开裂的可能,进而严重破坏了防水层,导致其连续性与整体性受到影响,最终构成了渗漏水的隐患。因此,在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过程中,应预留孔洞并预埋埋设件,为围护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二,随着地下空间的不断扩大,新旧结构接头部位的防水处理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应对接头部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选择有效的防水措施。在新结构施工中,防水施工应确保接头部位处于无水状态。再者,还需要对新旧结构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采用相应的措施,避免工程出现渗漏问题。
为了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能够稳定地发展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稳定性、安全性的质量提升原则,加强对于建筑地下防水施工的技术提升,并且秉承着“高效+细致”的施工原则来进一步加强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