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业
(石家庄常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00)
电气安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电环境的安全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
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了有关电气安全方面的研究体系,这与电力的发展相比有些落后。在该方面的研究体系初期,我国有的出版社还相继出版了电气安全方面的一些书籍和著作,其中包括1955年燃料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装置的安全技术》、1959年北京供电局编印的《电气安全工作规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床工人用电安全常识》则更加专业,这也体现了电气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加上对苏联电气安全研究成果的翻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气安全领域研究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电气安全的研究和发展遇到了较大的障碍,在此期间,虽然有关方面的著作数量下降程度较大,但通过生产实践的实际操作过程,也研发出了一些基础的电气安全装置。之后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转变,生产过程对电气方面的需要也不断提高,某些期刊在七十年代末期逐步设立了电气安全专栏。
我国有关电气安全方面的初步探索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宣告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有关电气安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借鉴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是国内电力领域中的生产实践。七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七十年代末,电气安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我国建立电气安全体系新局面的关键时刻。
我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都是把建立电气安全体系当作工作的重心。在此之前,通常都是把电气安全归类于工程技术领域,而在这期间,我国广泛引进了国外安全管理方面的大量文献,相继翻译并出版了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量著作,如冶金工业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的《电气安全图解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危险场所的电气安全与仪器防护》等,这些著作促进了我国电气安全领域的发展,人们逐渐接受了把电气安全当作安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期,电气安全思想体系的建立也表现为一些高校将电气安全知识列为课程内容。在此之后,我国的电气安全突飞猛进,逐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且在该阶段,我国在电气安全领域的研究逐渐表现为专业性和自主性两方面的主要特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煤矿电气安全》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则出版了《建筑防雷与电气安全技术》,从书籍出版方面来看,电力安全技术及其思想体系的专业性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横向表现为专业领域不同其特点也各不相同,纵向表现为该体系的细化,对诸如防雷、布线等操作作为独立的个体加以深入研究。此外,该阶段的研究具有十足的自主性,国外的观点、理论已经不能继续作为我国电气安全领域的中坚力量了,我国该领域的自主研究不断兴起,为我国实用性电气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工是特殊的危险工种,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同时电气化程度和用电量也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专业电工数量逐步增加且分散在各部门[1]。因此,为了保障电气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技术、动力、电力部门都要安排专人负责用电安全和电气安全工作。
人们经过不断的生产实践提炼出了能够有效保障安全、促进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与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安全操作规程、电气安装规程、运行管理、维修制度等。
为有效加强各部门的电气设备以安全、经济、合理的方式运行,必须严格管理电工及相关作业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电气作业技术和强烈的电气安全意识。
安全资料是保障安全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注意整理、保存对安全工作有利的技术资料;其次要建立完善高压系统图、低压布线图、全厂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布置图等其他图形资料及其管理制度,以方便工作和检查;再次要单独保存重要设备的资料,及时记录检修和试验的数据、设备和人身事故,以方便后期核对;最后,要分类收集、整理国内外的电气安全信息,并当作资料保存[2]。
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将电气安全发展为了独立的学科,并且按照一定的体系不断发展。其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特点。
传统的电气安全主要是在总结预防触电、雷击、电气火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技术方法,它包括能够单独应用的接地技术、漏电保护技术、危险温度控制技术等传统电气安全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安全防护系统,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这些技术的标准化进程,这也是相关人员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也要加强该领域接地测量技术、等电位联结技术、消雷技术、火灾探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另外,各级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制定有关预防局部性电气事故的法规、标准,采取技术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也要充分研究因电气引发的二次性,乃至多次性事故。
静电事故比较常见且通常都是重大事故,且人们对静电的相关认识还不够深刻。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静电及其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也要求电气安全工作者在静电安全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伴随着各种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电气安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电磁辐射安全。电磁辐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它分布于人们生存的各个空间,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人的感官防线,给人类带来各种伤害。静电安全和电磁辐射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要依赖很多工作的开展,除了现场防护技术,也要做好分布和模拟空间电场和磁场、相关的检测技术及新材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
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其水平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为防止事故产生,保证系统有效、稳定运行,要及时检查和检测系统里特定材料的特点和工艺参数。如判断现场是否有静电危险,就要用到专门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来计算静电参数;通过监测危险混合物的浓度来衡量引燃引爆危险性的大小;要想实现自动控制就要检测压力和温度,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压力表和温度计,要结合一些检测元件把压力、温度转变成电信号。安装如全联锁装置、自动防护装置、防止事故扩大装置等电气安全装置可以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很多安全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全自动化是实现电气安全的根本方向。
嵌入式系统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用户应用程序等部分组成,它是以应用为中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软硬件可裁剪的计算机系统[4]。在对象体系中加入嵌入式系统有利于控制、监视、管理对象体系,实现控制的智能化。
电气安全与人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也是包括工业在内的各种经济环境安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安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前进。因此,要在充分认识电气安全对经济、社会、人民生活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学习,为建立安全稳定的电力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