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树尧
(石家庄常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00)
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的观点中最先出现了供应链的概念,后来经过迈克尔·波特将其发展成为“价值链”,最后才慢慢发展为“供应链”。它是指在核心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掌握“三流”,即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信息,从生产的源头即采购原料到形成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产品再通过各种经销途径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链系统。
而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能够有效协调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等供应链上的各节点的一系列方法,最终达到被送往需求终端需要的产品正好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形态出现,最终达到系统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和代价满足服务水平的要求。大卫·辛奇一利维指出实施供应链管理,其最终目标是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系统整体效率,这一目标包含了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运作层各层次的活动。
产品设计、配送网络配置及配送策略、库存控制、供应链集成、合作方、决策支持系统、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多数都只是片面注重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或者消除不确定性,只有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顾客价值这两类问题可以同时克服供应链管理的两方面的难题。因此,供应链管理成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它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高了企业机会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能否获取数据并不是供应链信息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关键在于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后如何以直接快速的途径及时发送到信息的所有需求者那里。
由于当前情况下化工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联系不够密切,造成系统内部信息不能及时、自由流动,导致供应链系统形成了明显的异构性,数据定义模型多种多样,数据查询语言缺乏统一规范。跳出供应链内部来看,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存在着多种障碍,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从供应链内部角度分析实现系统功能的技术,可以看出在层次和新旧程度两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对系统内部各部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共享信息和协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操作在各个阶段,如购买、出入库、储存、车辆调度、运输线路、托运通知等方面的高效发展得益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但仍有些方面存在信息断层、效率低下的状况,如库存优化、路径优化、信息风险管理、冲突和风险控制等。
供应链系统是不断变化,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直接建立传统的契约关系,虽然有助于各节点企业数量的减少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但由于这种关系弹性差很难顺利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各种突发情况,何况传统契约关系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建立的,它是经过多方不断协调,最终达到使双方同时满意。相关研究表明,经济效益是化工供应链追求的首要目标,很少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大小。但通常能够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增长而增长。因此,随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降低以及信息需求的增加,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在基于传统契约关系上建立的信息系统的运作下呈下降趋势,因各节点企业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导致了运营成本的增加,加之公共数据库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参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安全管理和清洁生产造成了一定阻碍,更严重地会导致火灾、爆炸等一系列安全事故。
有关风险识的别概念方面,A1-Bahar 和Crandal1 认为风险识别是将风险相关的事件不断进行系统挖掘、分类的过程。信息风险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导致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目标的实现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其实质是由于信息流的传递机制不完善从而引发的一些不确定性情况[1]。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是“委托一代理”机制引发的逆向选择现象;其次是由信息污染产生“牛鞭”效应导致一定风险;最后是成员企业间类似于囚徒困境的自利败德风险。供应商比采购商掌握的信息较多,对商品的了解程度高,签订契约时采购商对一些不利情况并不了解,导致了逆向选择的产生,从而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信息因逐层传递经常会发生信息扭曲的情况,导致需求信息盲目扩张,造成信息因在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传递过程而失真,进而引发信息管理中产生不确定性因素[2]。导致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需求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各节点企业的道德行为、员工的专业能力及身体素质、信息断层、信息孤岛等因素都会引发不确定性。
首先,要转变化工供应链管理思路。之前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拉式”推动策略为主,现在要采取推拉结合的方式,即在经济效益、客户价值方面和社会效益方面分别采用拉式和推式,将拉式逐步转变为推拉相结合的策略。其动机和目的都是在保证低碳环保的基础上提升经济价值和顾客价值。根据这一思路,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和权衡客户需求、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达成多方共识,寻求最优的融合方式,规划设计好供应链,最终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用户需求决定着企业客户服务的方向,供应链管理要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综合考虑用户期待来衡量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问题;需求传递战略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第一时间收集整理用户需求,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高效途径就是通过需求传递战略和采购战略来实现的。
其次,结合企业安全事故、二级计划、经验交流等工作环节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调配软件和硬件、重构功能技术、优化物理逻辑、调整业务流程等手段来完善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使之在企业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更加符合多变的客户需求,供应商、员工、客户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更加合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信息交流技术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电子商务、手持终端、互联网等,该系统具备一定的自动操作能力,对复杂数据能够独立进行处理,这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信息系统的框架模型由企业内部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决定,它包括在系统开发前期硬件、软件、开发方法及技术等方面的整体设计。供应链信息化管理优化设计的实现必须从决策层、运作层、执行层各个层次出发,以网链特征为基础将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和流程进行改造,使各节点企业主动适应协同处理事务的要求。围绕整条供应链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中心来统一分配各节点企业订单预测、补货计划、物料平衡监测、运输安排、人员健康状况等的核心数据流。
依靠技术手段,如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数据挖掘、自动识别等为员工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取信息提供支持,实现电子信息相互联系、供应环节全程可控、事故风险预警、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异常情况自动检测等供应链源数据的更新集成。
最后,企业调整组织机构要在核心竞争力和协作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企业应将业务分为核心业务和一般业务,一般业务并不具备优势,因此要进行去除;将关键流程、普通流程区分开来,及时发现具有潜在威胁的流程并严格加以防控;按照重要程度明确划分风险因素,实行分层管理,防止连锁反应。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供应体系,寻找能够协调全局、优化供应链系统的策略和技术。
在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大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政府大力防污治霾的重要关口,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遇到了空前的资源约束和安全瓶颈的压力。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发展的客观环境下,适应化工行业信息管理需求的供应链信息化方案的功能改进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