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宁 张爱武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党中央审时度势,在中共十八大上首次正式提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以及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一种现象和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间除了进行商品、资本等经济要素的往来,同时也展开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融互鉴。有学者把这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素(语言、文字、艺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与碰撞称为“文化全球化”[1]。“文化全球化趋势是否已形成”目前在学界尚存在继续讨论的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在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起到了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凝聚了当代中国的广泛共识,决定着我国文化性质和方向。应该说,文化“走出去”实质上就是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国际传播。因此,在全球化的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在各国文化互学互鉴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国内得到积极传播以增强其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且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促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传播的内容,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是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不过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中国面向世界,对本国现实生活、社会风貌、伦理道德、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的集中表达;有学者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内容具体化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主要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了中国全体人民的价值观念已融入当今世界价值观中,从而缓和国家间因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营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竞争日趋激烈。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推动文化“走出去”为世界理解、认同和支持。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对于“软实力”,他阐释如下: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他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还处于初始形成和继续培育中,国内有些人认为现阶段暂时不适合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缺乏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但试想如果只将核心价值观局限在国内发展,而不是推动其“走出去”,和世界上其他先进文化之间产生碰撞,这将不利于它自身的成长和完善。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理念,如果我们“关起门”来搞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便只减不增,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也很难搞起来,综合国力难以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既能够通过跨文化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又有利于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深刻回答了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重大问题,对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代表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特殊符号。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于自身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萎靡趋势相比,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客观看待并重新审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中国倡议、中国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正面“回应”。但由于当前国际意识形态总体上仍处于“西强我弱”的状态,西方媒体经常歪曲事实、“唱衰”中国,或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有损于中国国际形象的不当言论。因此,在国际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人民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有助于使我们获得世界各国的尊重、认可和理解,进而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大国崛起”的误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塑造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大国形象的需要。
“话语权”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就某事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力。国际话语权是国家在国家事务以及相关国际事务中发表意见以维护本国利益,而并非用军事力量和舆论力量企图牵制或改变他国,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3]现如今的国际环境总体上趋于和平与稳定,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各国之间由经济、军事的较量转变为软实力较量。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传播力度、践行力度尚且不够;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市场发展相对薄弱;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弱。总体来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水平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形成强势的话语霸权。其通过大量文化产品、社会思潮的输出,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向我国国民推广其价值观念,试图颠覆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我国国民在崇尚西方现代文明中容易逐渐迷失自我,甚至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淡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必然危及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高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发出我国在世界的声音,坚定捍卫我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安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软实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汲取借鉴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这给我国扩大自身影响力提供了机遇,也给我国对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大机遇。但在国际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当前由于国内新媒体平台、语言翻译应用等技术型资源的有限,国内学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由此受制:传播意义与对策研究多,实践成果支撑与学术创新少。总体来说学术研究水平相对比较低,不足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研究进行交锋。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还处在初始形成和继续培育中,学界对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的内在涵义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区别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阐释无法体现出中国“特色”。再者,国际社会的大多数国家往往都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认识中国、解读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学者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载体。而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于国内研究学者来说,很难把握其内在规定性,使得学界在解决“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入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而不显突兀”[4]时仍存在模糊之处,这也是我国学术界长久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我国,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话语体系,由此造成了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局面。西方国家的政界、学术界、普通民众中总有一些人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否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否认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政府主导下的传播机构甚至会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大肆宣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当言论。他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疑其合理性,甚至将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归因于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顺从和模仿,却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经济成功和软实力上升的重要原因。[5]在他们看来,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是优于国际上其他所有价值观的“普世价值”,是带给他们经济繁荣、民主平等、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当前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6]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国际民众宣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是能够给世界带来福音的普世价值,并大肆宣传其合理性、优越性。在国际间往来中,西方控制国际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我国对普世价值论的批判遭到了西方国家的贬损,被其贴上反人权、反自由的负面标签,符合他们的价值准则就是正确的,不符合就被扣上不文明、不进步的“异类”的帽子;在共同商讨的国际热点问题中,往往都是西方国家主动提出相关议题,我国则是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参与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处的失语状态易导致国外受众只能碎片化地理解它,很难全面把握其内在涵义,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
一方面,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和了解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上有很大偏差。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功主要靠搭经济全球化的便车,经济发展没有坚固的价值观基础,因而对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无需关注。而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存在的这些误读、忽视和歧视,从根本上源于我国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方式上存在很大缺陷。主要问题有:构建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没有落到实处,对于传播内容往往作宣传的表面功夫而成为凭空而谈;传播者缺乏对传播内涵的深入挖掘,受众即使注意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未能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区别性的实效传播;传播形式常常单一而死板,过度强调口号却不注重宣传效果,未引起受众的注意甚至是被受众忽视,容易造成西方国家的民众特别是乡郊、新媒体应用落后地区等的民众完全不知道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没能充分利用起社交媒体的超时空性、交互性、共享性强等特点,导致传播结束后即使有一些效果但却很有限。
当前,我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亟需加强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巩固其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我们都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历来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他们利用一切积极因素破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理论研究难题,推动其为国际大多数受众所熟知。这成功的背后不仅是其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新媒体平台应用的成熟及语言无障碍等优势,还有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政府定期的相关政策供给。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政府在应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管理和法律法规保障、在优化人才和技术的资源供给、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在国内学界与世界成果交流的平台建设等条件的支持上,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受众来自世界上不用国家和民族,对于他们来说,一直信奉并遵循的是本国、本民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准则。在他们眼中,本我的文化是人民对历史进行沉淀过后的必然选择,是本国或本民族的阶级统治由无到有、逐渐发展的深刻见证,是最具历史性和吸引力的。因此外来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宣传进而让他们理解、认同并支持,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称自己“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是适用于全世界的普世价值,很明显具有霸权性和目的性。美国民众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更是难以接受甚至会去敌视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平台是“双刃剑”,既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供机遇,又带来一定挑战。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是我国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即时性、广泛性、交互性、跨时空等特点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同时,新媒体也成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向世界“推销”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诋毁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一大契机。西方媒体利用强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和语言翻译等多方面优势,在国际上大肆宣扬“西方中心论”、抹黑中国。通过西方政府主导控制下的各大新闻传播平台多渠道、全方位的价值观念渗透,国际受众是消息的被动接收者,也是主动传递者。他们往往会把接收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言论无限地传递给其他人。因而国际上大部分受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听到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言论。
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取得一定实绩,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方面所建立的传播机制来说,还不够成熟。主要问题在于:当前我国的对外传播机构分散,缺乏统筹管理和统一的协调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相关网站制作与宣传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价值观的影响力不够;对外宣传队伍未能及时掌握信息传递的主动权,文化自觉意识不强;部分新闻从业者的理论水平不高,专业水平不够过硬,易受到西方媒体的强势话语影响而盲目转发西方的新闻报道,对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乏力等。如此一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影响力、吸引力。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应当从我国自身实际出发,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体现了全社会核心价值追求的奋斗目标。但是在其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上要注重用中国理论来阐述中国故事。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走出去”为国际读懂,进而被尊重、认同,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应将其置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挖掘其深厚蕴涵,增强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故事的“自我”本色。在对外阐释其基本内容时,研究者要积极主动争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权,注重内在逻辑的严谨、周密,做到以理服人。例如:理性看待西方的普世价值论,深层次比较研究二者共有的观念(如“自由”、“民主”、“平等”等)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中的内涵区别;二者若存在联系,这联系之处体现在哪儿等等。另一方面,针对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对外传播规律、对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策略等重要方面研究较少,我国学术界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资助的科研基金、国内外学术理论平台、我国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智库平台等,通过关注国内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刊发国际性刊物,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薄弱点,进而冲破跨文化沟通壁垒,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与精髓向国际展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理论吸引力是内在的,具有自发性。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说到底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给当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国际社会解决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为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车”,这也吸引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注中国道路,关注并重新审视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在增强经济、科学技术等硬实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外交战略等方面的夯实,不断增加我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内在资本。通过国际间政治、文化的往来,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亲、诚、惠、容的大国外交理念,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合理性,冲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性偏见。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可以借鉴美国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渠道、方式,学习其构建科学完整的传播体系、打造本国品牌特色活动、抢占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播者首先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来向世界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唯一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探索的思想结果,是中华民族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是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取得了一系列极不平凡的成就,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这一价值理念已使得世界受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得到世界的认可和理解。其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主要传播主体要积极构建跨地区、跨领域的高校传播管理体系,着眼于由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强大新闻媒体建设的多语种新闻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主动在对外窗口网站上设置议题,引导国外媒体和普通民众正确看待中国发展的成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涵义。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中,既要以文字来准确传播其意义,还要运用图像、音乐、表情、手势、姿势等各种符号全方位地展示价值观的丰富内涵[8],以增强传播理论的亲和力,使国际受众获得更强烈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对此我们应当坚定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立场,树立价值观自信。通过向国际受众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真实追求,展现中国有很多可汲取的精髓。而拥有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这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为了缓和我国在世界文化领域“被动挨骂”的处境,在坚定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的同时,我们应发挥兼容并包的精神,理性对待西方普世价值论的话语陷阱,扬弃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并敢于同其进行较量。要突破价值观领域的思想局限,大胆借鉴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易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传播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有别于其在国内的培育和践行,因而我们不能将在国内的传播方式直接套用在对外传播上,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跨文化传播规律,不断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多元传播主体的统筹协调来推动其对外传播,使政府和民间力量、华人华侨、境外交流人士等众多力量融汇到一处,奏响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大合唱”。其次,尊重受众地位,加强国际分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针对不同国家受众的,因而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差异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过程中根据不同国别、身份、职业、政治阅历等因素来区分不同的传播受众,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等,同时要分析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概而言之,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语制宜的原则。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要想使国际受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就要加强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多用国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多样化途径。一是可借助中国梦的宣传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凝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发展的美好夙愿,是传播价值观最为形象的表达。二是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我国物质产品、优秀文化作品中去,这样更有创意、更接地气、更富吸引力,国际受众在享用这些成果的同时,能比较容易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或事例来讲解,如利用新闻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地去宣传,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在青年这一新媒体应用最大主体人群中的宣传力度。最后,实现国际传播的话语转换。我们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话语权”,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权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发言”。[9]传播者要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多语种新媒体平台,根据受众的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文化语境,借助世界性的话语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架起我们与国际受众之间互信的“桥梁”。如此则更利于国际上不同的受众真正去了解并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对中国就会多一分理解和支持、少一分误解和偏见。
当下,文化全球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时既要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也要敢于同西方国家的质疑声作斗争。同时,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培育与对外传播的关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内化、完善的持久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观念,加强和调动其在国内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并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助力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更好更快、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