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承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新中国成立至今恰逢七十周年,我国已经站在了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这是我国发展的一次阶段性胜利,这次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胜利。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增强,国家影响力与日俱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硝烟四起,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回顾建国七十年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基本经验,进行现实审视,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建国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必要首先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梳理。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各个方面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整合,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还存在着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和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成为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影响。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双百”方针,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承认社会主义的多层、多样结局,还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新”的方针来指导继承传统文化和引进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远意义。总结起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思想有三个要点。一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决对错误思潮进行有力的批判,使得各种错误思潮无法在中国形成大的气候。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在方法上,既提倡“双百”方针,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辩证的方法、用民主的方法进行思想引领。这些思想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启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强大的旧的意识形态阻力,革命范式的意识形态建设亟需转型到改革范式的意识形态建设。邓小平理论极大推动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型,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命题。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和纠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党顺利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打下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也为党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所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基本路线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成果,实现了党的文化引领、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这些创新蕴含着一系列的方法论逻辑,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其一,清理“社会主义”误区,拓展“社会主义”内涵。突破革命语境意识形态概念特定表征和内涵,为重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概念作理论铺垫。其二,深刻反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革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空间。其三,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从务虚转向务实,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再停留于教条的斗争,将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到更高层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反复强调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开拓了广阔空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层的多元和利益的分化成为国家面临的新挑战。新型社会阶层的产生使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而我国之前的意识形态没有给予新型社会阶层以必要的政治确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层面回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新挑战,解决了给予新型社会阶层政治确认的问题,扩展了党的执政基础。另外,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起到了明辨是非、科学引领的作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机会进一步增多,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先进文化理论,对西方错误思潮起到了有效的抵制、批判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社会利益格局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日趋增大,不同社会阶层对改革的认知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重建改革共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意识形态层面给予明确回答成为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改革的思想前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不同阶层的改革共识,为推进改革提供了与之匹配的观念上层建筑,构筑了继续推进改革的重要价值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领了社会风尚,对消除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阐发,进一步夯实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为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新任务,强势回应挑战,系统地回答了当时人们面临的思想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重大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战略高度,顺应意识形态领域新阶段的历史性变化,深刻总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的思想体系,对新形势下解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一次深化。概括起来,在这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当中,存在四点对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思想要点。其一,廓清时代语境,将意识形态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要求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警惕意识形态消解的潜在危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其二,批判错误思潮,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重视网络舆论斗争、增强宣传阵地意识、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明确宣传责任意识等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其三,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价值支撑,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了价值根源。其四,实践夯实理论,用“中国奇迹”证明“中国理论”。十八大以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下,国家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证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了更为稳固的现实基础。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建国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历程,认真总结这一时期党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对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情况下,需要有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和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促进社会稳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毛泽东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中,又再一次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足见其至关重要性。江泽民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指导思想多元化。胡锦涛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最大程度地排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把多元社会思潮统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统一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当今,正值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扩大对外开放关键期,面对深刻的社会转型,巩固强化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是号召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一贯宗旨,从现实来看,要有效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理论根基和价值目标,表达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更准确地反映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的要求。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关键在于党能否不断增强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提出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邓小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复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3]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落脚点。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4]习近平一再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5]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切实关注、主动回应和认真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同人民保持深入密切的血肉联系,才会富有生机与活力,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迸发出强大的思想伟力。党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经受的严峻挑战之一,正是西方势力频频借口我国社会问题,利用我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抹黑马克思主义,抹黑中国道路,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雄辩地证明了自身的合法性和优越性,有力地回击了敌对势力的蓄意进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其理论是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要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引领着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虎狼环伺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在当代中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新成果。任何社会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协调社会行为,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我国社会价值观日渐多元,价值观冲突对立日趋严峻,在全球化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其中不乏蓄意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与观点。面对国内外现实形势,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竞争力,以此为基础构建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不但实现了理论形态、实践形态的创新,而且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70周年,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已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随着“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梳理建国70周年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进程,总结基本经验,落脚点必然是现实问题,只有深入吸收历史经验,正确认识新的时代问题,才能牢牢捍卫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实现了新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勇气和智慧。其一,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内核,在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中都具有指导作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凝练提出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是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执政能力的重要实践。其二,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把国家治理统一于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建构与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塑造中,充分体现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有了新的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提供现实基础,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达成了内在的高度契合。其三,全球化时代各种意识形态碰撞激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担当。面对霸权主义、零和思维对国际格局的长期负面影响,面对世界前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思想,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欣赏,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深刻体现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蕴含的中国智慧。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所处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身处网络环境、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交错场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既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引发了社会价值标准上的混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挑起网络舆论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对个人价值极度张扬,企图瓦解集体主义,灌输道德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并别有用心地利用正常的社会问题散布谣言,混淆视听,给广大人民群众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上造成严重困惑。其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重大机遇,然而“全球化”意识形态却借机登场,试图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论是意识形态“终结论”,还是意识形态“趋同论”,抑或“非意识形态化”,其真正目的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大肆扩张、统一世界制造依据,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寻找出口。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唤醒了社会各阶层民众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觉意识,赋予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但人们的利益取向更加多元化,利益诉求更加碎片化,导致各级党组织处理社会问题的难度加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各方的强烈不满,甚至造成更复杂恶化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削减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新中国成立至今,处于多元化环境中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概括地讲,分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其一,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渗透有了新变化。随着与西方交流合作的扩大,资本主义思潮大量涌入,敌对势力以各种新兴的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演变战略,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另外,资本主义的自身调整造成了资本主义的“领先”示范效应,社会化的生产推动资本主义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推动资本主义调整劳资关系,推动资本主义改变单一的私有制模式。然而,当代资本主义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导致的表面上的“领先”,恰恰从自我扬弃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性层面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遗憾的是,少数国民没有看清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误导,成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二,目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不能完全满足民众各方面的需求,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激活思想的亮点,但也成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具有重要影响的挑战之一。不可否认,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前所未有大变局的21世纪,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出现重大分化,意识形态对不同阶层利益需求的满足存在滞后现象,成为当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难点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因素起根本作用的同时,大众文化冲击、消解着主流的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党内腐败现象削弱了党的公信力,种种因素同时作用,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挑战。
身处新环境,面临新挑战,需要在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探索,其中,重点和关键在两个方面。其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仍然存在“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响”的现象,这就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相互促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和时代化。其中,理论研究要重点解决社会思想共识的形成与党执政话语对接的问题。超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思想意识,尽可能形成价值交集,将价值交集反映在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中,促进并维持社会认同,统揽社会,这是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然而,这绝非易事,弥合大众化表达与官方表达的差距,塑造党的执政话语理论形象,赋予其生动的活力,是一项长期的考验。另外,在实践推进方面,新闻舆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直接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是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中之重。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与舆论传播的有效性并不等同,尤其在网络化时代,如何按照传播规律的要求,开展意识形态舆论传播,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其二,意识形态不仅是思想和价值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利益诉求的表达,而民生决定民意,民意决定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以要在微观层面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关系。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层面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对于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给予价值支持和理论支撑。同时,要重视对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疏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允许各个利益群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党实现利益整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福祉上。……不能期望所有的意识形态问题都能单纯靠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决。”[7]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上离不开对现实利益关系的阐释、疏导与整合,在实践上离不开对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需求的重视、满足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