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2019-01-27 00:30蓝蔚青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民主中华民族

□ 蓝蔚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和阐释。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要结合五四运动以来100年的历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1]100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四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必须继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时,陕甘宁边区的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务院就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因此,人们往往把“五四”看成专属青年的节日,纪念“五四”也主要是青年组织的活动。但我们党的领袖则是从整个中国革命的全局高度和历史进程来看待五四运动的。毛泽东在“五四”被定为青年节后发表的第一篇纪念文章中,就开宗明义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P558)他在肯定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首先觉悟的成分的同时,又强调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工农大众这个主力军相结合,才能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并且将此确定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紧接着,在写于1939年12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这两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奠基之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2](P647、PP671-673)

从国际上看,五四运动深受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成立,以及当时的欧洲革命风暴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国内看,五四运动有广大的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是中国摆脱封建专制制度后第一场全国性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运动。从历史进程看,五四运动承前启后,突破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别是工人阶级中的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共一大代表大多是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所以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2](P700)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不断衰落挨打到奋起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突出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3]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地位,五四精神在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中的重要地位。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时,我们要充分认识“五四”不仅是青年节,而且是中华民族全民奋起追求伟大复兴的重要纪念日;不仅要用五四精神提升青年一代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充分认识五四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必须继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此,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研究,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引导人们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1]

二、大力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五四运动先锋队的北京大中专学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大多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小康殷实之家,总体上属于小资产阶级,而且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线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尚未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直接精神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千难万险而始终绵延不绝并走向伟大复兴,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文化传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哺育出无数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而且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工农大众的参与,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产生质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了解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从而把爱国从救亡图存提高到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自立自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把进步从亦步亦趋地模仿资本主义列强,提高到超越“老师”,创建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把民主从传播和实践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提高到探索建立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制度;把科学从宣传启蒙思想树立理性精神,提高到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荡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污泥浊水,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P161)新中国从一片废墟、担心被“开除球籍”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的“跟跑”,经过70年的全面建设和4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已在科学技术、工程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某些领域领跑,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开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需要继续支持和鼓励其充分释放。同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我们要更加重视支持和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使之成为自觉推动社会进步的更高层次、更加强大、更加持久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看“天下”应有新视野,明“己任”应有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就需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P47)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内在统一的。从现实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合作,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能力影响世界。从理想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密不可分。从思想渊源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整体观和人类解放目标以及社会主义是世界性历史进程的思想一脉相承。从历史地位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我们要以这一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认清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正确认识新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正确认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理性对待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划清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识破和抵制各种标榜“爱国”实际上却损害我国国际形象和国内社会稳定、制造和扩大社会裂痕的“低级红”“高级黑”。

以天下为己任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无孔不入、花样翻新的煽动挑拨,面对那些情绪化的网上舆论,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底线意识和风险意识,自觉杜绝在互联网舆论场上不顾社会影响的吐槽,同时也要反对把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看成不稳定因素而加以压抑的目光短浅的做法。要善于用实践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促成共识,使爱国主义成为构筑同心圆、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发扬五四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指导推动社会进步

五四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在辛亥革命终结封建皇朝,打开了社会进步闸门的基础上,勇于行使共和政体下的言论结社集会游行示威权利,迅速发展成全国性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特别是开始有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它又突破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从辛亥革命后议会制、多党制的失败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封建主义闹剧及其带来的国家分裂动乱中吸取教训寻找出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战后西方大国无视中国主权的事实教育下摆脱对西方文明的迷信,在十月革命显示的工农革命工农专政的巨大力量中看到了根本改造中国社会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文化层面彻底否定和批判封建主义,同时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广泛了解并探索实践各派社会主义思潮,通过反复比较和思想交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主张,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走上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革命的道路,使中国人民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有了正确的方向。

弘扬五四精神要突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指导争取社会进步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造。五四运动一方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把对社会的革命性改造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通过彻底批判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来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特权制度的思想基础,巩固民主共和政体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在向率先进入现代社会的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过程中,从全盘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到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找到了指引新世纪发展方向的更加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以五四运动为高潮的新文化运动积极从国外引进各种新思想,特别是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反对专制独裁和迷信盲从,动摇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指出:“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4](P700)它启动了以革命手段彻底改造旧中国的日益广泛的思想动员。但五四运动在同封建守旧势力的斗争中也存在着思想方法绝对化的偏向,表现为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绝对对立起来,在某些问题上否定中国的一切,肯定西方国家的一切,忽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殊性,不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区别,主张全盘西化。受这种思想方法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以后,也几度出现过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机械地照搬苏联经验的错误倾向。直到今天,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不加分析地复制传统文化,仍然是两种需要防止和反对的错误倾向。

五四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革命性改造必须有机结合,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能孤军突进单打一,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都应该是辩证的扬弃。对于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都必须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此,必须把握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普遍规律的认识,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主观地给这些体现共性的事物张贴姓“社”姓“资”、东方西方的标签。第二,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在原则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不含糊不动摇。第三,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差异,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态度,既反对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又反对固步自封、盲目排外,避免把文化差异纳入“中西之辨”“中西对立”的思维框架,把凡是不同于中华文化的文化现象统统归结为需要防范的“西方文化”。总之,要针对问题的上述三种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方针。例如对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要区分是源自于“发达”还是“西方”还是“资本主义”,然后决定取舍,决不能“一锅煮”。况且,在中国开始愈来愈多地影响世界的今天,只有科学揭示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搞清并证明哪些中国经验在多大范围内具有普适性,从而使其在国际上更具吸引力,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仅是我们对待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原则,也是我们对待苏联经验的原则。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先进分子包括孙中山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一百年来,我们既有许多找准方向、少走弯路的喜悦,也有许多受制于人、多走弯路的苦恼。在苏共二十大自揭盖子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苏联的错误为前车之鉴,我们党对苏联的做法愈来愈多地持批判态度,但又一度简单化、绝对化地把“苏”等同于“修”,处处与苏联“对着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苏联解体之后,避免重蹈苏联覆辙成为全党的共识,但对苏联的教训到底是什么却是见仁见智,有些见解和主张还夹杂着狭隘的部门利益和诉求。为了科学地汲取苏联的教训,需要剔除先入为主的成见和情绪化的宣泄,充分掌握各方面的真实材料,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了解苏共蜕变和失败的全过程,理清复杂的因果关系链,找准苏共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失足的主客观原因,使我们党和国家,从根本上说当然是使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科学总结苏联教训中真正受益。

四、弘扬五四运动的民主精神,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辛亥革命以后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失败,特别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两次短暂的复辟,教育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开展争取民主的斗争,用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争得了民主权利,把苏联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但是,在党内和人民内部怎样实现民主,我们还是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曲折的道路。尽管我们党一开始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但是遵义会议之前的几次路线错误都和党内民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遵义会议发扬党内民主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挽救了党和红军,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延安整风总结党内斗争的经验教训,健全了民主集中制,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扎根人民、广泛联系群众、有着统一意志、令行禁止的革命党,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执政以后,我们党又面临着如何民主执政特别是民主决策的新的挑战和考验,再次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付出巨大代价以后深感切肤之痛,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有了提高,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深刻的反思,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久就因为无法用民主的方法和程序解决党内分歧而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期间一度在“大民主”的口号下无政府主义大泛滥,导致全国大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依靠发扬党内民主,拨乱反正,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化解了大量被“左”的错误激化的社会矛盾,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崭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从中央到基层的积极探索,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逐步制度化,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宪法与党章的规定清理修改后明文公布,使之成为可以监督和保障执行的正式制度,而且逐步细化和科学化,增强了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证明,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初心,不仅要为了人民,而且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创新探索,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5](PP77-78)毋庸讳言,在推进民主的探索中也出现过一些偏颇,例如决策和选人用人搞机械的票决制和协商一致曾带来许多弊端,如拉票贿选、好人主义、本位主义、讨价还价、议而不决、相互扯皮、各行其是、执行不力,一些人甚至拉山头搞小圈子,千方百计构筑关系网。民粹主义思潮的滋长蔓延和网上舆论场的情绪化,也可能导致多数人作出非理性选择。但不能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讲早了、搞糟了。一些领导干部民主精神淡漠,认为“一言堂”效率高,把提出不同意见看成是挑战领导权威,造成一些干部只对顶头上司负责,缺乏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做工作只为取悦上级,察言观色报喜不报忧,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痕迹主义和运动式治理,不问实际效果。有些管理者遇事只求自身免责和减少麻烦,简单化地根据用词来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热衷于运用各种奖惩手段诱使或迫使研究者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党和政府把智库作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有些智库却在利益机制的激励下,把获取领导肯定性批示作为目的,热衷于揣摩领导意图,曲意逢迎,反映问题拐弯抹角、避重就轻、故意掩饰,生怕领导看了不高兴。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性阶段,国内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党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和风险,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五四运动的民主精神,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克服各种阻碍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心态和做法。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上发声可以瞬间传遍全球的舆论环境,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对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管理,堵疏结合,保障舆论场有序运行,遏制确实有害社会的信息的散布;另一方面及时抓住社会热点有效地进行正确引导。还需要提供各种方便交流、多方互动、以理服人、求同存异的内部讨论空间和建议报送渠道,“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3]让一切爱国有识之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多地吸纳和集聚正能量。

五、弘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用科学理论以科学态度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清末废科举建学校和留学潮的兴起,使中国出现了一个获得近代科学知识并较多了解世界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反对迷信和愚昧,冲破了封建文化的思想禁锢,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并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普及工作逐步传播到工农群众中。但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理想、革命目标,到学会运用这个世界观成功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出现过分歧和争论。经过实践的检验,相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百年历史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社会、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科学理论。弘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首先就要对在我们的共同实践中形成、得到证实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充分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解决当前和今后国内国际复杂问题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用它来指导我们学习和运用其他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科学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披荆斩棘开辟新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包括不断“试错”,使党的理论和政策逐渐趋近于准确反映客观规律。对于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局部性的认识,不能搞“句句是真理”“两个凡是”,因为它们有些只适用于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环境,或针对特定问题,还有一些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少政策和决策是权衡错综复杂的利弊关系作出的总体上利大于弊的选择,明知有负面影响也不得已而为之,有时还有“不过正不能矫枉”的无奈。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列宁在评价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时引用过一句至理名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尽管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难免犯实践和认识上的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理论自信和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理论自觉,都是对这个科学体系的自信和自觉。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依靠更加先进的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传播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正在爆炸性增长、综合性发展、无障碍传播和快节奏更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进一步凸显,始料未及的新事物层出不穷。这样的社会环境促使愈来愈多的人崇尚科学,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但在公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愈来愈普及的同时,各种鱼目混珠的伪科学也通过互联网日益泛滥,甚至使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导致不少人情绪化地看待问题和处理认知分歧,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矛盾突出,以致一个领域的专家权威可能同时又是一些相关领域的外行,对一个综合性问题的专家咨询论证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使决策者首鼠两端。这些都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随着我们支配资源能力的迅速增强,认知上的偏差和失误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剧增,尊重科学、善辨真伪、遵循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且把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相关领域专家和利益群体代表理性沟通、相互说服、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机制,坚持实践检验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避免权力的任性,避免一孔之见的自负,避免无知无畏的喧嚣,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依靠科学的力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民主中华民族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