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关注度不够,利用“雨课堂”和“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结合工程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通过课程环节的有效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突出,加强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雨课堂;成孔质量;信息化;教学设计
随着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桩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桩基础属于隐蔽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比较特殊,施工因素对于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故施工中加强成孔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有效保证桩身质量和桩基承载力。下面详细介绍路桥专业课程一次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以“雨课堂”为主,云平台为辅,结合教学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强化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暴露问题,老师引导解决问题;专家访谈法,从施工角度诠释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课中设计六个环节,由理论到实践,由线上到线下,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再进行纠错,最后引入具體工程案例判定,学生实现了学会到会用的转变。
二、 教学分析
所选知识点为《工程岩土与地基基础》专业平台课程,项目二单元第六讲,占3个学时。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桩基础的施工知识,但是不能用理论知识很好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课程标准,结合单元内容,瞄准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员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观看和企业负责任人谈话,熟悉施工中如何进行成孔质量控制要点;依托于工程案例,设置任务单和实践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难点。熟悉钻孔灌注桩成孔检查项目的方法和流程,成孔质量检查合格的判定。
三、 教学过程
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三个部分,时间安排如下。
课前探索:学生预习“雨课堂”推送知识点、实践任务单、习题自测,拟定实践操作计划。学生课前学习,了解教学框架,老师根据学生自测,合理调整教学设计。
课中实施分为如下六个环节:
教学引入:引入清孔不彻底的危害事故,强调成孔检查的重要性,引出教学主题。
案例分析:设置教学情境,假定学生是施工员,“雨课堂”随机点名,引导学生思考成孔检测目的、项目、人员等;结合具体项目讲解检测方法和流程。
知识点拨:通过观看3D技术交底动画和企业访谈视频,学生进一步了解从施工中如何进行成孔质量控制。
任务实施: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桩孔开挖、检测。通过施工模拟、角色扮演、成果评定、任务反思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任务单,具体检测指标,以组为单位,在实训场进行基桩开挖检测,各组扮演施工员、检测员,各尽其职。任务二,教师提供工地泥浆,学生完成泥浆三大指标检测,为后期成孔的判定提供依据。
小组汇报:通过实践,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桩孔开挖施工检测结果、泥浆指标检测要点和结果,老师对他们操作错误的地方进行点评。
限时答题:利用“雨课堂”发布成孔检测判定的任务单,设计限时答题环节,也是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后检验。学生填写泥浆检测数据,结合其他各项指标规范答题,拍照投稿,“雨课堂”红包奖励。
课后拓展:通过大学城微视频观看,温故知新,设置游戏互动,查漏补缺,拓展知识。
四、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问卷星”问卷调查,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等有了较大的提升。结合“雨课堂”投稿数据来看,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的判定。
教学评价。收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数据,制定切实可行评价项目(如扫码签到,习题自测,课堂互动等等),每个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全面和多元化,最后数据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特色。角色扮演:模拟施工场景,学生扮演施工员、检测员现场实践,切身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企业访谈: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弥补不足。设计闯关游戏,在游戏中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学生兴趣浓厚。教学环节新颖:利用“雨课堂”限时答题巧妙地结合工程任务单,互动效果好。课堂互动不下线:利用“雨课堂”和云平台能线上线下、全过程全天候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俊娟,穆卓辉,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5,29(10):73-74.
[2]汪应,陈光海.高职院校智慧“云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27):80-83.
[3]邓亮.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N].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3(02):105-108.
作者简介:
杨侣珍,湖南省长沙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