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淼
摘 要:改革开放的今天,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美感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也渐渐被大家所关注。在此情况下,小学美术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探索新的教育思维及教育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发展观。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创意教学,可以改善传统应试教学留下的弊病,培养学生独特、自主的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实践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及名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这种不良现象在小学美术教学上也有所体现。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实施硬性教学,学生所画的每个点、每条线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连线条的长短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样的学习,学生缺乏自主性及创新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的发展。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创意教学已经成为小学美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实践思路加以分析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小学的创意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创新学习的潜能,但是怎样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创意教学在于怎样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与美术发展思维相结合,通过比赛、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教学的指导主体,让学生围绕兴趣爱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教师也要积极融入学生之中,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的新方法、新思想要加以指导和推广。这样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教育成果显著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生活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多方面分析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创造,大胆发挥,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审美思路和大胆的思维空间,鼓励和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新方法、新思维。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不仅要评价总结,还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形成互补的良性的学习交流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在学习时易感到疲劳和厌倦,缺少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在教材上看图片、文字的单调模式,多媒体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直观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相对应的图片、音乐、文字等多媒体素材,变古板为生动,学生可以从声、图、颜色、光彩等多方面了解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
四、宽容的教师评价
总体来说,美术不同于数理化,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审美角度不同,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共同的一件事物,由于作者绘画的角度或思维不同,所展现出来的作品形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就比如对于山水画的鉴赏来说,有的作品“以景取胜”,就是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的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感情思想等融入实景中,主要通过境象诱发观看者的联想;而有的作品“以意胜”,比较注重写意,这类作品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觀思想,其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的具有“意造”的成分。所以,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在评价时,要本着公正宽容的原则,从学生绘画的角度出发,包容学生美术作品的个性化、创造化,挖掘潜力,将学生的创造才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
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的艺术气息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需要为学生全面营建一个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多和学生互动交流,拉进师生关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素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点滴[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4).
[2]史艳丽.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7).
[3]张静.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