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心灵的杂草

2019-01-26 10:27马一川
速读·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因启迪王阳明

马一川

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晚年的柏拉图正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想办法除掉一片杂草,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明年的今天,我们再在这里相聚。”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弟子们摸不着头脑:用火烧?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用刀割?费力而不现实。苦思冥想之中,一年过去了。弟子们带着疑惑的心情回到荒地,却发现那里已经长满了庄稼,金黄的谷粒让他们陷入沉思。

原来,去除杂草的是庄稼而非刀火。

真正改变事物的是内因而非外因。张载曾言:“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如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呐故也。”教育之中,学生即为水,不加指导的苛责打骂即为投石,最终无益于学生的成长。

追溯过去,先辈们早已在教育一事上有拥有独到的智慧。寇准曾位至宰相,荣华富贵之中想大办生日酒宴,仆人刘妈见状,将其母临终前所提之诗奉上,白纸黑字间,一句“勤俭家风慈母训,它年富贵莫忘贫”让寇准幡然醒悟,此后半生为官清廉。可见,寇母遗诗,为误入歧途的儿子除去了内心的杂草,使其受益终生。

但反观当今社会,为了让孩子能在严酷的竞争中抢先一步,不少家长老师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企图通过单纯的打骂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盲求速度的风气之下,“鹰爸”,“虎妈”频出:武汉一父亲声称将孩子“打”上北大,香港一母亲高呼“不打不成器”,更有甚者,将孩子被打的伤痕公然发表在外。殊不知,教育绝非强行的改变,而是心灵的滋养,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发掘内因比外因更重要。

人们常说,疗伤需疗骨,立身需立心。对人性格,观念的教育需入木三分,直抵心灵。王阳明曾于室中捉得一贼,欲以良知之训使贼伏罪,然贼大笑高呼:“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王阳明并不恼火,只让贼一件件脱去外衣,待到最后只剩一裤時,贼面红有所难,王阳明趁此高呼:“这便是你的良知!”。可见,外因入手只得事倍功半,隔靴搔痒,内因发觉方能事半功倍,有所广益。

放眼世界,启迪式教育的独到之处早已为众多国家所熟知。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曾受玛利亚特的航海故事触动,兴奋地问父亲“我能不能扮一个男孩子”,“悄悄偷走一艘军舰”,略显稚嫩的问题下,马克思没有批评女儿,而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鼓励女儿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这是鼓励的引导,而非不假思索的否定;这是心灵的启迪,而非有意的放纵。

除掉杂草,即为想方设法除掉恶习;种植庄稼,即为发掘本心引人向善。毒打式的教育,如鲍鱼之肆,久而久之便会扭曲被教育者的心灵,启迪式的引导,如芝兰之室,不知不觉便会培养健全的人格。郭秉文曾言:“教育贵于熏习,风气赖于浸染。”每个孩子都像一棵树,家长老师的工作应为裁叶,而非折枝。

当然,这绝非否定训斥与批评在教育中的意义,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适当的批评与责打,无疑是对启迪教育的有益补充,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其特殊性,对教育方式的采用也不可一言蔽之。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望子成龙的家长老师们,或许应该反思一下“刀割火烤”的教育方式了,对待每个独特的孩子,或许少一句“你不应该”,多一句“你能做到”,孩子的内心便多一份准则,多一分光明。

启迪的庄稼,理应长在孩子们的心田。刀割与火烤,只应是教育之路的过客。家长在孩子的心田种上庄稼,孩子的人生方能谷穗飘香!

猜你喜欢
外因启迪王阳明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
自然的启迪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