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鹏 张志远
(山西省绛县高级中学校,山西 绛县 043600)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贵族家庭背景为其成长提供可观的物质条件以及优渥的教育环境,成为哲学先贤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柏拉图心怀拳拳之心,心念祖国,平时迷恋于哲学研究,另外对于天文地理以及数学等专业亦是兴趣颇深,堪称文化知识多面手。公元前339年是柏拉图人生重要拐点,其师苏格拉底蒙冤身死,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开始游历求学之旅,并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开设阿加德米学园,一方面沉淀心灵,将所见所想记录于册,另一方面开始传道受业之路。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界具有极高地位,其代表作品《理想国》中的创新教育理念更是一向受人推崇。著名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尔》就称其理念属于当世首创,其质量更是举世最佳。政治家萨拜因则在作品《政治学说史》中指出《理想国》是教育类论述中的超凡之作。
柏拉图关心时事,心怀家国,更视人类发展为己任。他肯定了教育在推动社会继承,保持国家稳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关联,教育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国家发展根基在于人才储备,因此教育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国家兴亡。
柏拉图同样肯定哲学之重,提出国家和谐之源,人民美满之本,在于统治者是否具备哲学素养,是否拥有管控国家的手腕,护卫国家的实力,以及是否心怀天下,以国入心。哲学思维之下,可以达到政治清明,正义鼎盛的理想愿景,这亦是教育素养提升的目标所在。柏拉图坚持只有重视国家利益,心怀爱国理念,具有弘毅勇气,秉持正义气质,拥有友善心胸等等诸多品格,才能够完成对于国家的有序治理,促使国家实现有条不紊的发展。然而这些优点并非与生俱来,更不会天降于人,必须经由后天针对性学习与锻炼才能够有效提升。
柏拉图反复确认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领导者必须夯实教育至上的理念,从国家角度出发,以法律规定的方式强化教育的规范性。同时国家进行专项拨款,营建教学场所,帮助社会公民能够从小至大,一直拥有受教育的良好条件,这就是教育理想之国的呈现。
柏拉图认为,理想教育正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亦是教育层次的最高境界。如果从心灵层面展开剖析,心灵三大构成囊括了理性、激情以及欲望。所谓理性是人类拥有学习思悟的能力,正是它区分了人和野兽。究其根本,理想教育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心灵精神夯实知识基础,记忆知识要点。由此柏拉图认为,掌握知识是提升智力的关键,以知识为目标,建立良好的理性思辨意识,能够有效提升心理能力。当然天文,数学等等其他学科,它们都是人类成长尤其是心理成本必备之选。
同时,柏拉图还指出,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大众养成哲学思维,提高思辨水平,辩证法能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认知理念,寻求和谐。通过掌握辩证法,人们能够思考真理,辨别真理,掌握真理。由此可知,为了把握真理和实现最高的善,必须以辩证法为根基,夯实理性教育体系。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对症下药,人类应当形成以智慧促理想,以勇气捍意志,以克制护情感的优秀品质。“当灵魂的三部分相互协调时,它就是正义的人”。他指出:每个人对于灵魂三部分的学习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异,例如统治者以及哲学家应当重视智慧与思辨,士兵则应该培养悍勇果敢的精神气质,敢于为国厮杀,公民首先应当关注情感,恪守道德,维护国家平稳,注重道德教育。
柏拉图对于道德教育的极其重视,表现在他从三个角度阐释了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其一,儿童性格与成人有所差异,因此应当从其心理特点和角度出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渠道;其二,环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以身作则,为耳濡目染奠定良好基础;其三,教育应该具备延续性与统一性,避免出现教育理念冲突。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亦可以分为音乐内容以及体育内容两种,音乐塑其心,体育炼其身,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格和区分美德;体育是强化身体机能,培养坚持不懈,努力工作和勇气的精神力量。”以音乐为主的心灵培育与体育为主的身体培育两相结合,取长补短,能够促使幼儿拥有趋于完善的坚实基础。
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传授人的技能,同时促使人类拥有更具优质性的品行节操,一心向善,奔赴理想。因此,有必要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影响,就像春雨一样,让人自然地达到品德的完美。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内容对于培养理想国中的统治者和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孩子们一开始就应该听到最美丽、最高尚的故事。因此,柏拉图对于教材极其重视,认为教材优劣直接决定着教育成效。同时他提出家长应该通过交流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避免以过于死板的方式进行教育。并且强调教育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向,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倘若幼儿排斥学习,被动学习,那么只能说明这种方法并不具备良好效果。因为“一个自由的人不应该被强迫去学习任何东西”,被迫进行身体劳累活动对身体没有害处,但是被迫进行的学习活动却对心灵有害”。
教育是立国之基,柏拉图贯穿于《理想国》之中的核心理念,便在于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为我国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人才储备基础。如今,科研角逐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甚至话语权争夺的关键,高校科研单位已然成为国家发展关键所在。想要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必须坚持促进科研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提升人才观念。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亦是需要夯实智库理念,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输送能够独撑一面,具有高尚品质,拥有报国情怀的优质人才。
纵观时代发展,知识经济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标签,是否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突出的知识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国家是否具备完善的创新素养,是否能够培养出能够应对困难,解决困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只有提升教育质量,建立秉持持续性理念,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先进的教育体系,才能够为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培养提供坚实根基。
虽然我国在21世纪初期尝试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理念,成就颇丰,但以知识传授、成绩和招生率为重点的应试教育状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理念不仅存在于中高考学生群体之中,且呈现的高校化趋势,我国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素质教育是发展之本,亦是未来教育之基,拓宽素质教育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形成全面重视素质教育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引领下,从宏观层面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科学人文双管齐下的优质教育思想,培养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优秀人才,努力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贯穿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确保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拐棍化薄弱趋向,而是全面拓展,打造高素质,综合性,全面性杰出人才。
心灵塑造与美德培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得到充分体现。柏拉图明确表示,道德教育的普及以及深入教学,正是优质政治理念践行的重要根基,亦是人才发展本源所在。“德育简称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以社会视角进行切入,我们能够认识到柏拉图思维范畴中的道德教育实则是维护阶级地位的一种手段,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等观念;从个人视角来看,道德教育实则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成途径,引领着个人思想认知以及行为选择进程。
二十一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各项环节,扫清道德教育障碍,为建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供有效臂助。其一,当前属于法治社会,道德教学应该依托法律体系进行,避免教育过分空洞言之无物,而是应当由小处出发,从生活出发。其二,爱国精神是道德的至高表现,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为国为民的鸿鹄之志,并以此为根基,帮助学生审视行为细节,优化思维层次,提升道德修养。其三,学校应该规避过分注重应试教学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德育功能,认识到学校首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基础。同时以学校为引导,形成家校联合,促进道德培养的成熟体系。政府部门亦是应当为道德培养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净化社会风气,保障学生道德认知健康成长。其四,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生活变化方向结合,增加网络道德,伦理道德,科技道德等更具时代性的部分,确保道德教育教有所指。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内容的创新。重视理想,挖掘信念,认识到学生处于思维塑型期,帮助其营造正确三观。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掘学生民族自豪感,家国荣誉感,并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注重行为细节,共同塑造道德社会理想愿景。同时化整为零,提升道德教育的细化表现,根据不同人群特点,侧重于职业道德,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效果最大化。与此同时还需要认识到,道德养成离不开优良的学识储备,因此强化知识储备,增强自身阅历,这些有助于道德教育的顺畅延伸。
其次是方法的创新,优质的教育方法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柏拉图一直以来,秉持拒绝被动教育的理念,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自动学习的兴趣,并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念。因此现代教育不该唯“结果论”,而是应该将切入点移至过程,当道德教育效果难堪理想时,反思教学方式是否有待修缮,加强德育途径的趣味性,生动性,有效性,针对性,最大化保障教学效果的有序实现。
总之,政治经济日新月异,我国教育事业同样转变明显,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高校数量凭借人口优势已然稳居世界第一。但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里程碑,强化研究的深入性以及教学的高质性,才是提升我国竞争力,避免虚假繁荣的唯一途径。因此挖掘道德高素质,知识多元化的优秀人才正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向。如今我国教育事业需要回归本源,这就需要我们从数千年前希腊先贤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汲取养分,德育为基,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国民教育至上,国民素质攀升,国家实力强盛的理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