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陋俗文化视域下的中央苏区革命宣传工作

2019-01-26 23:19黄建国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标语革命

黄建国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长沙 410006)

何谓陋俗文化?陋俗文化是体现传统人伦文化观念中糟粕的风俗惯制,为封建社会的传统人伦道德所认同。陋俗文化具体表现为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封建迷信观念、封建婚姻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宗族家庭观念及相应的生活陋习〔1〕。陋俗文化以封建政治、经济为基础,以等级伦理和重男轻女的封建道德为主体,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交织的封建社会中牢牢束缚和控制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民主革命的深入展开。

中央苏区全称中央苏维埃区域(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工农开展武装割据、进行土地革命、实践苏维埃政权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当时,陋俗文化严重浸染着赣南、闽西地区,束缚并控制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党和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要扎根于此并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需要以革命思想文化肃清陋俗文化,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如何在中央苏区进行革命宣传。党从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媒介载体,运用大众化的宣传方式,宣传革命思想文化,揭批陋俗文化,实现了广泛的革命政治动员,使当地人民群众自觉地同陋俗文化作斗争,提高了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建设了一支能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一、出版革命报刊书籍,引导群众与陋俗文化作斗争

(一)构建革命报刊书籍发行体系,扩展反陋俗文化的宣传阵地

革命报刊是革命宣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经济社会不发达、传播媒介较少的年代,报刊是影响范围最广、宣传作用最强的媒体。革命报刊不仅是新闻传播的工具,更是宣传革命思想理论的平台。革命报刊办得好,就能够有效地宣传革命理论,组织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我们党非常重视报刊工作,在成立初期就创办了《向导》《中国青年》《工人周刊》《劳动周刊》《前锋》《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等报刊,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发展。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报刊的政治传播和宣教功能。“党报是领导全党的斗争,组织广大群众在党的政治主张周围的一种最重要的武器”〔2〕646。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将革命报刊工作推到了新的高度,构建了完整的革命报刊发行体系,革命报刊数量增多,发行量显著增长。据统计,党中央、苏区中央局、红军、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发行的报刊有三十四种之多,其中,《红色中华》的发行量达到四、五万份以上,《斗争》仅在苏区每期至少要发行二万七千一百份,《青年实话》发行量达二万八千份,《红星》发行量达一万七千三百份〔3〕。革命书籍同革命报刊一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宣传媒介。革命书籍能够更加系统地介绍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利于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革除陋俗文化,解放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而提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阶级自觉和革命自觉,坚定其革命理想信念。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处于敌人的封锁围剿中,物资极其匮乏,但仍非常重视革命书籍的出版发行。我们党编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论“左”派幼稚病》《两个策略》等马列主义原著,出版了《共产党与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游击队怎样动作》《红军中党的工作》《政治常识讲义》等革命理论著作,出版了《马克思传略》《列宁故事》《斯大林与红军》等领袖人物传记,出版了《革命歌谣集》《苏区新调》《革命山歌小调集》等革命歌谣书籍,还出版了《我们胜利了》《打到漳州去》《来学习吧》等革命故事和文艺戏剧作品,以及《红军优待条例画集》《革命画集》《苏联的青年画集》《敌人在红军面前发抖》等美术画集〔4〕122-123。据统计,中央苏区累计出版革命书籍三百五十余种,印刷量达几万册。中央苏区发行的革命报刊书籍拓宽了革命宣传的渠道,有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文化,帮助人民群众认清了陋俗文化的性质和危害,使之能够自觉地同陋俗文化作斗争,促进了中央苏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突出革命报刊书籍的“双重性”,引导群众参与反陋俗斗争

革命宣传不是走过场,更不是走形式,而是要使群众真正地接受革命文化,自觉投身革命。革命报刊书籍作为革命宣传的重要媒介,不仅要重视出版发行,更要重视内容语言能否为群众所接受。如果群众看不懂、听不懂、理解不了,就达不到革命宣传的效果。中央苏区地处赣南、闽西,陋俗文化充斥其间,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极其低下。因此,我们党在革命报刊书籍编辑出版工作中一直坚持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双重性”原则。理论性原则是指革命报刊书籍要涉及马列主义革命理论,涉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包括中国历史、政治常识等通识性内容。通俗性原则是指革命报刊书籍要适应中央苏区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红军指战员知识文化水平、革命理论水平较低的情况,内容要贴近现实,语言要通俗易懂。

我们党的革命报刊栏目多样、内容丰富,开辟有苏维埃建设、党的生活、卫生、社会、春耕、赤色战士通讯等栏目,通过漫画、歌谣、故事等形式,用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喜欢的语言进行表达,以生动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民群众知晓陋俗文化的危害,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我们党的革命书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革命思想,进行革命理论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使人民群众有能力辨别陋俗文化的危害。我们党通过革命报刊书籍打破了陋俗文化对中央苏区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使陋俗文化无遁形之地,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都积极参与到反陋俗文化的斗争中去,切实有效地进行了革命宣传,为革命营造了良好的革命思想理论氛围,提高了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对革命思想文化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社会改造和人民军队建设。

二、制作革命标语口号,提升反陋俗文化斗争的实效

(一)以形式多样易于宣传的标语口号,创新反陋俗文化斗争的形式

标语口号有简洁、醒目、震撼的特点,是我们党在宣传工作中广泛使用的宣传形式。我们党成立伊始,就开始利用标语口号进行革命宣传,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为革命而战。中央苏区建立时,宗族观念、封建迷信、封建婚姻等陋俗文化毒害并束缚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我们党要解放人民群众,实现当地人民群众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必须通过革命宣传,进行马列主义灌输,宣传党的革命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建立革命思想文化,革除各种封建陋俗,肃清陋俗文化。当时,中央苏区的群众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识,而我们党又担负着繁重而紧迫的土地革命、反“围剿”战斗和根据地建设任务,没有足够的人员和时间专门对群众进行正规的基础文化教育。我们党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融合了文化普及工作、革命思想宣传、革命斗争动员的要点,选择以革命标语口号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反对陋俗文化,进而推动中央苏区革命运动的发展。

我们党在中央苏区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易于宣传的革命标语口号,按照标语口号的载体来分类,有碑刻标语、石壁标语、桥板标语、墙体标语、立柱标语、横幅标语、布告标语、渡船标语、车体标语、竹片标语等十几类〔5〕。革命标语口号遍布中央苏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凡是我们党开展革命宣传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革命标语口号。标语口号成本低、效率高、灵活方便、言简意赅、易于识记,随着中央苏区逐步展开识字扫盲运动,有较低文化水平的人也可以看懂学会革命标语口号,能够理解掌握其中的革命思想文化要义。革命标语口号有效地宣传了革命思想文化,使当地群众能在最短时间内摆脱两千余年封建陋俗文化的禁锢和束缚,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更加自觉地加入到革命斗争之中,实践“工农兵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国民党政府。打倒帝国主义。建立工农兵政府”〔6〕480-481。

(二)以革命性时代性大众性的标语口号,提升反陋俗文化斗争的针对性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非常重视利用革命标语口号进行反陋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宣传。我们党既重视标语口号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又重视标语口号的大众性,将革命理论用符合群众心理、适合群众的语言表达出来,强化了反陋俗文化的针对性。革命标语口号具有革命性、时代性、大众性的特点,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真正起到了反陋俗文化、肃清陋俗文化遗毒的作用,能更好地启迪群众、解放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使我们党的革命思想文化永驻群众心间。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口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宣传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宣传革命思想文化、反对陋俗文化,具体而言可以按照将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个主题对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口号进行分类:

一是开展土地革命的标语口号。中国革命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就会赢得农民”〔7〕。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可以解决,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土地革命的标语口号不仅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标语口号,更是铲除封建思想文化的标语口号,是扫除封建社会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陋俗的标语口号。如:“只有共产党才是革命的”“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封建剥削”“没收土豪土地分配农民”“焚毁旧契借约”“不还租不还税不还粮不还土豪的债”“武装保卫分田胜利万岁万岁。”〔4〕17-28

二是反“围剿”斗争的标语口号。中央苏区始终处于“围剿”与反“围剿”斗争之中,我们党进行反“围剿”,不仅是军事反“围剿”,还是政治反“围剿”,更是思想文化反“围剿”。反“围剿”斗争的标语口号多以反封建反陋俗、保卫苏区革命、保卫苏维埃为内容,有力地扩大了红军队伍、纯洁了红军队伍、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如:“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农士兵!分配土地给士兵的父母兄弟!工农不打士兵!士兵不打工农!士兵杀官长变到红军来!拥护工农苏维埃!工农兵万岁!”〔6〕275“反对军阀战争以兵士作炮灰,以民众供牺牲!”“要求军饷公开,发现饷,清欠饷,增加月饷!”“废除肉刑、笞刑、鞭打足踢,一切阶级压迫的苦役!”〔6〕468

三是根据地建设的标语口号。中央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包括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内容,根据地建设的标语口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与陋俗文化的斗争。如:“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创造新的苏区”“拥护全世界苏维埃政府”“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保护女工童工”“老板不得打骂工人”“建立农村学校,农民不要钱有书读”“打倒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女子要读书识字”“设立公共看病所,贫民看病不要钱。”〔4〕20-30

三、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反陋俗文化斗争的形式

(一)融合民歌形式创作红色歌谣,宣传革命文化反对陋俗文化

红色歌谣是革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大众性的文艺活动,更是革命的宣传工具。赣南、闽西是客家人世居之地,民歌既是客家人生活的娱乐内容,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结合中央苏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客家民歌的形式中融入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创作出一首首宣传苏区革命文化、反对陋俗文化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反映陋俗文化毒害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追求新生活的红色歌谣,如:《妇女苦情歌》《学习文化歌》《穷人叹》《妇女山歌》等。二是描写人民群众反压迫反剥削、反封建陋俗、奋起革命的红色歌谣,如:《十里送红军》《战争动员山歌》《上前线》《剿匪歌》等。三是展现苏区军民建设苏维埃政权、开展反陋俗文化斗争场景的红色歌谣,如:《共产党恩情永不忘》《春耕运动歌》《生产建设山歌》等。这些红色歌谣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来源于党领导人民群众与陋俗文化进行斗争的革命生活,来源于中央苏区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场景,在内容上极为贴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与生产生活,例如,《战争动员山歌》中的歌词:“哎呀咧,大家拿起武器上前方,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红军呀,工农解放笑吟吟。”〔4〕129《春耕运动歌》中的歌词:“春耕运动,帮助战争,同志哥嫂们,都来努力学习,增加呵二成的收获,要消灭五万担的荒田呀,多种五万担的棉花。”〔4〕130中央苏区的红色歌谣,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推翻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革命激情,展现出中央苏区人民反对陋俗、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期望,曲调或醇厚或细腻,情绪表达活泼有力,充分展现了中央苏区朝气蓬勃、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有效地发挥了红色歌谣宣传革命文化、反对陋俗文化的革命宣传作用,深受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欢迎,成为党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方法,巩固发展了中央苏区的革命政权。

(二)借助新文化改造传统内容,发展革命新文艺反对陋俗旧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掌控着艺术创作的审美和思想的标准,力图将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文化渗透到戏剧、舞蹈、美术、诗歌、词曲等艺术形式之中,以达到愚昧人民心智、麻痹人民精神、禁锢人民思想的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为主要内容,极大地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文化根基,但其全盘西化、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必须予以批评。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教训,鼓励中央苏区的新文艺创作者们借助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以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为内容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改造,用新文艺肃清陋俗文化、加强革命宣传。中央苏区的新文艺创作者们坚持为革命、为人民群众服务,创造出大量反封建陋俗文化、宣传革命理论、传播革命新风尚的新戏剧、新诗歌、新舞蹈、新画报,提高了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动员他们更加自觉地参加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新戏剧方面,我们党按照《古田会议决议》提出的宣传工农兵群众斗争、鼓舞革命斗争的方针,专门成立了工农剧社(前身为蓝衫团),由瞿秋白亲自负责。瞿秋白指出,“要用活人口里的话来写台词,不要硬搬书上的死句子,务必要使人一听就懂,愿意听,欢喜听。让群众闭上眼睛听,也能听出来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讲话”〔8〕。中央苏区的戏剧创作者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戏剧创作,创作出了人民群众喜欢听、愿意看、能理解的文明新戏。如《扩大红军》《二羊(杨)》《夫妻问》《年关斗争》《红之葩》等,揭去了陋俗文化的伪装,揭露了陋俗文化危害,使人民群众通过听戏文、看表演就能知晓陋俗文化是何其狠毒,使他们自觉投身革命之中,愿意为解放自身而斗争。

新诗歌方面,在中央苏区,我们党倡导将革命文化与诗歌相结合,融苏区革命斗争的主题于诗歌创作,使新诗歌既不失艺术性,又能体现昂扬的革命斗争精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的诗歌。如毛泽东于1931年春创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9〕33再如,毛泽东于 1933年夏创作的《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9〕34

新舞蹈方面,我们党坚持宣传革命文化、革除陋俗文化的方向,将革命文化与民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扩大红军》《老兵归队》《瞎子算命》等既赏心悦目,又内容深刻的舞蹈节目。这些新舞蹈摆脱了陋俗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中央苏区人民反抗封建剥削和束缚、积极投身革命的革命斗争生活,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思想觉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新画报方面,中华民族有着传承悠久的绘画艺术,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传入,中国的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党鼓励绘画艺术创作者融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创新绘画形式,进行绘画作品创作。中央苏区的绘画艺术创作者将漫画、画报的艺术形式与革命理论、反陋俗文化的宣传相结合,创作出兼具艺术感和革命性的作品,并将其与报刊、书籍、标语口号相配合,有效地强化了革命宣传的效果。

(三)实现民俗节日活动与革命纪念活动的有机结合,增强反陋俗斗争的成效

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依据时节变化而设立的纪念日,各民俗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纪念活动,其内容或是农事祭礼、或是庆祝收获、或是祈福避祸、或是祭奠先人英烈。民俗节日的纪念活动与革命纪念活动在纪念英烈、促进生产等方面有着一致性,这为我们党将二者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央苏区建立初期,当地人民群众还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礼法观念,没有认识到陋俗文化的危害,同时,当地人民群众碍于人情关系和宗族情感的影响,难以积极主动地与陋俗文化作斗争。我们党将民俗节日活动和革命纪念活动相结合,开展革命理论宣传,利用文艺表演、理论宣讲的方式,开展纪念活动,剖析陋俗文化,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知晓其表现、本质和危害,进而能坚决反对并革除陋俗文化,树立革命理想信念,积极参与革命,保卫革命胜利果实,推进了中央苏区革命的发展。

四、以大众化的革命宣传,为反陋俗文化提供理论方法保障

(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驱动,为反陋俗文化斗争提供理论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始终。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经历一番艰苦斗争方能实现。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中央苏区的工作任务中,即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当时,我们党要完成这三方面的工作重任就必须动员苏区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革命斗争,这就需要解除他们的人身束缚和精神禁锢,实现他们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这项动员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反陋俗文化,消除其影响,推动革命发展。如何才能做到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依据“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0〕的思路,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适时调整革命任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革命宣传,在革命队伍中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克服了各种陋俗的影响,推动了中央苏区的反陋俗斗争,推动了中央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形成大众化的革命宣传方法,为反陋俗文化斗争提供工作方法

革命工作必须配以革命宣传,并贯彻革命始终。没有革命宣传,就无法使人民群众知道革命能实现自身解放、改变生活现状,就无法引导革命群众树立阶级自觉和革命意识,更无法使革命队伍坚定革命理想信念,革命也就不能取得胜利。中央苏区建立之初,由于“党的宣传工作异常不够,每个运动都不能有充分的宣传动员……在宣传工作的方式上一般是刻板的空洞的,很少适合于群众需要的宣传艺术”〔2〕517,极大地限制了中央苏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我们党通过大众化的宣传方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思想文化,将反陋俗寓于革命宣传中,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摆脱了陋俗文化的禁锢和束缚,更加自觉地投身革命、支援革命。正如《中共福建省委工作报告大纲》所指出的,“党必须运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方法,如宣传队、化妆演讲、画报、传单、活报、山歌等最通俗的具体的说明”〔2〕519。中央苏区通过大众化的革命宣传工作方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革命宣传,提高了根据地群众对革命思想文化的认同,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标语革命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中国的出行革命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