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星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治理工作也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注社会治理制度的具体落实。各级党委要细化社会治理工作,就必须将社会治理工作的重心落在基层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和地区优势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北京市委为了更好地落实社区治理任务,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在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实践。
目前,北京市共有3 091 个社区,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基层党支部,社区党员的数量约占全市党员总数的20%以上,这为北京市的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北京市社区形态复杂,既有20世纪修建的单位职工宿舍社区,又有近年来新建的高端商业住宅社区,还有农村搬迁上楼的回迁社区。各类社区情况不一,人员构成多元,居民需求、社区治理难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北京市各级党委(党组)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创新工作方法。
北京市各级党委(党组)始终把加强社区党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重点,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建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在组织引领方面,各社区党组织普遍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把辖区内的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地单位列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成员,由街道(镇)副职领导担任党建协调委员会主任,强化了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在能力引领方面,各社区党组织扎实开展“基层党员进党校”轮训工程,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能力水平。在机制引领方面,各社区党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动“夕阳茶座”“爱心助老”“社区居民文明劝导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力量,建立了小巷管家队伍,推广“特色楼门”、“一键通”、社区邻里节、“爱心 4:30 课堂”等党建服务品牌,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党员承诺、群众事项党员代理等载体和机制,使党员能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北京市各级党委(党组)着眼于完善社区治理工作的整体功能,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体系着手,以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为基础,构建起了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体系框架,推进各类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有力地支撑了社区治理工作。在横向上,北京市各级党委(党组)进一步规范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的工作,使其架构规范、职责明确,规定了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主任由区委书记担任,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主任由联系该街道的党员区级领导担任,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主任由包片的街道处级领导干部担任。在纵向上,北京市各级党委(党组)从以下五方面健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联动制度:一是建立了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制订了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二是建立了督促检查制度,以不同形式开展检查抽查,各区分别成立若干个督查组,由区委常委任组长,对辖区各镇街、社区党的建设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三是建立了基层党建调度通报制度,下级党组织及时报告情况,上级党组织及时通报情况,在区、街道、镇三个层面召开党建调度会,通报基层党建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各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履职尽责。四是建立了基层党建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对社区党组织进行排查,对排名靠后的特别是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五是建立了跟踪问责问效制度,对履行责任不到位、工作出现问题的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问题严重的进行组织调整或处理〔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北京市委不断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保障力度,确保社区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北京市委充实了社区工作力量。由人社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社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充实了社区党组织力量,并在相关人员完成岗前培训后及时分配至各社区,确保各社区有人干事。二是北京市委加大了工作经费投入。2018年社区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的拨付标准为每个社区每年2.5 万元,是原来的两倍半。2018年、2019年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的核定标准为每个社区党组织年平均20 万元,2020年开始,这一标准将提升到年平均40 万元。同时,北京市委重新完善了社区各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办法,赋予了社区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确保各类资金更好地用于服务社区居民。三是北京市委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按照社区工作者总体待遇平均水平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标准,对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进行了调整和规范,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北京市各级党委(党组)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具体做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各区区委社工委均认定了一批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街道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并为每个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选配了一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组织工作。区街两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日趋完善,覆盖率不断提高。二是推动社会组织“一中心、多基地”建设,实现了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覆盖。北京市委在区级层面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道层面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基地,为辖区内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同时,各级区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方式,对各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基地予以资金支持。三是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各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投入就达16 000余万元,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社会组织发展培育、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便民服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服务、拆迁安置区域专业服务、文娱教育、社区特殊人群生活照料服务,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制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机制,有效确保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效果。四是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各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深度挖掘居民公益服务需求,以服务居民为目标,以多种多类公益活动为载体,广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建设,2018年全市共有两万多家社会组织开展了4 000 多项、3 万多场次的公益服务活动,涉及为老服务、文物保护、节能环保等多个方面,服务城乡居民超过500 多万人次。五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截止到2018年9月底,全市范围内“累计建成1 56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3 034 个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2〕。90%以上的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依托社会组织成立了自管会,实现了无物业小区自管服务全覆盖,破解了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初见成效,为65 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精准、便捷的服务。社区地下空间改造普遍推开,改造后的地下空间将全部用于社区公益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北京市委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保障力度,有效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尤其是将社区治理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部门围绕街镇转、街镇围绕村居转、村居围绕群众转,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沉、党建资源下沉、党建人才下沉,把社区作为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重点,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步确立了做实基层的社区治理导向,全面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传统街道社区党建覆盖面主要是居民区党支部建设;而城市基层党建更强调区域的概念,是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以居民区支部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各类党的组织、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思路来看待和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4〕。北京市委通过深化“三级联创”和“区域化党建”工作,把全市联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区域内各级党组织上下联通、各种党组织左右联动,整合了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在各级党组织中形成了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社区治理工作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北京市委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规范和提升了社区工作者待遇,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区、镇街两级培训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同时,北京市委规范和完善了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逐步承接社区服务项目,推动了社区治理的社会化。
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的核心都在于人,因此,北京市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落脚点。2018年,北京市委通过基层党组织到镇街报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双报到”工作,发挥了在职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单位的资源优势,服务社区、服务群众,让群众得实惠。同时,各社区通过推广社区全响应服务承诺,实行社区工作者错时工作制或非工作时段预约制,健全了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机制,为群众提供了精准、便利、规范、高效和多样化的服务,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了快捷便利、服务群众的治理机制。
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是把党的领导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群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的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要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借鉴北京市委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探索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方法。
社区自身资源少,但辖区内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拥有各种资源,创新基层资源整合机制关键在于社区党组织要创新载体和机制,有效组织党员、凝聚群众、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达成服务居民的目标。社区党组织应在加强区、镇街、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建设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建立起符合本社区实际的资源整合机制,使得社区内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为社区党组织所用,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例如,物业公司在服务居民的功能上与社区有很强的一致性,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这个平台把物业公司纳入社区党组织的协调范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物业公司的引导、协调和监督,使其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亲民的服务。
社区党组织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将协商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主要方法。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开展社区协商,切实使社区居民参与到各项社区事务中,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社区党组织要大胆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大力推进社区事务信息公开制度,重点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要将社区组织机构、人员变动信息、管辖事项、办事流程、经费使用情况等信息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开,以提高办事效率,便于群众监督,减少寻租和贪腐的空间,切实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社区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社区干部既要掌握上级政策、协调各方争取资源,又要了解居民实际情况、处理家长里短,这就需要社区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知识水平和良好的沟通、协调、处置能力。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培训不断更新社区干部的知识结构,使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跟上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其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在具体制度建设方面,社区党组织要建立社区干部岗前培训制度,坚持年度培训制度;建立补训制度,为未能参与正常培训的社区干部统一补课;建立社区干部培训档案制度,通过档案及时发现和弥补社区干部的知识短板。
虽然全国各地区都普遍加大了党建经费的保障力度,但相比目前社区治理标准要求高、群众对党组织服务期盼高、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社区党组织获得的经费依然偏少。社区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和服务群众经费的发放标准缺少因地制宜的变通,社区不论大小、新旧和类型,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拨付,容易与实际需求产生脱节。因此,地方财政不仅要继续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经费保障力度,建立长效的社区党组织经费增长机制,还应根据社区党组织党员数量和社区大小、老旧程度、类型、社区常住人口数量等指标,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的实施细则,将社区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和服务群众经费区分成几个档次,分别核定和拨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保障作用,确保社区党组织“能干事”“干成事”。同时,社区党组织应尽快将社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化,以减少这一措施的不确定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给居民提供更加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为社区“两委”减负。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建强建好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鼓励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良好、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社区领导岗位,为社区党组织注入活力。社区党组织要继续推进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年轻化建设,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到社区来工作,为此需要社区党组织切实打通职业晋升渠道,从社区干部中选拔、聘用街镇机关干部和事业编制人员,让素质高、能力强的社区干部走上更高的舞台,使他们在社区“有干头儿”“有奔头儿”。各级机关新招聘的公务员,凡是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应到社区党组织挂职锻炼,必须在社区工作满两年、经社区党组织考评合格后才能进入机关工作。社区党组织要继续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党组织领导干部的做法,通过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办法,切实把群众基础好、党员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党务干部队伍中来,使社区党组织干部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务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力度,扩大选人范围,大胆地把选拔上来的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工作岗位上锻炼,通过岗位练兵为社区党组织持续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有干劲、敢作为、善于服务、充满活力的社区党务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