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2019-01-26 19:37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选好、用好、管好村两委‘带头人’”。[1]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显然,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2]111为了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自2015年以来,本课题组成员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问题,深入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利川,以及湖南省桑植、武陵源、龙山、永顺等县市区,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走访、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集中调研。此外,还委托一些返乡休假的大学生在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就近调研。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10份,回收498份,有效问卷49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6%、96.3%。调查对象中,乡镇、村组干部124人,占25.25%;普通党员68人,占13.85%;群众代表299 人,占 60.90%。

一、现实状况

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在选拔上确保选优配强,切实加强有效的管理监督,加大培训力度并使之常态化,落实“一定三有”①这是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一项政策措施。“一定”是指给村党组织书记定权责、立规范;“三有”是指让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以及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等政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调查中,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履职情况为“好”和“称职”的分别占36.46%、45.62%;认为他们综合能力素质为“好”和“较好”的分别占35.03%、45.82%;对他们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以及组织纪律方面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5.64%、42.36%;认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占30.75%;认为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占38.49%;对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27.7%、40.12%;对“一定三有”政策落实情况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25.05%、38.29%;认为村支书跨村任职工作“好”的占32.99%;认为选派“第一书记”任职后的现实表现“好”的占28.51%;认为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现实表现“好”的占34.42%。

然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 后备资源匮乏。主要表现为“选人难”“人难选”,后继无人。由于农村空心化的日益严重,大多数政治好、观念新、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有本领”的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长年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多是“386199部队”,多为老、弱、病、残、孕、幼,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后备人选缺乏,“能者看不上,弱者干不了”。因此,只能在“矮子堆里拔长子”,或“轮流坐庄”,或“赶鸭子上架”,或简单、笼统地选“能人”“富人”“头人”。近几年,各地开始实施“回归工程”,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离退休干部中选拔村支书,却总有“一厢情愿”“空筑凤巢凤不来”的无奈。调查中,认为“后备队伍严重缺乏”的占39.31%,对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不满意”和“不了解”的分别占 15.07%、17.11%。

(二)人员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年龄大、学历低。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老龄化严重。在调查中,认为目前村支书年龄偏大的占36.46%;在被调查的村支书中,55岁以上的占12.4%,45到55岁的占59.1%,45岁以下的占28.5%,平均年龄47.5岁。某镇15名村支书中50岁以上的就有12人,45岁以下则没有一人。而且,文化层次低。16.5%的人认为目前村支书的学历偏低;他们多半只有初、高中水平,甚至只有小学水平。他们眼界不宽、思路不活,新事物、新知识接受慢,思想观念转变难;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在处理应急问题、化解矛盾冲突时,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能力恐慌”。

(三)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不想干、为己干。摆不正位置,公仆观念和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理想信念、工作激情和热情,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为己干,甚至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自律意识明显下降。在调查中,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职业认同感低的占24.85%;关于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存在最突出的问题,20.77%的认为“理想信念不坚定”,44.2%的认为“奉献意识不强”,34.83%的认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27.09%的认为“不公道正派,优亲厚友”;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举竞争激烈的原因”,34.01%的认为是“看岗位待遇、报酬”,22.61%的认为是“为了顾及面子”,26.07%的认为是“想为自己、家族谋私利”,24.64%的认为是“想成为小集体利益的代言人”。

(四)工作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不会干、干不成。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上传下达,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怎样“为”,或明知自己不能“为”,也要滥竽充数、到处施为。驾驭市场时,力不从心;总揽全局时,顾此失彼;维护稳定时,不知所措;做群众工作时,盛气凌人;应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面对舆情时,束手无策。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在调查中,认为他们的履职情况“差”和“不了解”的分别占6.52%、11.41%;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差”和“不了解”的分别占9.78%、9.37%;他们的带领致富能力“差”和“不了解”的分别占9.98%、8.15%;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差”和“不了解”的分别占8.55%、8.35%。“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存在最突出的问题”,58.45%的认为是“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

(五)工作方法简单。主要表现为一人干、违法干。一些人习惯于当官做老爷,带有浓厚的家长制作风和封建特权思想,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式。遇事凭经验、感觉、想象;闭着眼睛发号施令,乱拍板,瞎指挥;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方式陈旧,缺乏创新精神以及新观点、新见解、新思路、新办法;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对目前村级各项事务民主、公开的情况,15.68%、11.41%的人分别表示“不满意”和“不了解”。关于他们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48.07%的认为是“凭经验办事”,39.51%的认为是“大事小事一把抓”,34.83%的认为是“不善于发动群众”,26.07%的认为是“习惯发号施令”,19.96%的认为是“方法简单粗暴”。更有甚者,背弃民主集中制原则,专权、弄权、贪权;或专门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宗族和小圈子私利;或借口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而干脆“撂挑子”;或“谁听话发展谁,谁的拳头大发展谁”。

(六)短期效应明显。主要表现为难稳定、易流动。优秀的人才一般干不长,往往是“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难以连选连任,甚至在任期中就主动辞职;工作中,缺乏长远的工作规划,有前劲无后劲,虎头蛇尾。驻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多为走读干部,平时不住村里,只有开会或上级检查时才回到村里,浮光掠影,难觅踪迹;任期一到,则逃之夭夭。调查中,对目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情况评价为“差”和“不清楚”的分别占8.96%和13.65%,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情况评价为“差”和“不清楚”的分别占7.94%和19.55%。

二、问题原因剖析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没有偶然发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而且是由原因必然地产生出来的。”[3]39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中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剖析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任务重,收入报酬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现实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不得不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无边无际的各种工作。他们要承接各种工作,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扶贫、司法、招商、交通、税收、维稳、安全、信访等,甚至银行和保险部门的收缴、发放在内的指挥命令、任务分解、考核指标;被迫签订农村生产、社会综治、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招商引资、森林防火等名目繁多且“一票否决”的“第一责任书”。可谓“上面千斤担,支部一肩挑。检查天天有,事事能摘帽”。同时,对村级管理负主体责任,又处在点多线长面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最为突出的“三农”第一线。因此,他们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干不完的活、签不完的字、做不完的计划、写不完的汇报、迎不完的检查、解不清的矛盾、理不顺的关系。在调查中,50.1%的人认为“工作负荷过大”,30.35%的人认为“职责不明确”。

但是,他们的收入却很低。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531由于不是国家编制内的干部,加之很多村没有优势产业和集体经济,因而他们没有财政性工资,而且每月的工资性收入少。同时,由于将公务和家务一肩挑,大量的公务挤占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因而他们在家庭生产方面收入甚微。而且,随着办公、通信和交通等日常开支的不断增加,他们的经济情况往往入不敷出。近些年,国家和一些地方也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自2015年起,湖北省的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比照副乡镇长工资水平确定村支书的报酬,年人均4万元左右。[5]一些省市陆续出台文件,规定村支书的工资要高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根据统计资料①数据分别来自广东省、河南省、贵州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广东统计信息网、河南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局、青海统计信息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网站。计算,2017年广东、河南、贵州、青海、新疆等地村支书的年工资分别为 31559.4、25438、17738、18924、22090元,月 工 资 分 别 为2630、2119.8、1478.2、1577、1840.8元。显然,现有的收入依然属于低收入,在消费支出的比照下显得格外明显,与其他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相差太大,与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付出严重不相称。

(二)压力大,发展空间小。当前,由于我国步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急剧转型期,农村中生产问题、经济纠纷以及各类矛盾层出不穷、日益凸显且交织互联,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和难度日益增大,农民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且日趋多元化,农村基层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一些地方,由于上级决策质量差,往往只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脱离实际、千篇一律、“一刀切”,或决策之间不协调、不统一甚至相矛盾,或朝令夕改、前后脱节,或方案过于理想化、缺乏操作性,他们只得被动执行,无所适从,一脸茫然。由于上级机关以指导、把关、督查、检查、巡查、督察、督导等名义,牵着基层的鼻子转,凡事都“一竿子插到底”,依靠自上而下的管制模式,依靠政权强制力来完成各种目标,采取赤裸裸的强权干预、无休止的评估检查、蛮横武断的问责追责等手段,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他们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当今,农民的经营能力、技术水平、竞争意识、法制观念、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多变,生产问题、经济纠纷、家庭矛盾层出不穷,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和难度日益增大,农民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且日趋多元化。他们又处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被夹在上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这“两扇磨”的夹缝中,左右为难,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因此,他们倍感压力巨大,“狗混熟了,人搞生了,腿跑断了,气受够了,心累死了,形象黑了”。

但是,发展空间小。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扮演着“似官非官”“非农实农”的模糊而尴尬的角色。即使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干得再好,他们的发展空间依然不大。一是政治发展的空间小。尽管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为他们参政议政、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身份的限制,推荐提名的办法不完善、名额少等原因,这一制度设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唯票取人”“以分取人”等问题,乃至于跑票、拉票等违法行为。二是职务上升、身份转换难。从1999年起,各地开始实施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无疑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转换身份提供了可能。四川省在2011—2015年间从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617名,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1600余名;湖南省在2013—2015年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共选拔了203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1230名,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1380名;2014年新疆有1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被录用为公务员。[6]在湖北省,2016年拟招录公务员7437名,含定向招录村(社区)干部238人;2017年拟招录7499名,含定向招录村(社区)干部169人;2018年拟招录7382名,含定向招录村(社区)干部184人。②数据均来自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但是,由于指标少,不少的地方还要求必须同时具备45岁以下、连续任职满3—5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等条件,身份转换的希望变得极其渺茫。41.34%的人认为“发展出路不明确”。

(三)要求多,教育培训少。众所周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两委”班子的“主心骨”、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基层党建的“定盘星”、发展经济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顶梁柱”、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189“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8]684中组部在《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村支书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即“一好双强”标准。[9]2014年6月,《关于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四强”标准。[1]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党支部书记应当具备良好政治素质,热爱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信,一般应当具有1年以上党龄。[10]

但是,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却严重不足。在现实中,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尚处于粗放型、零散型,不系统、不连贯、不成体系,多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重学习形式轻教育实效,重学习过程轻转化运用,重培训痕迹轻能力提升;精准度不高,针对性差,不能紧扣农村发展实际、乡情村貌,没有针对基层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忽视了村干部要求;途径和渠道比较狭窄,多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辅以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单一,总是学文件、听讲话和报告,偶有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培训效果欠佳,与“精练、实用、有效”相差甚远。此外,他们不仅要做好村里的工作,还要通过耕田种地、做生意等增加家庭收入,普遍存在着“坐不下去、静不下心、学不进去、专不下来”的问题。26.48%的人认为“学习培训不够”。

(四)监督多,真情关怀少。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抓住的关键。但是,在当前,监督范围无限扩大,缺乏必要的边界,甚至延伸到他们的家庭和个人生活领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纪律监督、法制监督等名目繁多的监督类型交相碰撞,让人应接不暇;监督标准不具体、不明确,且时有变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权威性大打折扣。随着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他们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越来越感觉到“不知话该咋讲了,不知会该咋开了,不知事该咋做了,不知路该咋走了”。

对他们缺少必要的重视和真情关怀。对他们的重视,往往写在纸上,说在口中,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原来只是一场梦;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雷声大雨点小”“口惠而实不至”,常常遗忘于脑后,飘浮在空中。上级领导、党员和群众对他们、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效,尊重不够,轻慢有余。上级组织将村党支部变成了一个面对上级、被动完成任务并严格服从指令的下级机关,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指挥命令而缺乏必要的理解支持、真情守望、责任担当;有成绩则领导有方,而一旦出现失误或工作没有到位,则他们负全责,往往得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盛气凌人的指责、不合理的惩罚、横蛮武断的问责。心声没人倾听,难处没人体谅,身心健康没人关心,有困难没人帮助,遇到挫折没人鼓励,出现问题没人担责。一些人甚至感到“政治上没盼头,经济上没干头,保障上没靠头”,唉声叹气,偃旗息鼓。

三、改进思路和对策

毛泽东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11]110各级党组织应高度重视,针对突出问题,多方施策,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一)提高待遇,拓宽空间,走职业化道路。解决好待遇问题和发展问题,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一,适当提高物质待遇,让他们在生活上有保障。加紧制定实施细则,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切实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实绩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他们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的额度。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报酬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按照当地生活水平,继续发放生活、交通等补贴,适当提高岗位补贴额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离职补偿和生活补贴制度、生活困难等保障制度。第二,强化政治激励,让他们在精神上有干劲。各级党组织持续开展标兵(或模范或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继续做好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支部书记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推荐提名工作,完善推荐提名办法,适当增加名额,进一步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比例,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浓郁氛围。第三,搭建并拓宽职务上升、身份转换的通道,让他们在前途上有希望。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进一步加大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第四,探索职业化管理模式。将承担村党支部书记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职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设立村级管理的职业岗位,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岗位的职业化管理模式,明确实行职业年薪制。

(二)明确职责,划定边界,切实松绑减压。第一,明确职责。党章、条例和其他党内法规是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带头人职责的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农村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贫困村党支部应当动员和带领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10]结合当前农村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制定村党支部及其书记的具体职责,即主持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紧密联系群众,加强村民群众教育,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第二,划定权力、职责边界。包括与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之间、与村民委员会之间、与农村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边界。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按照党章、条例和其他党内法规,以及中央和上级文件的要求,明确并理顺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当前,尤其需要澄清几种错误认识: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行使职权,村党支部无权过问,或者村党支部是几个、十几个党员推选出来的,而村委会是全体村民选举出来的,因此,村里的事就得村委会说了算,村党支部不能说了算,以此排斥村党支部的领导;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仅仅体现在抓党建、管党务,其他的权限都属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既然是领导核心,就应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第三,制定责任清单。按照党章等党内法规、中央和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农村和农村工作的具体实际,制定清晰且具体的责任清单,明确而具体地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达到怎样的工作要求或标准,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第四,松绑减压。认真贯彻中央办公厅《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坚决撤销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严格控制不切实际的“一票否决制”事项,大幅度压缩对农村基层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的数量;科学合理设置指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一锅煮”;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办法,重实绩轻台账,走群众路线,突出问题导向,加强督促整改。[12]此外,全面清理、严格控制和规范监督的类型、范围、事项、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制度,确保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完善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加大绩效奖励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明确主要职责,消除内心中可为不可为的困惑,真正做到给他们降压减负,从千头万绪、长年累月的疲于奔命中解脱出来,从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无边无际的琐事中摆脱出来,专注于本职工作,在更长时间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效率地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培训,拾遗补缺,提升综合能力。结合农村实际,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第一,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着重解决提升能力的问题。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本领,增强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第二,把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重点,确保教育培训的连续性。县级党校对村党支部书记每3年组织一次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对县域村级组织干部每5年进行一次轮训,培养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服务能力素质高并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第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夯实思想堤防;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市场规则、经济知识、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围绕农村工作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重点加强基层治理机制、政治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稳定、群众工作、信访工作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局面和解决复杂棘手问题、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围绕基层党建问题,重点加强党性、党的基本知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以及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等学习,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第四,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确保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坚持和完善集训轮训制度,按照“多办短班、提高效率、注重实效”的思路,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广个性化、差别化、多样化培训;不定期地举行短平快式培训,促进村党支部书记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按需设置培训内容、班次,安排不同的师资授课,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坚持课堂教学、在职自学等传统模式,增加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并逐步扩大和探索电化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先进的培训学习方式,以增强培训学习效率,增加培训学习趣味,提高培训学习效果。第五,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农村和农村工作的实际,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能力,分类分级开展精准化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四)重视尊重,理解支持,突出人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干部工作中、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要设身处地地加以理解,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扎实有效地进行帮助,特别要敢于为基层干部担责任,关注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13]112“对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8]352因此,用真诚感化内心世界,用情感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从心灵深处激发活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宝。第一,多些重视,少些轻视。这种重视不是停留于口头中,而是转化到行动上;不是停留于文件里,而是落实到制度中;不是名义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第二,多些尊重,少些轻慢。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与上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之间,虽然在职务上有上下之分,在社会身份上有公职人员和农民之别,但是,在人格尊严以及在做党的工作问题上没有贵贱之分,也不存在严格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尽管与全体党员之间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与广大村民的社会地位是一样的,都是农民。他们担任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纯属自身的党性使然,以及党员、群众和上级党组织的信任,没有什么“不得不”“必须”等有形无形的义务。因此,上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广大党员和村民对他们、他们的工作及其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必要尊重。第三,多些理解,少些责罚。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广大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解决乡村社会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广大农民的意见、要求,满足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诉求。何况他们还要面对上面千条线,接受各种任务的摊派、指令的下达、指标的分配,以及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或者工作没有做到位是在所难免的,应该给予必要的理解、鼓励和宽容。第四,多些指导,少些指挥。由于学历和能力低,他们在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难免会感到能力不足。因而,他们迫切需要上级领导能够亲临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第一线,对他们实行面对面的领导,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帮助纠正偏差。第五,多些支持,少些推诿。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山区、林区、牧区更是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党的农村工作就是直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直接作用于基层广大群众,涉及千家万户,千头万绪;由于农民群众大多文化低,见识窄,思想保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相对较慢,加之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社会流动性大增,大批的农民候鸟式生活在城市和他乡异地,因而主要采用挨家挨户、面对面地沟通的工作方式;当前,农村基层工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更为错综复杂,“难沟通、难落实、难发展”日益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基础差、底子薄、条件简陋,加之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够,工作条件极其简陋。因此,上级党组织应给予他们一些政策、物质条件的大力支持,当工作中出现不足、问题或失误时,应多些担当。

此外,明确标准,拓宽渠道,扩大视野,改进方式,培养后备,从而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建章立制,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

猜你喜欢
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大学生村干部参与农村基层关工委工作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