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2019-01-26 17:21
中国民政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率贫困线民生

民生思想和民生实践的演进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高度。南京大学童星教授认为,回顾民生思想和民生实践的演进历程,对于新时代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概而言之,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如下逻辑:确立民生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落实民生理念,需要将民生理念可操作化为民生实务。那么,当前人民群众生计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哪些?对此,人们的共识聚焦于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五大领域。民生建设就要落实在解决好这五大问题上,到2020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但仅仅做好扩大就业、发展教育、保障医疗、建售住房、促进养老这五件事还是不够的,因为还存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处于贫困状态的社会成员不能享有这些事业发展的成果需要得到扶持和救助。残疾人、儿童、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需要享有必要的社会福利,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享有人员的覆盖面应当相应扩大,福利水平也应当相应提高。对于人们在生命周期和职业生涯中难免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工伤、职业病等风险,还需要由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三方共同合作,建立社会保险机制以早做应对。这样一来,社会保障和扶贫脱贫就成了民生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治理的真正目标在于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治社会。所有这些与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一样,都与民生直接相连,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民生建设从“为民办实事”上升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方略,进而成为检验党和政府人民性的“试金石”。

摘自:《新时代民生概念辨析》,童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

只有实现“三治结合”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这既符合当前中国基本国情,也适应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要求。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成为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的地方,乡村却日益凋敝。为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并将其放在“五大统筹”的首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政策思路上体现了由城市统筹乡村,到城乡良性互动的转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的改变: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由传统的乡土中国,变为了城乡中国。按费孝通先生20世40年代的概括,中国几千年来的本质特征,是乡土性的。乡土中国有三个基本内涵:乡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生产的土地粘着,社会生活的终老是乡。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乡土中国”的三个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3亿,占总人口比重的58.52%;农民生产不再是土地粘着,而是收入多元,务工收入已超过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占了一半以上;社会生活已经高度流动,不再终老是乡。在城乡中国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实践。“善治”的实现,需要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实现乡村善治的途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治结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只有实现“三治结合”,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摘自:《城乡中国时代的乡村治理》,周立、岳晓文旭,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2019.1.27)

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GDP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只占全世界的1.8%,现在已经达到15.2%,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10年来每年为世界贡献30%的增长。为什么同样进行改革,其他国家出现了经济崩溃和危机?40年来,中国经济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秘密是什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用数据说明,危机之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长期以来平均每年在3%到3.5%之间,然而10年过去了,美国经济被认为恢复得最好,2018年的增速也不过就是2.9%,预计今年增速会降到2.5%,明年降到2%;欧洲国家每年的增速则在1.5%上下波动,日本自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至今已是第二十八个年头,实际经济增速还停留在1%左右,远不及危机前的3%以上。中国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率先在2009年就恢复快速增长,并且,从1978年到2018年,取得了平均每年9.4%的高增长。“中国改革开放长达40年的快速发展,堪称奇迹。”对于一名经济学者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谜题。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林毅夫认为,“首要的是拓展视野,不仅关心自己的发展,而且要考虑中国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要为其他国家提供实现繁荣的机遇,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此外,还要全面深化改革,消除转型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则是探索中国如何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维持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定力的条件下争取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在国际发展中承担起更积极的角色,希望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自:《林毅夫: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底气》,陈圆圆、赵婀娜,《人民日报》(2019年2月14日第12版)

重新理解现代社会的贫困世界银行2018年贫困报告对过去25年(1990-2015)的全球减贫进程作了全面统计。报告指出,全球贫困率降至10%,减贫取得重大进展。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1.9美元的国际贫困线(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IPL)标准,1990年至2015年极端贫困率以年均1%的速度,从36%下降至10%,极端贫困人口从20亿减少至7.36亿。其中,东亚太平洋(尤其是中国)、南亚等经济增长体减贫成绩斐然(降至2.3%)。与之相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由于高度依赖采掘垦殖业、冲突不断、自然灾害频繁以及人口基数增长,贫困人口从1990年2.78亿增加至2015年4.13亿。未来全球减贫重心在非洲及其他贫困率仍居高不下的地区。为了消除极端贫困,报告提出需要采取三种新方法重新理解和测量现代社会的贫困。一是多维贫困评估。报告认为,贫困不仅是货币缺乏,还意味着教育机会、洁净饮用水、供电、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安全生活环境等非货币福利不充分。二是增长世界的相对贫困评估。为更好地分析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减贫情况,报告提出两条更高的货币贫困线,即每人每天生活费3.2美元的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和每人每天5.5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2015年,世界26%人口处于3.2美元贫困线下,46%的人处于5.5美元贫困线下。三是家庭内部的个体贫困评估。报告指出,家庭内部资源分配是不均衡的,需要深入家庭内部评估个人层面的贫困情况。例如,将非食物物品消费纳入评估时,孟加拉的女性贫困状况比男性稍好。而在马维拉,女性贫困率(73%)则显著高于男性(49%)。同时,两国的儿童贫困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摘自:《世界银行2018年贫困报告》,刘凌、钟晓慧编译

猜你喜欢
贫困率贫困线民生
后扶贫时代农村省级相对贫困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蒙古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问题分析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现代日本社会收入差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