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决策逻辑:从药品价格管制说起

2019-01-26 07:22应晓华
中国社会保障 2019年11期
关键词:药费药价降价

应晓华

作为一个卫生经济、卫生政策的研究者,研究成果更多体现为论文发表和政策转化,后者是研究转化成为社会效益的最主要途径,也是社会对成果认同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这需要研究者与决策者有基本类似的目标、基本类似的问题分析与思考方式,才能促进彼此交流,进而相互接受。对于研究者而言,了解决策者的定位,深入理解决策者的决策与分析逻辑,是保证其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以药品政策的变迁为例,探索公共政策的决策逻辑。

从1996 年到2015 年的20 年间,国家发改委作为药品价格的主管部门,曾经强制性进行了30 多次的药品降价,涵盖数千个品种,牵涉药品金额逾千亿元。改革目的旨在通过价格调整,降低药费,规范药品使用。其降价决策的逻辑体现为:看病贵与医疗费用高,主要原因之一为药费高,药费占医疗费用的比例最高已超过6 成;药费高的原因则是药价高,彼时药价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热点;针对该原因,管制策略为直接降低价格。然而,发改委系列降价政策未能降低药品费用。在此过程中,尽管药品费用占卫生费用比例从1996 年的48%左右降低到2015 年的37%左右,但同期人均药费上涨了近10 倍,药费控制的效果未能彰显。而且,降价政策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则表现为,药厂为了获取利益,选择停产低价药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降价药品短缺情况。

此后,政府重点关注流通行业,对于药品市场进行集中招标、两票制,其决策逻辑表现为:药费高的原因为药价高;药价高源于流通环节多,某些药品的流通成本甚至为出厂成本的数十倍,同时流通环节的高利润增加了药品使用的不当促销;针对流通环节过多问题,管制策略为实施两票制,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流通行业的改革部分改善了流通环节过多的问题,但未能达到药品合理使用与控费的预期目标,而后,公立医院改革开始将重点放在药品零加成与服务调价,提出“腾笼换鸟”的目标。其决策逻辑表现为:药费高不仅受价格影响,也受医院药品不规范使用影响,表现为偏爱高价药等典型诱导需求行为;医院的不规范使用,缘于药费加成政策带来的不当激励,故有了“医院为获取15 元的加成,选择多开115 元药费,社会为此多了100 元负担”的形象比喻;针对该问题,策略为切断医院与药品使用间的利益链,即药品零加成。为了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导致的医院收入损失,同时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偿等配套措施,还出台了药占比等硬性控制指标。改革客观上减缓了药品费用的增长速度,但也没有充分的实证依据显示,改革促进了药品的合理使用,达到腾笼换鸟的目的。这集中表现在医院中的高价药品使用数量、构成比、金额构成比等并未显著减少。

从理论上分析,药品费用高低与价格水平相关,但更多取决于使用,因此,医生对于药品费用的选择其实是药品合理使用、药品费用高低的关键。如果改革未能有效干预医生行为,在监管缺失、诚信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合理用药、有效控费也就无从谈起。

上述药品价格管制政策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这反而更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决策逻辑,具体为:(1)符合民众需求和价值主张。当前社会舆论的焦点,往往能成为决策的优先选择,药品领域中流通高成本、肿瘤药品高价格等成为社会关注点之后,容易成为决策优先领域。(2)简单直观的决策逻辑。决策更多是基于现况、问题、原因、策略4 方面内容和关系。通常研究注重关注因果,但决策更关注逻辑的直观、通俗易懂、社会能快速理解与接受。(3)原因分析与策略选择。理论上策略会基于原因,但原因的确定与选择未必是最具有证据支持的内容。而策略的选择与证据,也未必是最优的方案。(4)多部门协同与换位思考。卫生政策往往会涉及多部门,故公共政策选择需要考虑其他部门的定位和压力,通过换位思考制定相关策略。■

猜你喜欢
药费药价降价
集采药价“痩身” 护航患者“钱袋子”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旅游景区门票降价是个方向
2019第一波饲料降价启示录
付药费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致伤医药费怎么报销
药价谈判敲定第一单
药价机制:重建≠放开
没“逗你玩”国际大牌,这次真的降价了!
欧盟国家的药价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