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新时代主要矛盾应对策略研究

2019-01-26 16:49张慧中石方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特色时代

张慧中 石方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地发展转化,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也已十分突显,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内涵是满足人民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应对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探索开创时期、推进发展时期,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相应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9-1953年土地改革期间。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对新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是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了稳固革命成果,为了确保和维护广大农民阶级利益,中国于1950年开始进行有利于农民阶级的,“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土地制度改革,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施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二是1952年下半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期。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广大农民阶级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资本主义道路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1]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彻底结束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巩固和坚实了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民对于逐步摆脱消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障碍因素,建立先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5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扫除资本主义阻碍因素,从此迈进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为社会生产活力得到充分施展提供制度保障;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与此同时,新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人民对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共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难的事业,没有现成答案可寻,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没有坚持中共八大对当前主要任务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国社会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二是1978-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夕。针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实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深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3]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转移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4]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为起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为基点,扬改革之鞭追赶时代潮流,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厘清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强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成为中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路线遵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础上,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5]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围绕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6]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明确的,其实质还是围绕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重大建树,突出表现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世界经济总量占比从1%上升到了11%”,[7]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巨大满足,人们的消费结构逐步转变,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对民主、法治、环境、安全等有了更高要求,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几项指标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与活力;标志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

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变的审视

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变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的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推进等核心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不能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对于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先进社会制度的需求得到满足,人民对于生存需要、温饱、小康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得到解决,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取得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根本性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的飞跃。中国的社会主义依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依然存在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问题,社会生产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新时代,人民对于物质文化依然有需求,人民对于物质文化需要有了更高质量、更多样性要求。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日益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更加向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不改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9]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才能真正解决落后生产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值得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同样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前行的路线,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是在根据发展着的实际基础上的更高追求,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改变的前提下,又适应新形势需求,与时俱进的对基本路线进行科学调整,增加“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因子,丰富和充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不能改变中国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改革开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国力极大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奇迹频频亮相世界舞台,越来越多国家借助“一带一路”等平台搭乘中国便车,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四十。中国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对世界影响力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0]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大但人均GDP不高;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发展不足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种种问题凸显了中国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牢牢把握住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制定相适应的方针政策,继续推动发展、努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应对

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应对方案,核心必须放在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两个方面,谋发展、促改革,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内在地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一切工作实践为了人民,回答的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了谁的问题。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把人民利益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出发谋划应对社会问题的出路,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健康等权益,发展好民生、医疗、卫生、科学、教育事业,创造更多成果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普遍受益。二是坚持一切工作依靠人民,回答的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创造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依靠人民的力量、集合人民的智慧破解新时代各种难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树立新发展理念

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能够“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11]同时,新发展理念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新时代要同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发展不协调等理念决裂,树立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引领更平衡、更充分的科学发展;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采用科学创新的方式补齐发展短板;调动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活力,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生产,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再创辉煌。

(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

“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2]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政党,以人民群众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为根本工作准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路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科学领导能力密不可分。新时代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依然要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只有在党的带领下,在继续推动发展基础上以人民需要以及更高层次、更高质量需要为基准,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良好生态、美好环境的需要,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四)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探索中生成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和国家各项战略性事业的整体性、科学性把握,内容包括改革、发展、内政、外交等14条基本方略,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下大气力缩小和减少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解决腐败问题,落实生态环保制度,筑牢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物质基础,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