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敏
(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上海 20000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改革开放40年,党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提供了决定性的根本保障。党自身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向何处去?针对“两个凡是”的长期思想禁锢,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发端的思想解放运动萌发。有人指责真理标准“理论上荒谬,思想上反动,政治上砍旗”。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这是思想路线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党恢复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指引全党在新的征程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新世纪、新起点、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及党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听取省委汇报时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及党的指导思想;2003年非典后胡锦涛到江西视察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十八大写进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及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40年,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持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改革开放40年,党始终坚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纯洁政治灵魂。1998年11月在县以上党政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2000年12月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4年11月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年9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3年5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2月开展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而实现常态化,2015年4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的思想建设始终突出理想信念重点。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63改革开放进程中,从集中教育到经常性教育,党都强调教育和实践相统一,要求全党同志既要做理想坚定的信仰者,更要做忠实的实践者,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形象和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铸造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372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铸造了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党始终保持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性思维、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党善于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求真务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讲话中曾指出:“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4]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已成为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确立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50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伴随改革进程出现的错误思潮,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明确指出“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强调绝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深刻认识,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也就是政治路线,从党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这条路线指引党朝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一百年不动摇。
分清政治上的大是大非。改革开放党不仅需要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同样也需要在政治上澄清大是大非,调动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先后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为“彭罗陆杨”平反,为刘少奇平反,等等。到1982年底,全国平反冤假错案基本结束。分清政治上的是非,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正确评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功过是非,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指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决不能否定,“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4]13实事求是总结历史,充分体现了党的自我革新能力。
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政治的基础是人心向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人民谋利益,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根本所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116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突破重重关隘,闯险滩、过难关,根本就在于党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由衷拥护。
完善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从严治党的起点和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党就把完善健全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点。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党内法规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作出规范。准则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又对党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此后开展的党内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党制定的一些具体制度,细化丰富了党内政治生活内容。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了全面规范。准则强调首要问题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倡导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完善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对于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强化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政治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把政治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统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深刻把握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党就能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发展。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526改革开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必须要有一大批与此相适应的干部队伍来保证。1982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年2月党中央作出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为了给年轻干部让道,党的十二大正式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至党的十四大撤销。在培养年轻干部的同时,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党决定,把纯洁队伍作为重要内容,认真清除文革中的“三种人”。党始终重视用党的基本路线识别干部。为了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1995年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14年修订正式颁布。党的十八大以后突出强调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6]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新时代组织工作的重点。突出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以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为目标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发展。
集聚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人才建设。邓小平指出:“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3]120党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274,“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7]等重要科学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党的共识。不拘一格、集天下英才而用之,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党的组织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集聚和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造创新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队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
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始终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建设题中应有之义。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党不断适应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挑战,以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核心,以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要求,鼓励基层组织探索创新。在企业结构调整改革重组,在抗洪救灾、非典、汶川地震自然灾害,在奥运、世博等重大活动,在结对帮扶、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等各方面,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都得到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从严治党落到基层,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政治功能,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新时代组织路线。党的十九大以后提出新时代组织路线,即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新时代组织路线明确了组织工作的“纲”和“本”,阐释了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强调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这对于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充分发挥党严密组织体系的强大优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也是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改革开放之初党就强调,执政党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抓,抓党风好转,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要确保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性问题,核心是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邓小平指出:“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2]368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进程中,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一贯思想和要求。
作风建设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作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取信于民。1983年开展的全面整党,突出强调加强党性、整顿作风,纠正新的不正之风。1989年风波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大力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为抓手。十九大以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狠抓落实为要求,“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风建设要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在坚持立党为公、纯洁党性上必须当好表率。1998年开始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狠抓县以上党政班子、领导干部作风转变、拒腐防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突出强调中央政治局要做作风建设的风向标。作风好坏往往与公私问题相联系,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衡量党性强弱的重要尺子。干部职位越高越要以坚强党性、高尚品格带好头、作表率,带头抵制特权,不搞特殊化,管好亲属、子女、身边工作人员,注重家风。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十九大以后又进一步修订了细则。2014年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三严三实”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随即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重解决不严不实问题。
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是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在加强作风建设中,注重群众参与、监督、评议,用作风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党的十九大突出强调作风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决不能有差不多了,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更不能有见好就收、一劳永逸的想法。党时刻警惕和防止“四风”死灰复燃、变形变种,并重视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亮剑,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切实巩固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把纪律检查放到重要位置。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刚刚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作出决定,恢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决定着手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健全民主集中制。
学习尊崇党章是纪律建设的根本。党章是党内根本大法,严明纪律必须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突出党章学习,在全党营造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政治氛围。在党的各种纪律和规矩面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第一位的。加强纪律建设,首先要突出政治纪律,党章就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在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对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刚性约束。要按照党章要求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纪律,确保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重视纪律的具体执行。纪律的效用在于执行。只有执行纪律无条件,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纪律才能发挥应有的重要保障作用。在改革开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党切实加强纪律建设,逐步形成和健全了完整的纪律体系,即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体系。党中央1997年制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15年制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对《纪律处分条例》再次作了修订完善。总结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执纪不严的经验教训,党强调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并积极实践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轻处分、重处分、移交司法追究法律责任四种形态的正向分布。
健全派驻机构明确落实责任。严明纪律严肃执纪,健全完善派驻机构是重要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意见,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政机关派驻方案,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意见,各地也结合实际贯彻实行,真正实现了纪监派驻机构对国家机关的全覆盖。严明纪律严肃执纪,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是“牛鼻子”,明确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班子成员双重责任,坚持权力和责任相当,抓住“问责”要害,层层传导压力,把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一贯到底。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明纪律才能确保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强有力。
深刻认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结束十年内乱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逐步被党中央和全党所认识。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鲜明地提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要用制度改革各种弊端。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应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完善和成熟是一个长期过程,逐步成为全党的共识。
持之以恒推进制度建设。党章是党内大法,是位阶最高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章先后修改了8次,凝结了制度建设的最重要的成果。党还制定了具体体现党章要求的准则条例32 部,制定贯彻落实的规则、规定、办法、细则4100 部。40年的重要制度成果有: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修订;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14年修订;1996年《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2015年修订;1997年《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2010年正式颁布;2004年《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16年修订;2015年《党组工作条例(试行)》;2015年《巡视工作条例》,2017年修订,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更加注重制度的程序性、针对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突出制度的执行力,不搞下不为例,为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迈出了重要步伐。
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党重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位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3年中央制定党内法规五年规划纲要,2018年又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健全制度体系建设中,提出要以党章为根本,准则条例为主干,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1 +4”法规制度体系,即党章+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自身建设制度、监督保障制度。目前党的组织制度有450 多部,如地方党委、党组、工作机关条例;领导制度有900 多部,主要是经济、改革、法制等各领域党的领导制度;自身建设制度有1400 多部,涵盖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监督保障制度有1400 多部,如党内监督、巡视工作、纪律处分等。党的建设在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
明确制度建设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制度建设的总目标,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包含了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党的自身建设又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根本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两手抓。执政党党风廉政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两手抓,是党的一贯思想。1989年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突出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3]314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惩治腐败要作为系统工程来抓,1997年制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2005年强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分析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党的十八大尖锐指出腐败是最大威胁,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刮骨疗毒、反腐惩恶,切掉身上的毒瘤。
抓住反腐败斗争重点。腐败历来和权力伴生,坚持反腐败斗争,必须聚焦执掌公权力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98年又作出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决定。反腐败斗争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一以贯之,真抓真管真严。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在推进反腐惩恶、治标治本的进程中,突出强调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特别是管住管好一把手。2015年党中央在上海开展规范领导干部亲属子女经商办企业活动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上海还延伸到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七个不得”规范管理。同时反腐败斗争上下联动,高度重视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健全监督体系。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反腐败斗争要取得胜利,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目标,必须在健全制度的同时,高悬监督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党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一方面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尤其是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把巡视工作放到党内监督制度性战略安排的高度,凸显政治巡视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巡视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作用,用强有力的党内监督,对腐败起到震慑、遏制、治本之效。另一方面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贯通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形成合力。
持之以恒严厉惩治腐败。党在反腐败斗争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并且将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反腐倡廉各领域,落实到制约监督权力各方面,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铲除不良作风腐败现象土壤,努力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不敢腐震慑效应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效应不断显现,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内政治生态也进一步好转,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在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党不断加强自我革命,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在革命性锻造中保持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改革开放40年,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全过程。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面临的各种风险中经受住了考验,在探索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境界。党在自身建设上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相统一,行使权力与担当责任相统一,严格管理与关心信任相统一,自我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统一,保持了先进性纯洁性,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展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任重道远。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1]新时代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高度,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为世界人民谋和平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要大力弘扬建党精神。坚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新时代百年未遇之变局中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敢闯敢试、善作善成;坚持“坚定理想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奋勇搏击、敢拼敢干,创造中华民族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秉持鲜明的人民立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意志愿望,激发人民的创造伟力,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使其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不断提高党建质量。总结经验扎实推进,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切实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按总要求提高水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完善自己,更好地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并不断丰富新的实践。科学规范抓好落实,使党章和党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在履行组织宣传服务凝聚群众和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职责中,提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拓展基层从实际出发的创新空间,不断增强活力,实现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用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的优异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