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群, 魏然茹, 宋 月, 刘俊杰, 程秀珍, 李 婧*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如,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1-3]。其生理活性通常强于槲皮素单体,一方面,由于配合物溶解性很大程度改善了槲皮素本身的溶解性,另一方面,金属离子参与作用具有加强生物活性的作用[4-5]。槲皮素金属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是热门课题之一,作用机理[6]其一为金属配合物可以插到DNA的碱基对,与DNA产生强烈的键合作用,从而影响DNA分子的内部构型,抑制了分子的遗传与复制。配合物与DNA作用主要有3种形式:非共价键作用(静电结合、插入结合和沟区结合)、共价结合、剪切作用。配合物通常采用插入和部分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在一定浓度下展现裂解DNA的作用[7]。
本课题组研究发现,苯甲酸铜和新戊酸铜与槲皮素反应,具有双齿配位性能的新戊酸根和苯甲酸根,参与槲皮素铜配合物的形成,生成多种形式的配合物,推测结构如图1所示[8]:配合物1由新戊酸铜或苯甲酸铜与槲皮素反应得到,其结构与文献报道相同,配合物2为新戊酸铜与槲皮素的产物,配合物3为苯甲酸铜与槲皮素的产物。研究发现,这几个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肿瘤抑制作用[8]。
图1 配合物分子结构
本实验对这3个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和凝胶电泳方法研究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作用形式与裂解能力,探究3种配合物的DNA作用机制。
红外光谱使用Nicolet 380型红外光谱仪,由KBr压片法测定;凝胶成像使用美国BIO-RAD紫外凝胶成像系统分析;紫外光谱在thermo scientific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
配合物参照文献方法制备[8],生化燃料溴化乙锭,EB北京博奥拓达科技有限公司;超螺旋pBR322 DNA,美国Fermentas公司;琼脂糖,Spanish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配合物1:槲皮素(4 mmol)溶解于热的无水乙醇(50 mL),加入新戊酸铜或苯甲酸铜(1 mmol),搅拌回流1 h,抽滤后得黑色产物。IR(KBr,cm-1):3 480 b~3 272 b,1 650 s,1 599 s,1 508 s,1 432 w,1 369 w,1 321 w,1 271 s,1 208 w,1 098 w,1 016 w,824 w,625 w。
配合物2:槲皮素(2 mmol)溶解于热的无水乙醇(50 mL),加入新戊酸铜(1 mmol),搅拌回流1 h,抽滤后得黑色产物。IR(KBr,cm-1):3 510 b~3 315 b,2 967 w,1 640 m,1 597 s,1 536 m,1 484 s,1 415 w,1 357 m,1 320 m,1 268 s,1 201 w,1 094 w,813 w,624 w。
配合物3:槲皮素(2 mmol)溶解于热的无水乙醇(50 mL),加入苯甲酸铜(2 mmol),搅拌回流1 h,趁热抽滤后得黑色产物。IR(KBr,cm-1):3 510 b~3 315 b,2 967 w,1 640 m,1 597 s,1 536 m,1 484 s,1 415 w,1 357 m,1 320 m,1 268 s,1 201 w,1 094 w,813 w,624 w。
用甲醇溶解槲皮素和配合物1、2、3,然后用5 mmol/L Tris-NaCl-HCl、pH值为7的缓冲液稀释至槲皮素为4.0×10-5mol/L,配合物为2.0×10-5mol/L,pBR322 DNA用Tris-NaCl-HCl缓冲液稀释至0.125 μg/μL备用。参比池中加入380 μL缓冲液,样品池中加入380 μL样品溶液,在200 nm~6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再向参比池和样品池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1 μL/次)的0.125 μg/μL pBR322DNA,共加入5 μL,然后分别测定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槲皮素铜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活性由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用DMSO将槲皮素铜配合物稀释成7个质量浓度,分别为500、250、125、62.5、31.25、15.63、3.91 μg/mL。在每个EP管中加1 μL槲皮素配合物溶液,然后,加入Tris-HCl(pH=7.4)缓冲溶液8 μL,最后,加入1 μL pBR322 DNA(0.25 μg/μL)混合,总体积10 μL;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混合溶液放置在37 ℃恒温水浴中避光反应2 h。反应结束后,从EP管中取3 μL产物与1 μL loading buffer混合,上样到含有1.0 μg/mL溴化乙锭的0.8%琼脂糖凝胶板,使用TAE缓冲溶液,在80 V/cm电压下电泳,使用美国BIO-RAD紫外凝胶成像系统分析电泳结果。
金属配合物分子的特征吸收谱带会在加入DNA后发生变化。如发生插入作用,则该分子吸收光谱的吸收峰位置红移,强度减小。因为插入配体与DNA碱基对可发生π电子堆积作用,配体的π×空轨道与碱基的π电子轨道发生偶合,使能级下降导致π→π×跃迁能减小,继而产生红移。同时,偶合后的π×轨道因部分填充电子,使π→π×跃迁几率减小,产生减色效应。红移的程度和减色效应均能反映出插入能力的大小。
槲皮素和配合物1、2、3在加入DNA后紫外光谱如图2所示。槲皮素在290 nm和325 nm处有2个吸收峰,吸收峰随着DNA不断加入,强度降低,325 nm处发生红移;配合物1、2在325 nm处具有较弱的吸收峰,加入DNA后,吸收峰的强度小幅度减小,但未见明显红移;配合物3的紫外吸收谱图没有明显的紫外吸收峰,主要原因是,配合物中的槲皮素受到多个铜离子的影响,使苯环共轭效果减弱,因此紫外吸收峰不明显,但是在加入DNA后紫外吸收有降低趋势。综合上述情况,槲皮素是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不是明显的插入方式,可以是插入、静电和剪切作用多种形式与DNA共同作用,进而对DNA产生裂解效果。
图2 槲皮素及配合物1、2、3加入DNA后紫外光谱的变化
实验运用凝胶电泳法,对槲皮素及配合物1、2、3对pBR322 DNA的裂解能力做了初步研究。pBR322 DNA为超螺旋DNA,配合物在以插入方式与超螺旋质粒DNA发生作用后,会引起DNA闭环超螺旋的解旋,变成开环缺刻型,使DNA的迁移率减小,直到超螺旋消失。配合物以静电或沟区结合不会引起超螺旋的解旋。因此,解旋度是用作插入键合方式的证据之一,同时,DNA的解旋强度也反应配合物对DNA的裂解能力。
实验首先检验反应原料和产物的DNA裂解能力。如图3所示,在反应2 h后,槲皮素、新戊酸铜、苯甲酸铜3种原料未能对pBR322 DNA进行裂解,DNA保持Form Ⅰ形态;而配合物1、2、3在1.5 μg/mL时,具有明显的作用,有Form Ⅱ的DNA形成。在对配合物1、2、3的裂解作用研究中,实验使用梯度样品浓度,作用于DNA。结果如图4所示,3个配合物对DNA的裂解作用呈现浓度依赖。经过2 h的作用,在低浓度时,仅有部分裂解;在质量浓度达到1.88 μg/μL时,大部分DNA裂解。实验还表明,在同一浓度下,作用时间越长,裂解的越多。
图3 化合物对pBR322 DNA裂解能力
本文研究了新型多核铜槲皮素配合物与DNA作用形式和对DNA的裂解作用。紫外光谱法和凝胶电泳实验研究发现,配合物对DNA作用效果强于单体槲皮素。配合物通过插入、静电、剪切多种形式与DNA作用,使其具有高效的DNA断裂活性,在质量浓度为1.88 μg/μL时,作用2 h,基本全部裂解。
图4 配合物1、2、3在不同浓度不对pBR322 DNA的裂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