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恒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济宁 272100)
自发性颅内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发病时间短急、病情危重,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早期对出血原因的准确诊断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组接收常规CT血管造影和双能量CT血管造影,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以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观察组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6.3±7.1)岁;对照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5.7±6.8)岁;所有患者均告知本次研究内容以及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详细研究方案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对照组进行常规CT血管造影检测,仪器选择16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生产),穿刺部位选择肘前静脉,在检查前1小时用压力注射器将100ml的20mg/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速率3ml/s,注射后等待20s左右开始扫描,参数设置:层厚113mm,螺距110mm,管电压120~140KV,电流300~432mA。(2)观察组进行双能量CT血管造影检测,仪器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生产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首先常规扫描定位图像,而后开始双能量扫描,操作过程中患者平卧,由足静脉注射75~90ml的碘海醇(350mgl/ml),随后注入50ml生理盐水,设置团注跟踪的智能触发扫描模式,主动脉设置为靶血管,参数设置:球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KV、140KV,准直器宽度为128mm×0.6mm,矩阵设置为512×512,螺距0.7mm,球管旋速0.5s/r,触发阙值设定为100HU。
由放射科两名资深医师对血管影像进行独立诊断,以两人诊断一致作为最终诊断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或手术结果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测结果。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结果用t进行检验,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例数(%)来表示,数据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平均辐射剂量、平均扫描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对比(±s)
观察组 29 328.59±28.76 75.41±6.74对照组 29 734.81±36.42 98.27±12.48 t-5.712 11.257 P-<0.05 <0.05
观察组患者漏诊误诊2例,检测准确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漏诊误诊4例,检测准确率为86.21%,两组差异对比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检测准确率对比[n(%)]
自发性颅内出血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尽早确诊病因并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所受伤害[3]。在临床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DSA、CTA,其中DSA一直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但是检查准备时间长、检查有创伤、价格昂贵,不仅在时效上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还给患者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CTA检查费用相对低廉,且属于微创检查不会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但是由于CTA检测需要分次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就导致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且扫描时间也比较长,特别是一旦患者头部移动,就会影响检测准确率[4]。在以往的研究中,CTA扫描准确率略低原因就是如此,但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受病情影响,在长时间的扫描过程中不可控制的会出现小幅移动,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扫描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检测准确率接近,并无显著差异,但是采用了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的观察组平均辐射剂量(328.59±28.76)mGy、平均扫描时间(75.41±6.74)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4.81±36.42)mGy、(98.27±12.48)s,充分证明了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的技术优势,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同时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不仅缩短了扫描时间,患者所承受的辐射剂量也有大幅降低,因为是同时进行,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在准确率方面也略有改进。
综上所述,双能量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中,扫描时间短,对患者伤害较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