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蕊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据报道[1],胸片为胸膜结核瘤常见诊断方法,但存在误诊、漏诊情况,检出率不高,建议采取CT扫描诊断法,但具体应用效果如何?有必要做进一步分析。本研究旨在明确CT在胸膜结核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对一组胸膜结核瘤患者分别采取CT扫描、胸片检查,现报道CT扫描和胸片X线对胸膜结核瘤的检出率以及胸膜结核瘤CT扫描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
本组共69例胸膜结核瘤患者,收治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10月。其中,男35例,女34例;年龄为21~52岁,平均年龄为(29.71±4.76)岁;病程是7个月~4年,平均病程是(2.05±0.45)年;临床症状:咳嗽、胸部疼痛、低热、乏力等症状,其中27例患者曾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69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方式取出结核瘤病灶,15例在CT引导下完成病灶穿刺活检,均为结核;54例术前均接受了3个月的正规抗痨治疗,术后继续治疗6个月,无胸膜结核瘤复发者。而经CT引导实施穿刺活检者中,9例在穿刺前接受2个月的系统抗痨治疗,另有6例未治疗,穿刺后15例患者接受24个月的系统抗痨治疗,而胸膜结核瘤病灶逐步吸收。
69例患者均接受胸部正位片、侧位片检查,其中45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拍摄切线位片;48例进行胸部CT检查,而其中15例平扫后,静脉注射碘对比剂100ml,展开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肋膈窦,其层间隔是2mm,层厚是8mm,分别观察患者胸片、胸部CT的拍摄影像图,并仔细记录病变大小、形态和密度等。
(1)统计CT和X线胸片对于本组胸膜结核瘤患者的检出率。
(2)评估本组胸膜结核瘤患者的CT扫描影像学检查结果。
SPSS20.0统计学软件:定性资料的组间率(%)对比实行χ2检验,以(n)表示;若存在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
CT扫描对本组胸膜结核瘤患者的检出率是95.65%,高于胸片检查的检出率84.06%,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表 CT和X线胸片对于本组胸膜结核瘤患者的检出率比较(n,%)
本组胸膜结核瘤患者中,病灶在左侧胸部者33例,右侧胸壁者12例,后胸壁者15例,左右双侧胸壁者9例;24例患者的肺部内发现了结核病灶;本组胸膜结核瘤病灶显示如下:从胸壁朝肺野内突出,呈现软组织肿块影,且病灶数量、体积、内部结构方面均显示的更清晰,容易发现小体积病灶,其最大者是4.6cm×4.3cm×4.1cm,而最小者是1.4cm×1.3cm×1.2cm,肿块边缘整齐,而少数病灶亦存在斑点状钙化表现,肿块影四周增厚或者有钙化表现,伴发肺部内结合病灶者更容易确诊。CT影像图和胸片影像图相似,但CT影像图对于病灶数量、体积、内部结构等显示的清晰度更高,容易发现小体积病灶,对于病情诊断、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胸膜结核瘤是一种结核病灶,发生于人体胸膜腔内,呈肿块状、球形,目前多采取影像学工具检查,但容易被误诊为胸膜间皮瘤、肺内结核球等,影响诊断结果,不利于医师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2-3]。现阶段,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持续发展,在胸膜结核瘤检查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宽广,并取得良好的诊断结果[4-5]。
笔者经本次研究发现,CT可对胸膜结核瘤病灶进行二维或者三维重建,从而直观、全面、立体的观察病灶形态,相对于轴位CT等图像更具优势。其中,小病灶内部密度比较均匀,而大病灶内部密度相对不均匀,低密度坏死区域或者小钙化病灶,在增强扫描后,多数病灶有轻度强化或者无强化,而坏死区域无强化,经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可最大限地避免其部分容积效应,准确检测其病灶CT值,其病灶边缘清晰,邻近胸膜有不同程度增厚和粘连,并能显示邻近胸膜变化,进一步提升其诊断准确率。研究结果提示,CT扫描对本组胸膜结核瘤患者的检出率是95.65%,高于胸片检查的检出率84.06%,可见CT在胸膜结核瘤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更高,影像图清晰,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