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红,洛 丽
(大连市友谊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01)
7例患者,5男2女,年龄54~78岁。临床表现患侧肢体青紫,浅静脉曲张,疼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功率120kV,200mA,FOV:256×256,具有MIP,MPR,CPR,VR等后处理功能
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对临床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范围为踝关节至髂骨上缘,自下而上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120ml,流速2.5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80s,扫描层厚5×10mm,原始数据经薄层重建后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1)CTV检查前要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向病人说明检查的注意事项,嘱病人去除身体表面的高密度物品。(2)与病人耐心地沟通交流,争取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配合。(3)了解病人有无过敏反应史,以便在增强检查前做好预防措施。(4)用胶带绑扎同侧踝部以阻断浅静脉直接汇流。
(1)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上臂上举,足先进,经前臂静脉用高压注射器以2.5ml/s的流速注射碘海醇100~120ml。(2)扫描范围:为踝关节至髂骨上缘。(3)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5~10mm,层距5~10mm,矩阵512×512,所获得CT扫描原始数据经薄层重建(层厚1~1.5mm,层距1~1.5mm)。(4)延迟扫描时间:180s。(5)重建方法:扫描结束后对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以往的诊断中均以下肢静脉造影术或者超声为标准检查。下肢静脉造影术遇到穿刺困难,血栓容易脱落等情况,此检查方法就有技术上的风险。而应用64排螺旋CT经下肢静脉造影(CTV)检查技术,其检查范围大,时间短。若一侧下肢静脉血栓时,可以以对侧为对照,没有血流伪影,避免了下肢静脉造影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可能。超声具有快捷无创,不使用对比剂的优点,但是对于急性静脉栓塞时,新鲜血栓可表现为无回声,易造成漏诊。另外患者肥胖 ,血管位置太深或超声仪器灵敏度、穿透力不能满足要求时也易造成漏诊[1-2]。下肢CTV技术与超声不同,机器旋转一周可采集多幅图像,扫描速度明显提高,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扫描,适应躯干和肢体等长距离血管检查的需求[3]。下肢CTV可以多角度显示下肢静脉血管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寻找阻塞部位进行三维重建,使图像更为直观,而且具有无创、可重复等特点,扫描结束后利用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及后处理,可动态观察血管腔内的病变情况,了解栓子形态及管腔内狭窄情况,显示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弥补了下肢静脉造影术的不足[4]。因此下肢CT静脉造影(CTV)较下肢静脉造影术及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方法简单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