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2019-01-22 04:37王卿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展示建筑设计

王卿

摘 要:遗址博物馆具有断代性和地域性特点,其建筑设计受相关要素“制约”。文章以鸿山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阐释了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原则与要点,强调了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是一项科学的、艺术的、系统的工程。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展示;鸿山遗址

遗址博物馆是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1]。“由于考古遗址的时空是‘发生历史的地点,因此遗址博物馆具有其他博物馆所不具备的天然情境”[2]。这种“时空特点”使遗址博物馆呈现断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其建筑设计受到相关要素“制约”,要注重相关的原则和要点。

鸿山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墓葬类遗址,分布范围约7.5平方千米。以展示鸿山遗址历史文化风貌和吴越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鸿山遗址博物馆,是鸿山遗址发挥社会效应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几点。

1 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原则

1.1 注重功能性

遗址博物馆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公共建筑形式,其功能和一般的居民建筑不同,也与一般的公共设施有着重要区别。对建筑设计者而言,博物馆不是单纯的建筑物,而是一个有着不同需求的有机空间。遗址博物馆建筑是为遗址博物馆的功能服务的。

《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了鸿山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功能性,提出博物馆的功能设置“应当包括展览、文物库房、考古研究、游客服务、遗址管理与办公等内容[3]”,并要求“建筑设计方案须根据《陈列大纲》的展陈需求编制[4]”。

1.2 注重安全性

安全是所有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博物馆不仅是游客参观的公众场所,更是保存文物的重要场地。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让安全工作在博物馆显得尤为重要。

对建筑设计者而言,需要从博物馆的安防、消防、文物保护、旅游管理、卫生等多方面,系统性地考虑建筑的安全性,既要保证文物展品的安全,又要确保游客等人员安全。

1.3 注重文化性

遗址博物馆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设施,其建筑应与遗址的地域文化特色相协调,要既突出遗址的文化内涵,又要与城市的文化特质相符。很多优秀的遗址博物馆建筑,还进一步成了所在城市的文化标志。

对建筑设计者而言,只有对遗址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思考、提炼的基础上,用建筑语言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建筑。

1.4 注重环境适应性

“建筑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5]”对遗址博物馆而言,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较一般博物馆“要严格得多,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该遗址原有的风貌[6]”。

对建筑设计者而言,必须充分尊重遗址的本体和历史环境的文化特征,依据遗址的地形地貌、规模体量、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设计方案,使建筑融合于周边环境。如鸿山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规划》强调了“控制博物馆的规模”“限制博物馆建筑高度”,从而达到“淡化形象、与遗址整体景观协调[7]”的目的。

2 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要点

2.1 选址

博物馆选址“尽量选择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或有纪念意义的地段[8]”。而遗址博物馆区别于一般博物馆,有明确的“时空定位”。因此,遗址博物馆的建筑选址往往選择在这个“发生历史的地点”——遗址区内或者附近。

《规划》对鸿山遗址博物馆的选址提出了具体要求:“位于遗址公园边缘地带,便于遗址管理;位于市区交通和遗址公园相衔接的枢纽部位,便于组织参观路线;宜结合典型墓葬进行现场模拟展示,便于加强公众认知;地形环境宜形成一定独立空间,有利于博物馆特色环境设计。[9]”

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地现场考察情况,鸿山遗址博物馆建筑的选址最终确定为位于邱承墩西侧300米至九曲河,邱承墩南北两条现状道路之间的地块范围内。

2.2 造型内涵

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从遗址环境的角度切入,整体看待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将博物馆放在遗产地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10]”,建筑造型借鉴了时代、地域等多项元素,主要包括:两个遗址现场元素,即封土堆形态和农田肌理;两个地域传统建筑元素,即苏南民居的坡顶屋面和青砖庭院;两个时代特征元素——青铜、泥墙。完成后的建筑形体,由一组错落的长方体构成,仿先秦泥土墙、屋面铜瓦、双斜坡顶、青砖庭院等建筑元素的运用,凸显了鸿山遗址的东周时代特征和江南地域文化属性。

同时,通过造型、体量、材料、色彩等方面去设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铜瓦的使用,氧化后已变成墨绿色。从远处农田观望,“泥墙+铜瓦”的博物馆与“土地+绿苗”的农田,俨然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外,建筑呈东西走向,但又非完全的正东正西方向,而是依托邱承墩原址封土布局,在邱承墩贵族墓的墓坑原址上设置保护棚,通过坡道与博物馆中央大厅连接,从而形成博物馆的“中轴线”。因此,博物馆建筑的总体走向与贵族墓的朝向一致。从空中俯瞰,博物馆建筑群体犹如一把张开的弓箭,以“中轴线”为箭,展馆东侧沿线为弓。其“箭在弦上”的平面形态,象征了吴越争霸的风云历史。

2.3 功能空间

根据《规划》要求,鸿山遗址委托展陈专家编制了《鸿山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提出了“大遗址及其出土文物、邱承墩贵族墓原址展示和吴越历史文化”等三个展示主题,并对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的面积、层高、宽度、柱距、采光等进行了详细要求。

建筑设计师针对博物馆展示主题,采用了以公共区为中心组织展厅的布局方式,展线流畅,功能分区明确。其中:入口大厅是整个建筑的枢纽,是进出各个展区的缓冲地带,同时兼有组织报告厅、纪念品商店、公共休息区、卫生间、游客服务台等多重功能的作用。

博物馆最终呈现的观众游览路线依次为:博物馆公共空间(中央大厅)——博物馆展馆(历史文化主题展厅、大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展厅)——原址保护展示大棚(邱承墩贵族墓原址展示)——博物馆公共空间(中央大厅)。

3 总结

新时代下,遗址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和功能定位正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博物馆建筑规模和功能空间比例已逐渐不能适应现在的博物馆展示和社教活动需要。

此外,包括鸿山遗址博物馆在内,很多遗址博物馆同时是A级旅游景区。旅游景区要求的游客服务中心、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往往是传统博物馆所没有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虽提“设无障碍厕所和无性别厕所[11]”,但仅要求20000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馆、大型馆”,而很多遗址博物馆都是达不到这个规模体量的。这些都应是当前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文化的沉淀。鸿山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遗址博物馆,其建筑设计从选址、造型、功能空间等都体现了“遗址文物不可移动的特点”[12]。同时,它坚持“考古先行、规划先行、价值阐释先行”的理念,将遗址博物館建筑设计的原则与要求贯穿于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建筑设计任务书、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陈列设计与施工及至文物布展始终,最终呈现出一座符合遗址历史文化气息、体现当代建筑美学的公共文化空间。

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经验表明: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在对遗址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为保护展示遗址而开展的一项规划设计工作。它不仅是建筑设计师的事,而且更需要考古、规划、展陈、文物保护、旅游管理以及建设单位等多部门、全方位地参与,是一项科学的、艺术的、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6]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11(1).

[3][4][7][9]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规划说明[R].(2006-07-24).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4/10209550855s.shtml.

[5][8]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12]张男.机遇与困境:遗址博物馆设计的现状分析[J].建筑创作,2009(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展示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班级表扬日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