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林
摘 要:纪实摄影指的是摄影师将自己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思考、疑问,通过摄影技巧,把现实生活中的物与事拍摄下来,以照片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旧版照片。文章主要对绥远抗战阵亡军民追悼大会和归绥小校场阅兵式、“七君子”在狱中的生活、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招待史沫特莱等三组老照片反映的历史纪实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全民通讯社;绥远抗战;史沫特莱
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旧版照片。这些照片是全民通讯社的战地记者在抗战时拍摄的,其中包括方大曾在1935—1937年间在绥远抗日战场上拍摄的国军照片。这些战地记者把当时的情景用相机拍摄了下来,成为研究当时纪实的最好的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全民通讯社在抗战时期的摄影活动对当时的纪实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
全民通讯社,简称全民社。1937年,沙兆豫根据周恩来指示,在太原创办了由中共中央和上海救国会合营的全民通讯社,由救国会负责人李公朴担任社长,实际负责人是沙兆豫。该通讯社受八路军太原办事处参谋长彭雪枫领导。该通讯社是以民营面貌出现的通讯机构。
1937年10月下旬,为了躲避日军的进攻,全民社从太原撤销,办事人员转移至武汉。1938年1月3日,全民社在汉口重新开始工作。8月,该社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宣传部部长凯丰领导。10月下旬武汉被日军攻占,全民社被迫再次迁往重庆,而后社里工作归重庆《新华日报》负责人领导。
全民社的社员主要由特约记者和通讯员组成,这些通讯员大多分布在前线,他们每天都会把最新的战果或是英雄事跡编写为通讯稿,包括中文稿和英文稿,分别发往报社和外国驻华新闻机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发稿,发稿量初期几十份,后增加到100多份。
1939年秋,国民党颁布《新闻报刊通讯社登记办法》,该文件指出通讯社需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后才可以发布新闻。为了全民社能够继续为党的抗战宣传服务,中央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把社址迁往成都,于是成都社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1940年,全民社社长周科征写了一封信请人带给全民社驻昆明特约记者王尹剑,信的内容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成都制造“抢米案”,周科征因此被国民党特务关进重庆白公馆,全民社不得不停止发稿,工作人员回到重庆。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不断封锁党的新闻宣传,该社不得不于当年停止一切工作。
全民社主要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日,通讯稿内容主要反映抗日前线军民浴血战斗的事迹和日寇的暴行,时事新闻则报道各抗战民主社团的活动和统战区人民的疾苦,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腐败。全民通讯社不同于一般通讯社,通讯稿的作者既有本报的记者,也会邀请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来投稿,发布有关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新闻背景资料。李公朴曾经就针对国民党反动派诬蔑八路军游击战错误战术发表文章反驳。全民社还办有《我们和你们》《全民之友》等业务刊物,通讯报道在当时很受欢迎,发行量很大。
1 绥远抗战阵亡军民追悼大会和归绥小校场阅兵式
绥远抗战是七七事变爆发前中日之间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1936年,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东北、热河后,把矛头指向绥远。从地理位置上看,绥远地处内蒙古西部,南靠晋、陕两省,东接察哈尔,西接宁夏、甘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1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进攻百灵庙、红格尔图、归绥、集宁及包头的作战计划。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和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傅作义坚决同日伪军战斗到底。此次绥远抗战,中国方面不仅收复失地,而且未签订任何条约,是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
为了振奋全国军民的士气,同时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7年3月15日,“绥远抗战阵亡军民追悼大会”在归绥大青山下的烈士公园(即长城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内举行。当天,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国一律降半旗致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为了参加这次追悼大会,汤恩伯、李服膺、王万龄、王仲廉等将领纷纷从自己的驻地赶到归绥,另外政界要员有蒋介石的代表熊斌、林森的代表赵王廉、何应钦的代表严宽、陈诚的代表蒋明远、程潜的代表方贤、马占山的代表李佩钧、商震的代表吕普生、宋哲元的代表邓哲熙,著名学者傅增湘、傅斯年,文艺界代表崔嵬、张瑞芳、吕骥,还有广西大学学生会代表和北平学联的代表也来到归绥参加大会。在当天的追悼大会上,蒋介石、汪精卫、阎锡山、林森等人或他们的代表先后宣读祭文。
1937年3月16日上午,为庆祝绥远抗战的胜利,在归绥小校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晋绥军骑兵总司令赵承绶将军和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担任总指挥。检阅台位于广场中侧,台上悬挂着蒋介石的画像,两侧是观礼台,各地各界的代表包括蒙古王公沙王、云王等人应邀上台观礼。受阅部队有袁庆曾部国民军三个团,董其武旅三个团,一个高射炮大队,两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一队装甲车。汪精卫和阎锡山乘坐战役中缴获的军用马车检阅部队,所有士兵立正致敬。汪、阎绕场一周后返回检阅台。傅作义、王靖国、汤恩伯骑马检阅了部队。阅兵开始后,走在最前面的是英勇的保骑兵,而后是武装的民众国民兵,马队骑兵和小炮队等。受检阅各兵种军容整洁,步伐整齐,气势威武,列队走过检阅台,并且打出标语“我们是从田地里走出来的,现在我们充当国民兵的先锋队”。
2 “七君子”在狱中的生活照片
江苏按察司监、苏州府监是晚清政府在苏州关押犯人的两座监狱。1920年8月,这两座监狱进行了整体的改造,改造后的房屋顶部是灰色的瓦砖,外墙呈白色,外形从上向下看,外部用牢房围成四边形,内部被“十字”分为四个部分。所谓的“十字”,就是两条狱道交叉在一起,监狱的最中心位置是可以俯瞰全部角落的圆柱形平台。
1936年,正当全国民众积极抗日救国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于1月2日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七人。沈钧儒等六人从上海押解到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史良自动到苏州投案,被单独关押在司前街女看守所,这两座看守所的前身就是江苏按察司监和苏州府监。这七人从关押到1937年7月出狱,在苏州度过了近八个月,由于这些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座监狱成为当时有名的“七君子”之狱。全民通讯社收藏了“七君子”在狱中生活的部分照片。
3 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招待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来中国之前,她经历了贫困潦倒的童年生活、艰辛曲折的求学之路。早年的曲折经历造就了她坚韧不拔、反抗压迫的性格,她同情人民民主革命和民族主义运动。1928年年底,她来到中国,积极加入抗日戰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直在敌后战场打击敌人,这支军队组织纪律严明,为了深入了解这支军队,1937年10月,史沫特莱开赴山西抗战前线,到1938年1月初,她在山西境内的很多地区翔实采访报道了八路军的抗日战况。
史沫特莱先来到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参观,而后经晋东,穿过正太线,来到临汾。她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于1938年由伦敦维克多·格兰茨出版社和纽约先锋出版社在英美两国出版了《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女人和八路军在一起》(简称《中国在反击》)一书。同年,上海导报丛刊编辑部以《打回老家去》为名出版了该书的中文全译本。[1]
史沫特莱在山西,采访了抓获的日军俘虏,查看了缴获的战利品,史沫特莱非常钦佩八路军的对敌工作方针,宽待俘虏是八路军对待战俘的主要特点。这一政策从红军时期就开始实行,目的是让敌人自己明白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瓦解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深深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史沫特莱在山西还发现八路军缺少药品,医疗救护手段也十分落后,很多指战员就是因为治疗不够及时最后不幸牺牲,于是她开始呼吁社会各界爱国人士踊跃向八路军捐款捐物,印度援华医疗队就是在她的呼吁下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支援中国抗战的。
1938年11月到1940年3月,为了了解敌后军民的情况,史沫特莱来到新四军华中敌后根据地。她了解到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好,百姓坚定支持新四军的抗战行动,她提醒新四军指战员国民党有意制造国共摩擦,她所到之处都在宣传中共抗战必胜的决心,并希望人民群众援助新四军。
1938年7月,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在普海春餐厅(现武汉市物资局招待所),为欢迎中外记者赴战地采访归来举行茶话会。史沫特莱在会上介绍了在山西采访过程中有关八路军游击区的情况,提出在新闻报道和言论中,唤起社会注意,共同努力救护伤兵。这组照片反映的就是茶话会当天史沫特莱发表演讲的情景。
这几组照片都是全民通讯社的特约记者拍摄的,他们拍摄的影像属于纪实摄影。“纪实摄影是摄影艺术范畴内一个独立的门类,摄影者以摄影为武器,将自己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思考、疑问,通过摄影技巧,把现实生活中的物与事拍摄下来,以照片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以引起社会共同关注,是一种文明的摄影艺术形式。”[2]抗战开始后,他们通过纪实摄影来报道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让广大民众认知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全面抗战期间,广大摄影者拿起相机作为武器,开赴前线,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研究抗战史实留下了真实的历史影像。■
参考文献
[1](美)史沫特莉.打回老家去[M].上海:导报丛书编辑部编辑,1938,国家图书馆新善本.
[2]李念平.纪实摄影的功用价值及特点[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