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亚波
摘 要:志愿服务是一项以人的自愿性、自主性为出发点且带有公益色彩的社会活动。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离不开各种性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博物馆服务力量的不足,也进一步满足了志愿者奉献社会、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文章从心理需求、物质条件、活动载体、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就当前博物馆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路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志愿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发展被纳入到了国家深化改革总体部署,被列为国家和地方“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各地博物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提升志愿服务方面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总结经验,继续提升志愿服务规范程度,吸引更多的志愿服务人才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1 志愿服务与博物馆志愿者
所谓志愿服务,主要指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以人的自愿性、自主性为出发点且带有公益色彩的社会活动。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是公众个体基于自我价值认识并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公共义务和责任,愿意将自己的技能和多余的精力、时间奉献给社会公益活动,为助推社会发展愿意无偿参与的社会服务人员。在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即为博物馆志愿者,他们为助力社会文化发展、增强国民文化自信,自愿付出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所做出的服务工作,是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
2 博物馆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博物馆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结构。一方面,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是博物馆履行自身职责的需要,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1];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个人价值需求,助推社会的稳健长远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新时期要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和诚信建设,进一步强化奉献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博物馆如何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博物馆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离不开各种性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博物馆克服制约性因素,探索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最大化发挥志愿服务效应的有效路径。
3.1 满足志愿者心理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等这些低层次需求后,会继而产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样的高层次需求。志愿者多由具有高层需求的人群组成,对物质回报没有过多要求。因此,了解并满足志愿者的心理需求是博物馆吸引公众来开展志愿服务的首要前提。
3.1.1 培养志愿者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对于博物馆内部员工而言,志愿者是“客人”,但对于前来参观的观众而言,他们就是“主人”,只有让志愿者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价值感,才能同时产生“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内在的动力会促进其积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并发挥最大的实效性。例如,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给予通过培训到馆服务的志愿者和职工一样的工作用品使用和图书借阅等相应权力。同时,工作人员还会请他们免费与职工一起就餐,参加阅读、座谈、接受采访等各种活动,有时还会和他们交流讨论问题……这些行为有效地满足了博物馆志愿者们内心被尊重的需求,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高层需求的同时,他们也更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主人”的责任和义务,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辽沈馆服务力量的不足,助力了辽沈馆的发展。
3.1.2 发挥志愿者的特长
博物馆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要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尽可能地尊重志愿者的选择,绝对不能凭自身的主观意志将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愿干或没人干的脏活、累活留给志愿者。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服务动机等合理安排或设计服务岗位,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特长,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3.2 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吸引公众开展志愿服务的又一重要因素。志愿者在博物馆志愿活动中不收任何报酬,但长期从事志愿服务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易压制他们的工作热情,故为志愿服务工作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2]。物质条件的提供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3.2.1 提供基本的回报补贴
对通过培训考核到馆服务的志愿者,博物馆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交通补贴和免费的业务培训、工作餐饮、停车卡、借阅卡、劳动保护等。同时,还应为志愿者提供具有工作身份标志的服装,一方面可以让游客区分,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不断完善志愿者形象、促进他们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的提升。
3.2.2 制作志愿服务材料
博物馆可以为志愿者制作专门的服务证书或手册等相关材料,证书或手册犹如他们的身份证,记录其个人信息、游客评价、所受表彰以及服务次数、时长等相关信息。通过这一举措,将博物馆志愿者无形的奉献精神以有形的形式记录、呈現出来,不但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其内心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会更为强烈。
3.3 不断探索活动载体,丰富志愿服务形式
志愿者的来源具有多样性,身份各异、素质不同。因此,博物馆需根据不同的志愿者群体,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活动载体,切实吸引、选聘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博物馆志愿服务中。
3.3.1 加强馆校合作,构建校外基地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文化程度都比较高,精力足,精神风貌也相对较好,综合素质强,故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最佳选择就是组成高校志愿者队伍。博物馆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与高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这样高校就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形式招聘志愿者,通过双向合作,为博物馆输入高素质、复合型的青年志愿者。
3.3.2 可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
博物馆可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在拓展志愿服务选聘群体范围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接纳与关爱,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适应城市生活。
3.3.3 招募社会精英,聘任荣誉馆员
博物馆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扩大视野,借助网络和媒体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加入博物馆的志愿服务中来或担任荣誉馆员,请他们为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出谋划策、供己所长,通过发挥他们的号召力、影响力、设计策划能力,促进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完善以及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提升。
3.4 重点加强服务管理,有效规范志愿服务
对于博物馆而言,吸引、组织、培训、管理志愿者到馆服务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系列工作。为让志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效,我们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3.4.1 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进一步明确招募博物馆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时间、时长、频率等应尽义务以及涉及博物馆工作用品、业务资料、参加业务培训、交通補贴、工作餐饮经费等所享权利和具体的管理措施等相关内容。通过详细的规定制度,为有效调动公众开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3.4.2 重点加强业务培训指导
志愿者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需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故博物馆必须组织志愿者参与相关课程培训,如讲解技巧、知识解读、接待礼仪、医疗常识、应急处理以及消防知识等。同时,博物馆应组织相应的培训考核,成绩合格方可上岗。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志愿者进行手语等拓展培训,以便更好地为特殊群体服务。
3.4.3 重视志愿者的评价激励、总结表彰
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奉献行为,故博物馆更要重视对志愿者精神层面的鼓励和肯定。基于此,博物馆可以构建志愿者激励机制和服务评价机制,通过该制度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制订详细的志愿服务计划,如实登记每一次志愿活动,召开志愿者和合作单位参与的总结交流会,表彰、奖励优秀的志愿者和集体,宣传和总结典型志愿服务工作案例,组织志愿者分享交流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义工之家”、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促进志愿者的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最大化地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水平的提升[4],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走进、热爱并服务于博物馆,从而实现其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
3.4.4 培育资源共享格局,构建资金保障制度
博物馆要以志愿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合理配置已经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有效将具有相似特长的志愿者组合在一起,构建一支长期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志愿者队伍,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充分考虑志愿者年龄结构、人员数量、能力配置以及比例等问题,合理搭配志愿者,从而更好地实现“岗得其人、人尽其才”的目的[5]。
另外,博物馆还应结合实际,构建“财政支持为引导、社会支持为主体”的资金保障机制,除了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之外,还要获取社会捐赠。研究发现,当前基金会、企业等社会捐赠主体都高度关注志愿服务的行动结果和社会影响,良好的志愿服务行动结果和社会影响成了社会捐赠主体继续捐赠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也是进一步缓解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的有效举措。所以,博物馆要重视志愿形式开展效果,从而更好地解决经费短缺问题。西方国家实践经验提示我们,博物馆也可以通过自谋财源、开发营利项目来弥补公益支出。博物馆采用营利手段并非以营利为目的,目的就是实现志愿效用和效率的最大化,从整体上促使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6]。
4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博物馆服务力量的不足,进一步满足了志愿者奉献社会、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现阶段,我们只是对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做了初步的探索,在新时期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为有效地吸引公众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开展志愿服务,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汇集新思路、新理念,在实践中寻求更多有益经验,必将更为有效地吸引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志愿服务中,推动博物馆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莹莹.浅谈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及其在宣教工作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月刊),2016(10):189-190.
[2]吕悦.“免费时代”博物馆吸引公众的策略探析[J].剧影月报2011(6):148-149.
[3]刘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进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科学发展[C]//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记忆的变奏——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论文集(2013-2014).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钟洪香,彭志才,罗永顺.江西省博物馆公众参与现状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
[5]李楚芬.浅谈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以可园博物馆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3(14).
[6]成建正.志愿者:助力博物馆创新服务——管窥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模式[J].中外文化交流(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