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亮 达云萌 代福月 王 超 任玉峰 蔡现良
甲状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上皮退化不全而遗留在颈部形成的先天性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见。该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多位于颈中线处,有时可偏向一侧[1]。囊内容物为清亮的黏液样物质,如继发感染可为脓性或粘液脓性。2017年6月我科收治1例大型舌根部肿物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62岁,咽部不适20年,1个月前出现进食困难前来就诊。现病史:患者20年前自觉咽部不适,曾口服药物治疗,局部症状缓解。20年来咽部不适反复发作,一直认为是“上火”,口服药物治疗,未做详细检查。1个月前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声音稍嘶哑,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后以舌根部肿物收入院。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颌面部对称,颈软,双侧对称,颈前部突起不明显,触摸轻微疼痛,口内可见舌根稍隆起,患者声音嘶哑。行颈部MRI检查可见,舌根部及口底占位,会厌谷不规则等TI长T2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前后直径约4.5cm,上下径3.0cm,咽腔狭窄,T1压脂增强显示肿物环形强化,肿物内无强化,信号均匀(图1)。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CT引导下穿刺检查,穿刺液为浅褐色清亮粘稠液体(图2)。之后行放射性核素检查排除了异位甲状腺的可能性,综合以上考虑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全麻下行颈部肿物探查切除术,颈前皮肤切口,切开皮下、颈阔肌,中线部位寻找舌骨,离断舌骨上下肌群舌骨体附着,切除舌骨体部,可见肿物位于舌骨体后方,呈囊性,与舌骨体后缘关系密切,完整剥离囊壁,缝扎舌骨上肌群,关闭腔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3天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7天拆除缝线。
图1 术前MRI
图2 术前穿刺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符合甲状舌管囊肿(图3)。术后2周复查CT显示,会厌回复原位,咽腔及气道狭窄明显改善,接近正常,患者进食顺利,术后声音基本恢复正常(图4 A,B)。术后半年复查,患者无明显不适,CT显示会厌位置正常,无病变复发,咽腔气道正常,进食无不适,发音正常(图4 C,D)。
图3 病理切片
图4 术后CT
甲状舌管囊肿多数在儿童期即发现颈前部突起或继发感染破溃,从而就诊。囊肿多呈圆形,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本报道中,患者62岁,病史20年,发病年龄40岁左右,属于少见的中老年发病,且病程较长,当然也不能排除年轻或年幼时即存在此囊肿,但直至中老年出现明显症状才被发现的可能性。由于颈部空间有限,一般情况下,甲状舌管囊肿的直径在2cm左右,本报道中囊肿体积达到了4.5cm,属于罕见的大型甲状舌管囊肿。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病变向咽腔方向生长,因此早期症状较轻不宜被发现,当囊肿发展到舌盲孔附近发生吞咽和言语功能障碍,继而被发现。
临床上,甲状舌管囊肿需与会咽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异位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等鉴别,主要从内容物、囊肿位置以及发病特点等方面区别。皮样囊肿的内容物为豆渣状,发病位置多偏向一侧。鳃裂囊肿内容物为淡黄色清亮液体,位置多在面颈部侧方。与异位甲状腺鉴别时可用放射核素法,若肿物内有核素131I浓聚则应考虑为异位甲状腺。颈部淋巴结触诊多为实性,无囊腔感。偶有报道将甲状舌管囊肿误诊为会厌囊肿[4-5],多因两种肿物均是向会厌间隙生长,结合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可避免误诊。
根据MRI成像特点,囊肿内容物为清亮、稀薄液体时,MRI呈长T1和T2影;而内容物为粘液样或胶冻样时,MRI呈T1稍高信号[2]。本报道中MRI检查可见囊肿内容物呈TI稍高长T2信号,信号均匀,表明内容物为粘液样或胶冻样。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本报道在CT引导下进行了穿刺检查,穿刺液为浅褐色清亮粘稠液体,排除了皮样囊肿、鳃裂囊肿以及其它实性肿物的可能性,为鉴别诊断增加了有力证据。在CT引导下穿刺针能够在可视下到达囊腔,确保了穿刺的准确性且不会伤及重要结构。
结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舌管囊肿,该囊肿囊壁可为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常见二者的过渡形态。一般临近口腔处的囊肿衬里多为复层鳞状上皮,而位置靠下方者多为纤毛柱状上皮[3]。本案中囊肿较靠近口腔部,表现符合复层鳞状上皮特点(图3A),内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说明存在感染(图3B)。
此例甲状舌管囊肿囊壁几乎紧贴咽喉壁,会厌被挤压移位,因而出现进食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术后效果理想,患者症状即刻改善,进食顺利,声音嘶哑减轻,说明此占位性病变未对周围结构造成不可逆损害。术后2周复查CT(图4 A,B),气道明显改善,术后随访半年复查,未见复发(图4 C,D)。
总之,临床上甲状舌管囊肿虽较多见,但中老年发病且直径大,同时影响气道引起呼吸困难、进食困难、发音改变的大型囊肿较为少见,需引起重视。为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应结合MRI、CT引导穿刺及临床表现等得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