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宇
(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临床用血不断提高,血液事业进入了阶段性的时期。机采血小板从最初3000 u/每年递增到现在16000 u/每年。献血者的保留和预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献血者的预约不仅可以在健康的人群中筛选也可以从暂缓的献血者中再次进行预约,这样不仅保留了献血者,使他们对无偿献血的定义从简单的爱心奉献到深。层次的针对性治病救人再到利人利己,也更有效的填充了血液库存。
两周之内每日初筛不合格的献血者。六种初筛不合格的情况。1、乳糜;2、转氨酶高;3、血红蛋白偏低;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5、血小板偏低或高;6、白细胞偏高或者低。其中以乳糜及转氨酶偏高为初筛主要不合格原因。经调查分析,见表1。在初检不合格的项目中以乳糜偏高最多,转氨酶(PLT)其次是、血红蛋白偏低、血小板含量偏低或高(PLT)、白细胞偏高(WBC),最少的为乙肝抗原阳性(HBsAg)。见表2。
首先致电后征询献血者是否知晓暂缓献血的原因。然后进行造成不合格项目的原因分析。例如:(1)张某某,因前一天晚上与朋友饮啤酒一瓶后感觉不会对献血有影响所以直接休息,第二天转氨酶显示59。工作人员进行回访,告诉张先生一周后可以进行重新登记献血,将此次造成转氨酶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献血前注意事项再次详细讲解并预约下次献血时间。通过此次回访,献血者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2单位。(2)颜某,一早进食油酥饼与核桃后初筛检测显示乳糜。工作人员进行回访,重新告知献血前的正确饮食并进行预约。第三天下午,献血者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2单位……
表1 第一周不合格项人数统计
表2 第二周不合格项人数统计
表3 不合格因素分类
通过有效渠道,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打破陈旧模式,勇于创新使初筛暂缓献血的不合格率逐渐降低,并成功将50%以上的暂缓献血短期内变为有效献血者。增加了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知与信任度。更加有效提高血液安全和质量。见表4。
表4 结果对比
相对于捐献全血的献血前筛查,单采学小板的献血前筛查更为复杂,项目也较多。除血型、血色素、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等,单采血小板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还包含PLT和HB、HCT、与MPV的检测,他们的检测准确性直接影响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随着有偿献血、互助献血的消失,也随着临床用血的日益增长,用血量不断攀升,各地血液中心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招募献血者,也不断创新思路保留献血者。然而,扩大血液来源不能完全有效的满足临床用血,减少血液的报废就成了增加血液库存的另一把利剑。2014年,单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淘汰率为3.88%,2015年,单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淘汰率为5.09%,2016年,单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淘汰率为12%,而2017年我们增加了电话回访与不合格因素的讲解工作,大大提升了初筛的合格率。对于我们提出的有效避免献血者暂缓献血的意见,不仅帮助献血者减少身体的不适感,也不断增加他们与血液中心之间的信任度和对无偿献血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也只有与献血者建立这样安全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使我们血液事业更加多元化、信息化、扩大化、前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