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引进政策探析

2019-01-21 11:49张玉栋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才引进滨海新区天津市

摘 要:天津市滨海新区是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人才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竞争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按照中央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要求,滨海新区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积极主动作为,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加大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滨海新区政府人才引进的政策全面性、人才平台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完善、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值得关注。

关键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引进;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多更好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我国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的事宜。人才引进政策的主体是政府,构建全面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是政府应尽之责任,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地方政府应该主动作为,大力引进所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滨海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属于副省级行政区划,在天津市乃至北方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影响力。近年来,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要求,滨海新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围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制定并实施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天津市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据此,本文将通过滨海新区人才引进政策当前现状、现存问题、提升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加强对这一问题更深一步的认识。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引进政策现存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的人才政策精神的指引下,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主动作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性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不是一项一成不变的课题,它要随现实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完善。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在推进其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人才引进的政策覆盖度不够全面

依据近五年滨海新区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覆盖来看,更多偏向于“高层次留学人才”“高端人才”“高科技人才”等,引智工作因只顾着“高”而忽视了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的国家级新区,应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而全面发展又需要全面的配套人才来作智力保障。当前,滨海新区政府制定并初步实施了关于引进人才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杰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针对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海外人才的优惠政策,[2]这些政策对个人最高的经费资助达1200万元,对团队项目资助则高达1亿元,这还不包括生活补贴。这种优越的政策与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党政类人才、社会工作类人才的引进政策相比形成鲜明的差别,比如对引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的最高综合补贴每人每年只有5万元,因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企业人才引进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的热情,位于于家堡附近的中心商务区高楼林立,但入驻的企业却不多,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对于考入滨海新区公务员系统及事业单位的外户籍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来说,能享受到政策红利除了略高于天津市其他区县工资标准的待遇外,还能享受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但是住房问题却成了令他们头疼的事情,一则是房价高,二则是经济型房源少,这成为他们被引进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对新区所引进的教育文化卫生领域的人才也缺乏相应的政策照顾,例如常年在新区高校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在住房、交通、科研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补助。

(二)人才平台建设力度不大

人才引进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新区提供服务,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更在于对新区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本身的思考。为什么要花很多代价去引进人才?因为缺乏人才甚至没有人才。因此,从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一个侧面来看,新区本身对人才平台建设就缺乏力度,人才平台没有很好的同人才引进政策相配套,致使“单引进,不开发”的问题。首先,新区高等院校存量太小,省属重点本科高校仅一所天津科技大学,致使新区高校毕业人才同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同北京的中关村高校林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是对创新創业的支持不足,滨海新区里大中企业占据大多数,但小微企业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入主,小微企业往往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前文提到位于滨海新区的中心商务区写字楼比比皆是,但“空楼”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说明新区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开发和挖掘力度不够,除了优惠性的资助机制之外,缺乏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比如说政府跟投的灵活性支持,另外政府对创业服务的提供还有待加强。再次新区对高端智库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滨海新区截止到2018年初共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1家,但国家级的工作站却少之又少,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应努力建设国家级的高端智库人才,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市级,如果国家级的高端人才智库建设得当的话,那么新区今后就不用再花很大财力去引进高端人才,因此人才高地的建设仍须继续大力推进。

(三)人才引进的公共服务工作不够完善

人才引进政策需要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作机制性保障。揆之于滨海新区目前的人才公共服务工作,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首先是对于引进人才的管理及服务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部门来主管,职能分散,缺乏集中的统筹管理。譬如在《滨海新区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可以发现,对引进人才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部门包括区发改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科委、区外国专家局、区公安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区编办等多个职能部门,这意味着被引进的人才办理事务要同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手续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海外引进人才来说是一件麻烦事,人才公共服务综合办理平台亟需建设。其次是重大人才项目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滨海新区政府对于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具备核心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和团队项目缺乏专门的决策机制,从而影响了项目的有效的按时落地,甚至是贻误了引进时机。再次是对引进人才的生活关注和服务还不足,引进人才不仅需要优质的资金待遇,更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到位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为他们“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留去问题,比如不仅要考虑他们的住房问题、住房环境好坏的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医疗、子女上学、配偶工作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滨海新区仍缺乏一个明确的生活服务保障机制和一口受理的专线,说明这方面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提升路径

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现存问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以确保政策为引进人才带来更大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一)实施更加全面的人才引进政策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胜阶段,政策的全面性显得极端重要,因此滨海新区应实施更加全面的人才引进政策,既要做到人才引进的“高”,又要做到人才引进的“全”,不能因高失全,在重点引进高科技、高层次、高端化人才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引进并激励创新创业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党政教育卫生类人才、文化艺术人才等等,以促进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继续保持常态,除了已有的政策外,要注重精而非多,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国家两院院士、诺奖获得者、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资深教授、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的精准引进力度,同时也要放眼国内,重视对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创新平台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人才引进,继续巩固人才高地的建设。其次,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小微企业创业人才、党政社工储备人才、教育文化卫生艺术领域人才加大政策性的引进和照顾。要放低青年创业的门槛,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类的人才,要提高资助水准和奖励水平,缩小同高层次人才待遇的巨大落差,同时也要为刚落户的青年储备人才,尤其是刚考入新区公务员系统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外户籍人才提高薪酬水平,专门设立青年储备人才的经济型住房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买房难问题,使他们真正在新区落地生根。再次是要推进人事干部改革,对政府部门或直属机构中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单位(例如高校、医院等)的领导岗位实行全球聘任制,并给予市场化工资待遇。此外,还要更加关注对名师团队、省级学科带头人、全国文化艺术大师等人才的引进和优待,加大对新区的“软实力”建设。

(二)加大对人才平台的建设力度

如果说人才引进是人才政策的“手刹”,那么人才平台建设就是人才政策的“油门”,一味的人才引进并不能根本解决新区的人才需求问题,不能为了引进而引进,更重要的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平台的建设,开发人才,挖掘人才,这样既可以减少新区政府为引进人才而耗费的成本,又可以激发新区人才潜力,使“才中生才”,将人才平台建设成为新区智力资源的储备库。

首先,要充分注重对区域内高校人才平台的建设,应以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高校为重点依托,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市重点高校为主体,以南洋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为补充,通过校企对口招生、招工,以及高校教学进企业、企业人才进高校的“双师型”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缩短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需要与高校供给的路径,促进产学研的良性循环。[3]其次要积极推进新区创新创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与资源交流,建立开放性的青年人才、高级人才、创业人才与文献资料、科研数据、实验装备、成果转化和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4],建立产教融合、专辅结合、研用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训和实习基地,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本土人才供给平台。再次要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和创业服务支持力度,减少行政干预,使滨海新区成为小微企业生根发芽的沃土,鼓励本地人才融资创业,让诸如中心商务区的写字楼里充满万众创业的生机。此外,滨海新区还要通过公共关系引导域外高校部分甚至是整体迁入,同时努力建设国家级的高端智库,以此来带动适用于新区产业发展的科研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人员的培养,实现“才中生才”,争取将新区建成北方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育基地。

(三)完善人才引进的公共服务工作

滨海新区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对引进的人才实施“保姆式”的公共服務,近年来,新区的确本着“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理念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人才服务中心就在2018年入选全国诚信服务示范机构。但是亮点背后也有不足,因此新区应将政策优势同引才公共服务的优化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个性化、人性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使其更加完善。

首先,新区政府应精简办事权,专门设立一个统筹管理各类人才引进的办理机构,这个机构之下设立人才服务综合平台,将人才引进等审批服务工作纳入行政集中审批事项,简化办理手续,为人才办理人事档案调动、落户、社会医疗保险、出入境等事项提供便利服务,实现人才引进审批服务一站式限时办结。[5]其次进一步放宽落户的审批权限,将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特殊落户政策推广到全区范围,同时简化外国专家短期来华所需要走的流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可凭工作许可证入境后直接办理工作居留证件。再次是对重大人才项目设立专门的决策机制,支持特定的“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决策方案,提高对重大人才项目的决策效率,精准抓住引才时机。复次是应完善被引进人才的生活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在人才服务综合平台上设立各类人才人才服务窗口,开通服务专线,必要时配备服务专员,比如对于从国内或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提供一对一、全链条、保姆式的公共服务,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建设专家公寓、政府公屋、经济型商品房等不同层次的居住环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对于部分十分紧缺的高端人才,必要时为其子女入学或配偶工作提供相关政策关照。此外,还应建设引进人才的信息服务系统,使他们不用花时间专门到综合服务平台办理事务,通过网上就可以办理相关事项。

(四)强化对引进人才的灵活管理

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被引进的人才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使用人才时,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每个人做事理念和工作思路,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对其进行灵活的个性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人才的类型来结合实际划分管理方式,采取多元化的统筹管理。但这决不能意味着宽松管理,避免“重引进,轻管理”的问题发生。

首先,新区政府应打破单一的人才引进管理思维,必要时实行柔性的人才引进办法,因为有些高端人才可能会同意为新区作一定贡献,但并不愿转换人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试图允许对高层次人才的租赁模式,即采取市场化运行、政府补贴的形式在保持人才同原单位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对其实行租赁,即“借脑不借人”[6],但双方必须签订有效的责任义务书。其次要实行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和评估制度,滨海新区要依据国际先进经验制定一套适合新区自身的人才考核和评估制度,出台制度前要经过详细的专家咨询和科学论证,保证考核评估制度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再次是要确立明晰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各类人才的奖励和资助要分门别类地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拟定,不同类别的人才激励的差别不可过大,否则会影响积极性,但激励的方式也不应拘泥于物质奖励,还要辅之于精神奖励,比如“滨海新区劳动英模”、“滨海新区创新创业英才”等等。最后要抓好对人才管理的组织保障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恪尽职守,秉公办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加强对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监管和审查,确保新区人才引进政策得到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结语

本文以人才引进政策为研究内容,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看问题。本文认为,虽然滨海新区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日趋完善、人才引进方式更加多样、人才高地建设持续推进,但仍然存在人才引进政策覆盖不够全面、人才平台不够宽广、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等三方面主要问题。面对現存问题,从政策覆盖要全面、人才平台要拓宽、公共服务要完善、管理人才要灵活等四个方面下手呈现解决路径。总之,人才引进政策不可一成不变,只有结合实际、直面问题、与时俱进,才会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李苑等.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智造[N].光明日报,2018-03-20(04).

[2]祝赞.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3,(3):11-12.

[3]周立群,李家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2013)[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20.

[4]袁秀清.建设多元化安全投入机制[J].现代职业安全,2013,(10):32-35.

[5]李长斌.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研究——以宁波市为例[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4.

[6]张再生,田海嵩,李祥飞.滨海新区人才自由港建设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103.

[7]田海嵩,张再生等.发达国家吸引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其对天津的借鉴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0):143-145.

[8]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门户网,政策[EB/OL].http://www.bh.gov.cn/channels/350.html.

作者简介:张玉栋(1989—),男(汉族),山东高青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

猜你喜欢
人才引进滨海新区天津市
如果画笔会说话?
The Right Mindset is the Key to Success
天津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盘活与统筹
推动滨海新区检察调研工作全面上水平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天津市东丽中学“六·五”环境日
天津滨海新区形象认知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