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植骨与椎间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2019-01-21 08:19吴继生李舟张旭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椎间隙植骨椎间

吴继生,李舟,张旭

(巴中市中心医院骨科,四川 巴中 636000)

腰椎滑脱症主要以反复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为临床表现,滑脱较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异常、腹部前凸、躯干缩短、腰部凹陷以及间歇性跛行[1]。该病病程较长,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因搬重物、外伤、体育撕裂等过度机械应力或者是腰椎各结构退行性改变引起[2]。脊柱融合术在该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椎间融合器植骨(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椎间单纯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是目前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该病的两种主要融合方式。本研究拟对比分析PLIF与PLF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28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均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排除标准:(1)先天性或多节段腰椎滑脱者;(2)合并有骨质疾病、脊柱侧凸、脊柱结核者;(3)有脊柱手术史者;(4)患重大基础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25~66岁,平均(49.5±8.7)岁,病程5个月~13年,退变性滑脱38例,峡部裂性滑脱26例;滑脱部位:L4、529例,L5、S1滑脱35例;Myerding 滑脱分级:Ⅰ度35例,Ⅱ度25例,Ⅲ度4例。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24~63岁,平均(37.8±8.6)岁,病程6个月~14年,退变性滑脱39例,峡部裂性滑脱25例;滑脱部位:L4、528例,L5、S1滑脱36例;Myerding 滑脱分级:Ⅰ度36例,Ⅱ度22例,Ⅲ度6例。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术前行CT检查明确病变情况,患者取俯卧位,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后正中切口,以病椎为中心,逐一显露上下节段椎板、小关节及横突,分别打入预先准备好的椎弓根螺钉。常规摘除相应椎间盘,彻底清除浮动椎板、黄韧带及不连峡部纤维组织,行相应神经根减压。分别于两侧安装纵向连接棒,X线透视下提拉复位,确定螺钉位置。之后行不同方法的椎间融合:观察组用9~13号的专用铰刀彻底刮除残留髓核、依次刮除部分纤维环以及软骨终板,直至骨性终板,形成植骨床后,修剪减压时切除的棘突、椎板松质骨,部分碎骨植入椎间隙的前部。根据椎间隙高度,再将内已填充碎骨块的相应型号Cage植入椎间隙,距椎后缘0.3 cm左右,再以椎弓根螺钉对Cage进行适当加压。对照组用刮匙刮除髓核组织、部分纤维环及软骨终板,将切除下来的棘突、椎板组织剪成碎骨后依次植入椎间隙,同时一边用骨冲子锤将碎骨块击实,最后植入条块状骨,加压固定。

1.3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采用负压引流管,常规抗感染3~5 d,视情况24~48 h拔管,患者48 h后鼓励其做直腿抬高练习,卧床3~6周后佩戴支具离床活动,3个月内禁做扭转、腰弯活动。

1.4 观察指标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法(JOA评分)作为衡量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标准[3]。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其中,改善率≥75%为优,改善率50%~74%为良,改善率25%~49%为中,改善率0%~24%为差。植骨融合率=植骨融合例数/总植骨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s)

2.2 两组患者JOA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椎间融合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2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观察组术后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优良率92.19%(59/64)、椎间融合率93.75%(60/64)与对照组90.63%(58/64)、92.19%(59/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s)

2.3 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一定丢失,术后7 d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年,对照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明显小于观察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比较±s)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患者未发生钉棒断裂松动、切口脂肪液化、移植骨或Cage移位、神经根性麻痛或脑脊液漏。观察组患者出现脑脊液瘘2例,均经俯卧加压包扎后愈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主要由椎体结构老化退变和峡部裂引起,若出现了神经症状,且经保守治疗无缓解,则应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应用最为广泛,但研究[4-5]发现随着时间延长,该方法存在松脱断裂以及术后复发等不良反应,远期治疗效果不显著。为改善其后期不良反应,研究[6]发现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行PLIF可有效预防该后期不良反应,且在国内外受到广泛认可。

临床上用得较多的PLIF融合方法,其优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PLIF可增加前中柱稳定性,椎弓根内固定又可稳定患者的脊柱后路,二者联合使患者的脊柱前中后三柱均达到牢固稳定效果,降低因固定不稳而导致植骨不融、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减少椎间隙高度的复位丢失。(2)融合器与上下终板接触面积大,其空心结构及周围均可填充较多骨质,能有效提高融合率;且椎体间融合器不易移位[7-8]。(3) PLIF融合方法使椎间高度丢失减少,并能保持正常椎间解剖关系。(4)避免自体骨取材处,减少了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且PLIF碳纤维材料力学强度足,其弹性模量与椎体皮质骨相近,使金属融合器引起的应力遮挡及下沉风险明显减小,有利于植骨融合,融合率高[9]。

本研究两组的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充分减压前提下,PLIF与PLF两者均能达到相当的融合效果,缓解神经压迫症状、腰椎稳定性牢固。本研究还显示,术后PLF组椎间隙高度丢失比PLIF手术组更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PLF组术后早期植骨块接触到患者终板部位出现骨吸收,加上前柱负荷导致椎间隙高度丢失,而PLIF自身支撑牢固,对椎间隙高度丢失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在椎弓根内固定基础上行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其临床疗效优良率、植骨融合率与PLF相近,但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优于PLF,但PLIF治疗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少,远期疗效优于PLF治疗。

猜你喜欢
椎间隙植骨椎间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