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洪林
(炉霍县人民医院 四川 甘孜州 626500)
阑尾炎是一种急腹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在7%左右。在发病的人群中,有20%~35%的患者发生穿孔现象,并产生并发症,如小肠梗阻、伤口感染等[1]。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CT逐渐运用于阑尾炎的诊断中,而关于穿孔性与非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有不同的CT表现。
将我院2017年8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穿孔组、非穿孔组,每组患者20例;实验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32~53岁,平均年龄为(36.7±5.8)岁;参照组男9例,女11例,年龄33~51岁,平均年龄为(36.4±5.6)岁。两组患者均有腹胀、腹痛症状,26例患者白细胞升高,18例患者有发热症状,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进行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使用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其中15例患者增强CT扫描,在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要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药物为欧乃派克(生产厂家: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国药准字H20000593),速率为每秒2.5~3毫升,注射1分钟后,行静脉期扫描[2-3]。通过扫描,观察患者阑尾的病变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结构。CT结束后,放射科医生要在未知病理的前提下,对图像进行观察与诊断。
将两组患者的CT表现作为观察指标。主要CT表现包括:阑尾周围囊肿、阑尾炎改变、阑尾周围炎(轻-中度)、阑尾周围炎(轻-重度)、阑尾腔内气体、阑尾腔内粪石、阑尾腔外气体等。
对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形式表示,两组患者数据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数据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P<0.05时,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将两组患者CT征象进行对比,组间数据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阑尾炎直径方面,穿孔组阑尾的平均直径为(13.36±3.18),非穿孔组阑尾的平均直径为(10.36±3.31),对比两组患者数据资料(t=4.3844,P=0.0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所示。
附表 两组患者CT征象对比(x-±s)
急性阑尾炎根据不同阶段分为急性化脓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急性局灶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一般来说,穿孔性阑尾炎属于重型阑尾炎的一种,其是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穿孔现象[4]。有研究表明,发生阑尾炎穿孔的概率在20%左右,其中青年患者占30%左右,老年患者在70%左右,老年患者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方法是手术,但对于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来说,其风险要高于非穿孔性阑尾炎,且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多,所以,保守疗法更具有优势。另外,使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操作更加困难。所以,判断患者是否是穿孔性阑尾炎非常重要,只有确定病症,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5]。临床上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病史,所以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穿孔性阑尾炎。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阑尾直径,穿孔组患者的阑尾直径较大,且与非穿孔组患者阑尾的直径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阑尾的直径越大,患者发生穿孔的概率越高,对于诊断患者阑尾是否穿孔有一定的价值。对比两组患者CT征象,在阑尾腔外粪石方面,穿孔组发生阑尾腔外粪石的患者有8例,非穿孔组发生阑尾腔外粪石的患者有1例,穿孔组发生的概率较大,随着病情的发展,阑尾壁血液循环会发生障碍,导致穿孔发生,这项指标可以作为诊断阑尾穿孔的特征。在阑尾腔内粪石、阑尾腔外气体、阑尾腔内气体、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炎改变、阑尾周围炎(轻-重度)、阑尾周围炎(轻-中度)等方面,穿孔组均不如非穿孔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CT检查作为诊断穿孔性阑尾炎与非穿孔性阑尾炎的一种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通过CT影响的各项指标,可以判断患者阑尾是否发生穿孔现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