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研究

2019-01-21 01:28谢向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区资源建设

谢向波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区既是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地,又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培育的重要场所。社区文化建设是最基层、最前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社会人口呈现结构性变动、居民需求增长,对社区文化自身建设提出了巨大考验。如何构建丰富多彩并满足人民需求的社区文化生活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议题。高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而且在社区中发挥着引导发展、服务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功能。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文化资源的集中所,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凝聚群众力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实现理念的改革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文化建设实践中,通过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整合高校的优质资源,拓展高校教育实践的空间,将文化教育与文化实践结合以来,是创新社区文化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物力资源

随着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的开展,高校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已经不再是拘泥于校内建设的封闭体系,而是对社会文化具有强辐射作用的文化核心。高校拥有着大、中、小型文化活动场地多处,拥有过万余名人才智力资源和上百个各类社团组织。所以,对于自身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社区可以通过和所在地区资源丰富高校联合,主动与辖区内的高校进行沟通,发挥共享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构建“区校联建”的新型文化建设模式,携手并进打开良好工作局面。

(二)高校可以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丰富的人才资源

社区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延伸,目前很多高校通过与社区建立社会实践联合的关系,使学生适当接触社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适应社会需求。这无疑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人力支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的活动包括亲子教育辅导、文化生活组织、心理咨询辅导、政策法律咨询等;参与社区的组织管理活动,包括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和挖掘、社区资源的调查和整合、社区服务网络的建立、社区服务经验和模式的总结和推展、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发和评估等。通过联建,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实现了教学环节与实务部门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学生专业职能的发展,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专业价值观的内化;另一方面,社区充分认识高校的丰富文化资源,为社区文化建设规范行为提供重要的指导。

(三)高校在社区建设中提供先进的文化引领

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聚集地,及传承文明的窗口,给周边社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往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所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社团深入到社区进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专题宣传,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高校进行学习、考察。高校通过给社区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资源,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需求的平台。高校文化资源涉及不同学科、领域,而且专业性与创新性并存。高校师生还可以根据社区的实际,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源。

二、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师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师生承担责任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实践中,高校师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都集中于学校内部,这和大学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是不相符合的,多种原因成为制约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瓶颈。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薄弱

很多高校的领导和在校大学生把学生简单定位于物理意义上学校这个固定的场所的成员,把公共文化建设定位于学校硬件环境的改善以及软件的提升,没有把学生看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分子,仅仅把大部分目光集中在大学校园内部文化建设范围,对社区缺乏整体认同感,这些都制约着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另一主体——在校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性较低。

(二)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缺乏有力引导

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参与社区的组织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一些高校出于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和地方社区签订了实践教学联系。但是往往中途出于各种原因,或考虑到风险因素,或是由于资金限制等原因,致使双方不能形成一个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校园内部文化建设的繁荣,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在投身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校园社团组织,尽管有一部分是服务社会,但是学生建立的党团组织、绝大多数集中服务在校内,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很多的大学生很少将自己和社区联系起来,社区组织的活动参与率低。

(三)高校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

从一定程度上看,要想使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在对待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能尽可能地达成共识,主要在于群体是否有一致的目标并面临共同的利害关系。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为提高办学声誉,集中力量发展科研,对实践环节缺乏充分的认识,更难以将目光瞄向社区,由于缺乏合适的联络机制,社区与高校相互间缺乏基于共享式发展的互动模式,造成地缘性群体的分割,社区与高校之间的文化很难融合发展。认同感的缺席使得人们没有安全感、成就感,最终导致学生对社区活动的不信任、不参与。

三、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的价值与启示

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它将有力地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的协调、开放以及可持续发展。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既是着眼于眼前的发展,又是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一)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类在选择合作时,必须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除了一定的资源、文化才能以及个人的偏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使人们能明确表达其偏好并安排人类关系的制度。对于任何个体来讲,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资源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是稀缺的,在现有的供求关系中,要想使机制运行根本动力看来是技术和制度的变化。合适的制度和策略能够使双方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共同体,带动双方共同参与。所以,社区和高校的资源共享必须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高校和社区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可以使各自的资源相互流通、相互借鉴、分享利用。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可以极大程度地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和缺乏;对于高校来说,优势的文化资源能够使人们就近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合理的协商机制

高校要意识到自己与社区的鱼水关系,而居民也要能爱护保护共享的资源。虽然发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但是社区内多多沟通交流,能让这个发育过程短一点,而相关单位、居民、政策的共同投入,才能有效地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多种情况下,特定人群的利益诉求,往往需要相关利益方之间切实的对话,公正合理的协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了合理的协商机制,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实现资源共享关键在于方法,将高校和所在社区的资源统筹考虑,通过面对面的协商机制,实现不同问题的协调解决,进而达到共同问题的全面解决。

(三)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在于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

物质上相互依存而形式上自主且又控制着重要资源的组织,感到有必要协调行动以便获得互利的共同结果。通过资源的共享,可以激励利益相关方成员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采取协调的行动,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社会的公共文化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共享的模式可以发挥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所以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会有效提高资源输出方的资源使用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参与者自身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经济负担和压力。通过资源共享,社区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资源的重复建设,又可以提高社区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高校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可以极大地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四)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党的领导

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可以担负起社区文化引导的时代课题。高校在人才、专业、智力、群体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一旦引入到社区,便可以净化、提升社区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同时,高校也可以从社区文化中汲取实践经验,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今天,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始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的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民族的又是开放的,所以要有鲜明的是非标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坚持党的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这样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才能将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社区文化多姿多彩。

猜你喜欢
社区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社区大作战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